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玲,付明松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近几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产业内贸易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征,势必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1]。中俄两国渊源甚深,均属于金砖国家的行列,在经贸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2012年中俄服务贸易总额36.79 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4.00%,其中,中国对俄出口21.49 亿美元,自俄进口15.30 亿美元,中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12年8月,俄罗斯正式成为WTO 第156个成员国,并承诺对金融、保险、银行等服务领域陆续开放[2],这对中俄两国而言是难得的契机。抓住机遇,促进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更深更广的交流合作,对加强两国经贸往来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部分学者如王文石(2010)、陈秀莲(2011)、陈丽丽等(2012)从总体的角度测度了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3-5];另一部分学者如闫克远等(2011)、杨玲(2012)、赵放等(2013)则具体分析了中国与某个国家或地区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6-8]。国内学者关于中俄服务贸易方面所做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中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分析上,如冯玥等(2009)、陈梁(2010)、张叶红(2012)、聂明珠(2012)[9-12],少有学者涉及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方面的内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L、MIIT、HIIT 与VIIT 指数及引力模型,对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丰富中俄服务贸易研究领域的内容,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如表1所示,中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总额逐步扩大,由2002年的11.26 亿美元升至2012年的36.79 亿美元,年均增速12.56%。
表1 中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自俄进口呈平稳上升态势,由2002年的3.58 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5.30亿美元,年均增速15.63%;对俄出口方面,2002年出口额为7.68 亿美元,到2012年增至21.49 亿美元,年均增速10.84%,慢于自俄进口。
从贸易差额来看,2002年到2012年,贸易差额一直表现为中方顺差俄方逆差的形势,并呈现出上下波动的变化形态,由2002年的4.10 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6.19 亿美元,年均增幅4.21%,贸易差额存在扩大的趋势,但变化幅度并不显著。
从贸易结构来看,中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领域,2012年占中俄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3.08%、15.17%、14.50%和10.60%。其中,旅游和建筑服务方面中国表现为顺差,运输服务领域则表现为逆差,其他商业服务领域以2007年为分界点,由逆差转为顺差,并呈现出顺差递增的趋势。
1.静态衡量指标选取
1975年Grubel 与Lloyd 提出的GL 指数是衡量产业内贸易静态水平运用最为广泛且最具权威性的指标[13],公式表述如下:
式中:GLi与GLw分别指i 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整个产业的总产业内贸易指数,GLw以各部门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权数加权平均得出;Xi与Mi分别代表i 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与进口额,该指数取值范围在0 ~1 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取值为0 代表完全的产业间贸易,取值为1 代表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表2 产业内贸易指数划分标准
2.静态衡量结果分析
(1)服务业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如表3所示,从总体加权GL 指数来看,2002—2005年中俄服务贸易GLw指数小于0.50,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2006—2012年则维持在0.50 ~0.75之间,产业内贸易进入较高水平阶段,2012年GLw指数为0.68。
(2)服务业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如表3所示,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无明显趋势,GL 指数变动跨越0 到1 的所有阶段,各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表3 2002—2012年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GL 指数
1.动态衡量指标选取
为进一步研究中俄服务业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情况,本文引入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进行动态分析,公式表述如下:
式中:MIITi和MIITw分别表示i 部门和服务业总体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取值在0 ~1 之间,值越大,表示新增贸易额中产业内贸易份额越大,大于0.50 则表示产业内贸易为该产业贸易的主导形式,其中ΔXi= Xit-Xit-1与ΔMi= Mit-Mit-1分别表示某产业部门两时期的出口和进口变化量。
2.动态衡量结果分析
如表4所示,从服务业总体水平来看,2002年以来,MIITw指数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且总体数值较小,除2005—2006年、2010—2011年MIITw指数大于0.50 以外,其余各年均在0.50 以下,中俄新增贸易额中产业内贸易份额较小。
从各细分部门来看,绝大多数部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通信服务业静态上处于高产业内贸易水平阶段,但从动态水平来看,发展并不稳定,2002—2003年与2008—2009年贸易增量完全由产业间贸易引起;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从2005—2006年至今,贸易增量完全由产业间贸易引起;金融服务业10年的贸易增量仅2006—2007年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至今,贸易量的增长完全由产业间贸易引起;建筑、保险、旅游和专有权利使用与特许费服务业10年的贸易增量有3年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运输、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10年的贸易增量有4年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其他商业服务业方面,10年的贸易增量有6年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对中俄双边服务贸易量增长的贡献度不高且存在不稳定性。
表4 2002—2012年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MIIT 指数
1.结构衡量指数选取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服务范围差异)与垂直型(服务质量差异)两种[14]。本文引入水平与垂直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 与VIIT 来测度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类型。VIIT 指数为总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Aj减去HIIT 指数(即MIITw)。Aj衡量的是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包含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计算公式如下:
2.分类衡量结果分析
如表5所示,2002—2012年,中俄服务贸易总体是以产业内贸易模式发展的,2012年总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98,产业内贸易水平很高,但这期间经历了上升、波动下降又缓慢回升的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方面,除2004—2005年和2011—2012年外,其余各年均表现为水平指数大于或等于垂直指数,这说明中俄服务贸易额的扩大主要是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引起的,两国之间服务贸易上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范围不同上,服务质量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减。
表5 2002—2012年中俄服务业边际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
根据以往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差异、需求偏好、市场规模、研发支出、要素禀赋、FDI、对外开放程度、贸易不平衡程度、贸易政策等。本文结合服务贸易自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市场规模、贸易开放度、贸易不均衡度、市场结构差异、外国直接投资及贸易政策作为分析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详见http://www.heritage.org)。
(1)市场规模(SI)。市场规模越大,消费者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越多,企业获得的市场空间越广泛,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越有利。本文以中俄两国的GDP 均值表示市场规模。
(2)贸易开放度(OP)。贸易开放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促进贸易的发展,所以贸易开放度的增大在长期内会对贸易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本文以中俄两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占两国GDP 总和的比重表示贸易开放度。
(3)贸易不均衡度(TB)。由产业内水平指数(GL 指数)公式可以发现,两国间的贸易差额越大,产业内指数越低。本文选取中俄两国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均衡度。
(4)市场结构差异(DS)。一国GDP 中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越大,服务贸易的规模越大,进而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就越大。本文采用中俄两国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差额来表示产业结构差异。
(5)外国直接投资(FDI)。考虑到投资效应具有滞后性,本文的外国直接投资以中国实际使用的俄罗斯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滞后一期项来表示,即使用2001—2011年的FDI 数据来反映2002—2012年贸易受投资影响的具体情况。
(6)贸易政策(RFTP)。国家对贸易部门的放松管制程度影响贸易发展的方向,本文用经济自由度指数中的贸易自由度分项指数来衡量两国贸易部门的放松管制程度。各解释变量的符号预期及理论说明如表6所示。
表6 各解释变量的符号预期及理论说明
通过前文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发现: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有限,且存在不稳定性;此外,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时限较短的现实情况,本文将分别以中国对俄的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及产业内贸易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贸易引力模型在因素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是贸易领域实证研究的重要手段[15],因此本文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学,用于分析质量和距离对两天体之间引力大小的影响。贸易领域对该模型的应 用,源 于 Tinbergen (1962 )[16]和 Poyhonen(1963)[17]对贸易流量的计量分析,认为双边贸易额与规模经济呈正向关系,这是最初的贸易引力模型;20世纪80 到90年代,Bergstran(1985)[18]和Deardorf(1998)[19]在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将引力模型与贸易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完善了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Evenett 等(2002)[20]和Anderson 等(2003)[21]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引力模型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构建如下引力模型:
(1)进口引力模型方程:
(2)出口引力模型方程:
(3)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方程:
式中:μi、νi、ωi为随机误差项;SI、OP、TB、DS、FDI 和RFTP 分别表示市场规模、贸易开放度、贸易不均衡度、市场结构差异、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政策。
1.进口引力模型分析
如表7中方程(1)所示,首次回归后发现:市场规模(SI)、贸易开放度(OP)、贸易不均衡度(TB)、市场结构差异(DS)、外国直接投资(FDI)、贸易政策(RFTP)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t 检验,但方程拟合优度R2为0.9811,说明方程有很强的解释力,且方程整体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F 检验,由此推测,各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发现,贸易开放度(OP)与贸易政策(RFTP),外国直接投资(FDI)与市场规模(SI)、市场结构差异(DS)及贸易开放度(OP)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为剔除多重共线性影响,本文借助逐步回归法,对各解释变量进行逐一回归,最终剔除贸易不均衡度(TB)、市场结构差异(DS)、外国直接投资(FDI)与贸易政策(RFTP)4个因素,得到方程(4),变量SI 与OP 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符号与预期符号相符,D_W 值为1.9117,在2 附近,方程不存在一元自相关,R2为0.9403,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94.03%的有效解释。
最终获得进口引力方程如下:
2.出口引力模型分析
如表7中方程(2)所示,出口引力模型检验结果与进口模型结果相似,各自变量t 检验均不显著,F检验显著,R2为0.9875。通过逐步回归法对方程进行调整,最终消除多重共线性,得到出口引力模型(5)。市场规模(SI)、贸易不均衡度(TB)与贸易政策(RFTP)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方程(4)的调整后的R2(0.9659)高于方程(2)的调整后R2(0.9437),显著性水平为0.9772,方程解释能力很强。
最终获得出口引力方程如下:
表7 引力模型检验结果汇总
4.估计结果分析
从模型拟合结果及变量由大到小的影响权重来看: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方面,贸易开放度(OP)与市场规模(SI)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力为正;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方面,贸易不均衡度(TB)、市场规模(SI)和贸易政策(RFTP)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SI 与RFTP 为正向影响,TB 为反向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市场规模(SI)和贸易不均衡度(TB),其中SI 具有正向促进作用,TB 具有反向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如下:
(1)市场规模(SI)分析。与理论预测结果相同,市场规模(SI)与进出口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8254、0.3026 及0.4627,说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中俄两国进出口供给能力的提升,对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2)贸易不均衡度(TB)分析。与理论预期相同,在出口和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中的贸易不均衡度(TB)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3453 与-0.2493,这说明TB 对中国服务产品出口到俄罗斯,以及中俄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存在反向作用,而对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影响不显著。
(3)贸易开放度(OP)分析。由模型结果可知,贸易开放度(OP)对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具有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1.9113,影响力很大;对中国出口到俄罗斯及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作用不显著。这是因为两国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市场开放引起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在世界排名第3 位,俄罗斯为第15 位,俄罗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发展较中国而言相对落后。由此看见,中国应敦促俄罗斯进一步加大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力度,这对中国服务产品出口俄罗斯及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贸易政策(RFTP)分析。俄罗斯加入WTO的时间较晚,对外贸易政策也相对保守,高保护是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显著特点,这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由模型可知,贸易政策(RFTP)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俄罗斯具有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2311,符号与理论预期相符。随着俄罗斯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相应的贸易壁垒会逐步削弱,对服务贸易的管制也将逐步放宽,中俄服务贸易往来将日益密切,这对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十分有利。
由上文可知,静态上中俄服务贸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但各部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动态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对服务贸易增量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结合前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贸易不均衡度和贸易政策对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均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虽然中俄两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有限,但随着两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双边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中俄两国之间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前景广阔。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促内需的基础上优化贸易地理方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22]。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应充分重视内需的作用,通过推动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服务需求的增加,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保持现有发达市场的基础上,将对外贸易发展重心放在大力拓展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上,平衡各方力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优化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推动对外贸易平衡稳定发展,为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为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2.积极发展对俄直接投资对冲双边贸易失衡
长期以来,中俄服务贸易一直以俄方逆差为主要特点。逆差随贸易规模的扩大不断增加,这必将阻碍双边服务贸易的深入发展。正确引导中俄服务贸易不均衡走向,对双边贸易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中方可以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俄方运输、旅游等优势服务部门适当优惠政策的同时,转变思路,支持与引导国内相关服务企业加大对俄直接投资力度,将服务产品“中方制造”转换成“中方投资,俄方制造”。此种方式不但有助于中国服务企业绕过贸易壁垒,获得更广阔的俄方市场,在调整双边贸易失衡上也具有显著作用,对中俄双边服务贸易发展而言将是双赢的局面。
3.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开放促发展。这就要求中国在重视服务业相关企业国际竞争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双边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行业、政策信息,促进两国服务企业深层次交流合作;此外,俄罗斯加入WTO 后市场开放力度较大,成绩显著,中方应抓住这个机会敦促俄方按照WTO 相关服务贸易协定的规则,调整双边服务贸易政策,给予中国企业相应的国民待遇,拓宽市场准入,逐步完善双边服务贸易体制建设。
4.进一步加强中俄双边合作尤其是经贸合作
中俄之间具有真正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中国无论在加深与中西亚国家之间的联系,还是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俄罗斯的配合都至关重要[23]。2013年3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将俄罗斯作为任职后首个出访的国家,体现了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目前中俄已互为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伙伴,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俄罗斯加入WTO 及中俄两国新领导人的就任,两国都处于发展振兴的重要阶段,经贸合作在两国战略协作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必将给两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总之,近年来中俄两国服务贸易虽发展迅速,但规模依旧偏小,基础不够雄厚。这不仅不利于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地位不相匹配。中国应高度重视俄罗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充分利用双边广阔的合作平台,在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致力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对话,尤其是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优化双边贸易格局,扩展服务贸易合作领域,进一步提高中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最终实现中俄双边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1]GRUNFELD L,MOXNES A.The intangible globalization:Explain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R].Oslo:Norweg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Paper,No.657,2003.
[2]黄立军,赵传君.俄罗斯加入WTO 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3(6):9-10.
[3]王文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1-56.
[4]陈秀莲.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影响因素的区域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7):51-61.
[5]陈丽丽,龚静.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2(2):71-76.
[6]闫克远,李秀敏.中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1(10):94-98.
[7]杨玲.中国与发达国家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视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9):65-81.
[8]赵放,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3(3):1-5.
[9]冯玥,杨婷婷.中俄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探析[J].经济论坛,2009(8):1-2.
[10]陈梁.中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3):6-10.
[11]张叶红.中俄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2012(6):25-26.
[12]聂明珠.中俄服务贸易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2(6):114-117.
[13]崔玮.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金融前沿,2012(1):70-74.
[14]薛彤.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184-185.
[15]WALSH K.Trade in services:Does gravity hold?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to estimating barriers to services trade[R].Dublin:IIIS Discussion Paper,No.183,2006.
[16]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6(1):271-273.
[17]POYHONEN P.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flows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J].Weltwirtschatftliches Archiv,1963,90(1):93-100.
[18]BERGSTRAND J H.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67(3):474-481.
[19]DEARDORF A V.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Does gravity work in a neoclassical world?[M]//FRANKE J A.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NBER),1998.
[20]EVENETT S J,KELLER W.On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the gravity equ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110(2):281-316.
[21]ANDERSON J E,VAN WINCOOP E.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170-192.
[22]陈双喜,王磊.中国与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2012(4):432-443.
[23]程礼潮.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13(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