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诗意诠释中的应用

2014-01-31 05:01
关键词:雪莉隐喻语境

陶 炀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50 多年前,Halliday 在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初,就将其定位于功能框架之内,它的功能体现在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的三个方面:对语篇的理解、对语言系统的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旨在解释使用中的语言,即解释所有在语境中说出或写出的东西。而支撑这个功能框架的,则是基于“选择就是意义”的“系统”理论。[1]

本文将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方法,以当代英国诗人Roger McGough 的诗歌“Conversation on a Train”[2](《列车上的对话》,以下简称《对话》)为文本,从标题、语境、会话结构、语法隐喻和语体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求能够透过表层结构更为深刻地诠释诗歌的意义。

《对话》是一首口语体的诗歌,全诗共三小节,每小节11 行,总共33 行。从表面上看,诗歌描写了一群出游度假的人们在列车上轻松聊天的情形。

一、语境概念与《对话》的语境

一切语言事件都发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难以确定语言的真正意义。因此,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3]。语言学家弗斯认为,语境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4]Halliday 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这两位前辈的语境思想,对语境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观察。他发现,人们的语言使用会随着交际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情景语境中这些变化主要受到三个变量的影响:①话语范围,指实际发生的交际事件和语言发生的环境。主要包括交际的话题,即交际者所谈论的内容、交际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②话语基调,主要涉及特定语境中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等。③话语方式,主要指言语交际媒介和方式,如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使用,以及准备及反馈的程度和修辞的方式等等。[1]简言之,在分析任何一个真实或者虚拟/文学语言事件时,至少要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谁和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论何话题?

在McGough 的《对话》中,有“自我介绍”(句(1)、(2))、“回顾过去”(句(10)、(2))、“憧憬未来”(句(6)),也有“抱怨现实”(句(12)、(13))、“辨别身份”(句(26)、(29))等话题,所涉及的话语范围较为广泛。

《对话》的话语基调可以通过诗歌中句(1)、(32)和(33)加以确定。其参与者共有三个人:“我”(句(1)“I’m shirley”)、“她”(句(1)“She’s Mary”)和“你”(句(32)、(33)“Well I hope you don’t go home/And write a bloody poem about us”)。雪 莉(Shirley)和玛丽(Mary)是结伴而行的朋友(句(2)“We’re from Swansea”;句(6)“We’re going to Blackpool”);她们与“诗人”则是旅途邂逅,应当是“陌生人”的关系,这可以从句(26)“Where are you from now?”和句(29)“And 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得以确认。这种旅途偶遇的人际关系既符合现实社会的文化语境,也符合本诗特定的情景语境。

从话语方式来看,《对话》虽然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但全篇采用的是非正式的口语语体,以自由直接引语体现,没有引号和引述小句。这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与诗歌的标题《列车上的对话》所确定的对话体裁也是吻合适切的。

二、“会话本质”理论与《对话》模式

会话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是人类运用语言的最主要方式。而Halliday 却在这种人们习以为常且纷纭繁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会话的本质。他指出,在意义交换中,最基本的言语角色类型只有两个,一个是“给予者”,另一个是“求取者”。说话者或是给予听话者某些东西(如信息或物品),或是向听话者求取某些东西。[5]如果交际各方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关系和地位平等的话,那么说话者的角色在“给予者”和“求取者”之间通常可以自由地相互转换。当交际角色和交流物这两个变项组合到一起时,就确定了言语的四种主要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这四种功能反过来与预期的应答相匹配,就成为接受提供、执行命令、认同陈述和回答提问。常规的交际过程就是在这种变相的转换中向前推进的过程。

基于这一观点,审视McGough 的《对话》发现,诗歌的内容与标题是不对位的,因为从头至尾“听”不到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轮番发话的交流,而只有“雪莉”一个人在夸夸其谈。《对话》中既找不到提问与应答的“毗邻语对”,也没有完整的“话轮转换”。整首诗读起来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缺乏形式的衔接与意义的连贯。再进一步观察还发现,雪莉作为《对话》中唯一的“显性”发话者,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充当了信息给予者的角色。通常,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交际参与者所遵循的常规对话模式应当是,问1(求取)→答1(给予)→问2(求取)→答2(给予)→问3(求取)→……这样有求有应,依次进行,给予和求取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求取的给予有悖常情,也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至此,可以推测,在这段《对话》中缺少信息求取者的角色。而前面的分析表明,《对话》中出现过“自我介绍”和“辨别身份”等话题,应该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对话,而“诗人”与雪莉和玛丽素昧平生,旅途邂逅,因此可以推断,这个“隐性”发话者毫无疑问只能是“诗人”。他所有的话语都是隐性的,没有在诗歌的文字层面显现出来。这就使得《对话》从表面上看不是读者预期的一问一答的对话模式,而是出现了“话轮缺失”。Roger McGough 在对诗歌表层结构的处理上虽然选择了人们熟稔的对话交际语用规则,但却巧妙地、更深入地发掘了变异使用它的意义,在看似不经意间将应答/给予话轮前景化了,而对提问/求取话轮进行了表层结构的零位处理。这种结构失谐打破了读者在现实生活对话中所养成的思维定势,对交际走向预测的保障顿然消失,修正或者反对这个变异模式的能力明显减弱,陌生感随之产生。这种陌生感反过来又激发起读者更强烈探究诗意的审美欲望,更加积极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想象力参与到这场诗歌解读的语言游戏中,终于投入到这一诗歌语境中成为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必须指出的是,在这场对话中“雪莉”以“应答/给予者”的角色向读者投射了一个“提问/求取者”的角色,无论你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它,都不得不在这段旅途《对话》中扮演“诗人”,既被动又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中来。不过,读者很快就会发现,与日常交际不同,在这个交际过程中由于“给予者”的事先确立,“求取者”已无法主导谈话,不能随心所欲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所求取的信息几乎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只能依据诗歌表层结构中提供的应答内容逆推出相应的求取话轮。惟其如此,才能完成这场诗歌语境中的交际,否则便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所答非所问的交际龃龉。这种“寓问于答”、“依答设问”的逆向交际模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是绝少出现的。

名为“对话”,实则只有一个发话者,这种文题失谐是诗作者在语篇层面上为读者设计的一个隐喻游戏,他将现实中的读者与诗歌中杜撰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在侃侃而谈中打发单调的旅途时光。此时,读者只有运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遵循一定的会话模式,把隐性参与者和缺失的话轮显化还原出来,使《对话》趋于完整,构成一个合乎逻辑、有问有答、有求取有给予的双向或多向的交际过程,才能在游戏中胜出。限于篇幅,在此仅就诗歌第一小节中的隐性求取者的话语加以语义默认和话轮显化还原(用斜体字表示,无编号;黑体字为原诗内容,诗行编号为笔者所加):

May I know your name?

(1)I’m Shirley,she’s Mary.

Where’re you from?

(2)We’re from Swansea

(3)(If there was a one horse there

(4)It’d be a one-horse town

(5)But there isn’t even that).

Where’re you going?

(6)We’re going to Blackpool

How long will you stay there?

(7)Just the week.

Isn’t late for a holiday there?

(8)A bit late I know.But then there’s the Il

luminations

Isn’t there?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9)No never been before.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 last year?

(10)Paris last year,didn’t like it.

Why not?

(11)Too expensive and nothing there really.

应当承认,笔者参与创作的话语“听”起来不免生硬,但这并不妨碍证实前面的推理,即在诗歌中确实存在着至少一个隐性发话者,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隐性发话者都充当着信息“求取者”的角色。

通过对诗歌中缺失话轮的还原显化,《对话》参与者的性格特征也逐渐清晰起来:“诗人”城府颇深,不露声色,但始终都是《对话》的发起者,他发起、参与《对话》并推动着《对话》继续深入。假如把诗歌小节之间的间隔看作《对话》的停顿,那么每一次停顿后都是由“诗人”重开话题,诱发新一轮的交谈。他工于心计,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却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位来自利物浦的文化人,“诗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一支名噪全球的“甲壳虫”乐队(Beatles),这显然不够真诚,也就难怪连小地方来的雪莉都要说他是“骗子”了(句(28))。雪莉是个心直口快的姑娘。她热情泼辣,涉世不深,对陌生人毫无戒心。从Grice“合作原则”的角度考量,雪莉作为《对话》中出现的唯一的显性参与者,在回答“诗人”的问题时常常会过量地给予信息(句(1),句(2)—(5),句(10)—(11),句(17),句(24))。雪莉还是一个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话语中不时夹杂着的土语和脏话,如“Oh aye”“diya”(句(27)、(31)),“bloody”(句(18)、(33))可见一斑。然而,随着旅途的延伸,阅历的增加,雪莉逐渐变得成熟精明起来,终于在《对话》的第三小节,实现了由“给予者”到“求取者”的角色转换(句(27)、(29))。玛丽作为雪莉的旅友,在整个旅途中几乎没有说话,是一个稳重恬静、沉默寡言,进可攻、退可守,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观察者角色。

三、隐喻理论与《对话》含义

用语法分析的方法解释修辞学中隐喻、换喻、提喻等问题是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富有创意的部分。他不是遵循传统修辞学的方法去探求一个词语是如何表达一个意思的,而是逆向思维,探求一个意思是如何通过选择有悖于常规或非标记意义的词语来体现的,从而指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词汇选择只是词汇语法选择的一个方面,因而,隐喻变体不仅仅是词汇方面的,而且也是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5]这就给隐喻表达的语法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没有隐喻便没有诗歌。在《对话》中隐喻俯拾皆是,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破解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的过程。首先诗人McGough 在标题中“死喻”活用,以“列车”作为人生的载体,将人生比喻为旅途。接下来在诗的第一小节,就遇到了“if there was a horse there it’d be a one-house town but there isn’t even that”这样一个表达。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由两个存在过程和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组成的小句复合体,其逻辑语义关系为1βα、2。小句的命题为“某地方存在”。在βα 从属小句中,诗人选择了限定词be 的过去式was 和情态动词will 的过去式would,然而它们并不是为命题提供时间参考点,而是出于对情态语义的考虑,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的怀疑与否定;而在并列小句2 中,诗人用了be 的现在时is 的否定形式isn’t,这就将命题明确地否定了。结合语篇的上下文可知,小句中it 和that 是Swansea 的前指,所以这个复合小句的意思是说,Swansea 是一个小得几乎不存在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表达“小镇”这一概念时,诗人没有使用非标记短语“a small town”,而是以成语“a onehorse town”代之,这种隐喻用法需要读者通过联想理解其意。在《对话》的第(20)、(21)行,雪莉这样形容她对巴黎的印象:“Remind you of Paris that does/Tip tip tip all the time.”这句话的无标记表达可以是“People in Paris ask for tips all the time.”但是,诗人将Paris 这个环境成分转移为“行为者”,将名词tip 转移为动词,并连用三次,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巴黎是一个冷漠贪婪毫无人性的地方。接下来的句(22)“Think you’re made of money over there”也是一个隐喻表达。这句话的常规说法可以是“Think you’re rich”,也可以是“Think you have a lot of money”,这两个直白的从属小句分别体现了内包式和所有式的关系过程。然而,在诗歌中,这种关系过程被物质过程所取代,“you”的角色也由内包式关系过程中的“载体”或所有式关系过程中的“拥有者”,变成了被动的物质过程中的“目标”。这一系列的转移表达又一次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巴黎社会的人情关系淡薄,物质追求至上,而那些到巴黎去度假旅游的人们也就不可幸免地、被动地成了拜金拜物者追逐和敲诈的目标了。在句(25)“Mind you the money’s terrible”,诗人运用词汇选择技巧一语双关地道出了金钱的短缺和金钱本质的可恶与可怕。

在《对话》中还有大量的隐喻是通过对词汇内涵外延意义的选择与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联想产生其特定含义构成的。对这样的隐喻表达不能完全凭借语法分析,而要靠读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力才能理解。表1是笔者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列出的部分词汇隐喻,或许对读者理解《对话》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表1 词汇隐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透过轻松愉快、谈笑风生的“三人行”表象,感受到Roger McGough《列车上的对话》是一首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惨淡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雪莉作为这一阶层的代言人,在诗中发泄了她对过去的失望(句(10)、(11))和对现实的不满(句(12)、(13))。这些普通百姓在生活窘迫的状况下(句(14))还不得不承受各种生活的重压(句(17)、(18)),行走在崎岖不顺的路上(句(15))。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美好境界(Illuminations,句(8)),雪莉和玛丽这两个单纯的姑娘离开了“天鹅海”(Swansea,句(2))——这个小得根本不存在的圣洁美丽的地方,踏上了寻找幸福与光明的旅途。然而,那却是一条越走越黑、越走越窄的堕落人生不归路,前面等待她们的将是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Blackpool,句(6))。诗歌还鞭挞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诗歌语言与《对话》语言

是否存在独立的诗歌语言或文学语言,是语言学界久已讨论却至今尚无定论的话题。笔者认为,既然文学触及真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包含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那么,也就不必刻意划分何为文学语言,何为日常语言了。但毋庸置疑,语言的选择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作者的创作思想,构成作品的文体风格。[6]

在《对话》中,McGough 运用利物浦地区的方言和俚语成功塑造了雪莉的人物性格,用一种近乎平庸的表达方式描摹出人们熟悉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

从语篇层面上看,McGough 的《对话》是诗歌,不是对话,因为读者不仅要自行填补缺失的话轮,还要根据语境想象角色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以及身姿手势,这种情况在日常交际中是不可想象的。从语形角度看,《对话》的排列具有诗歌艺术的美感,诗的三个小节仿佛是一串连结的列车车厢,里面坐满了乘客,又仿佛展现了人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阶段。就语音的文体效果而言,诗歌中还大量使用了平行结构(句(1)、(17)、(19))、头韵(句(1)、(5)、(8)、(9)、(10))、假韵(句(5)、(7)、(10))、倒尾韵(句(32))和押韵(句(14)、(15))等,其中[s]、[ð]、[t]等摩擦音和爆破音的反复出现仿佛是车轮与铁轨摩擦和汽笛喷气的声音,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更加相信这是发生在“列车上的对话”。

五、结 语

选择就是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这一基本思想在《对话》中得到了印证。诗人通过对标题、对话模式、语法隐喻、语体风格的选择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人际交流空间,给读者一个审视世间复杂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更为广阔的视角。也正是Roger McGough 匠心独具的选择,使这首乍看平淡无奇的口语体诗歌寓意弥深,耐人寻味。

上述分析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确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尽管对文学语篇,特别是诗歌语篇的理解因人而异,难免有主观性,但是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仍可以为理解、诠释和欣赏文学语篇提供一些客观科学的依据。

[1]FAWCETT R P,HALLIDAY M A K,LAMB S M,et al.The semiotic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M].London:Frances Printer,1984.

[2]MCGOUGH R.In the glass room[M].London:Cape,1976.

[3]MALINOWSKI B.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4.

[4]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LEECH G N.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附录

Conversation on a Train

Roger McGough

(1)I’m Shirley,she’s Mary.

(2)We’re from Swansea

(3)(If there was a one horse there

(4)It’d be a one-horse town

(5)But there isn’t even that).

(6)We’re going to Blackpool

(7)Just the week.A bit late I know

(8)But then there’s the Illuminations

(9)Isn’t there?No never been before.

(10)Paris last year,didn’t like it.

(11)Too expensive and nothing there really.

(12)Dirty old train isn’t it?

(13)And not even a running buffet.

(14)Packet of crisps would do.

(15)Change at Crewe.

(16)Probably have to wait hours.

(17)For the connection,and these cases

(18)Are bloody heavy.

(19)And those porters only want tipping.

(20)Reminds you of Paris that does

(21)Tip tip tip all the time.

(22)Think you’re made of money over there.

(23)Toy factory,and Mary works in a shop.

(24)Grocers.Oh it’s not bad

(25)Mind you the money’s terrible.

(26)Where are you from now?

(27)Oh aye,diya know the beetles then?

(28)Liar.

(29)And 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30)You don’t say.

(31)Diya hear that Mary?

(32)Well I hope you don’t go home

(33)And write a bloody poem about us.

猜你喜欢
雪莉隐喻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雪莉·桑德伯格:当之无愧的硅谷女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这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