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林 王现富
摘 要:学生学习态度冷漠比较常见,本文深入分析了各种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直观刺激 抽象概念 课外阅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出现这种现象,与学生迷恋网络、手机有很大关系。对教学过程产生良好的情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因。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以下就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学习等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兴趣不是简单直观的刺激引起的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无法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知识点上,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这样,学生便能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从而彻底激发起他们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当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存在太多的生硬从而让人感到厌烦。学生对学习抱有漠不关心的状态,根本没有驾驭知识的快乐。
二、思维的源泉在于大自然而不是教室
当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走进学校后,封闭的教室将他们与变化万千的大自然隔绝了。老师在冰冷的黑板上写满了公式,厚厚的习题册等着去完成,这些怎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思维取之不尽的源泉存在于大自然的奥秘中。形象思维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抽象概念脱离了活生生的实际,只能靠死记硬背。应该让学生多感知那些抽象概念的源头,在他们对知识没有理解前要有耐心,等待的时间将会获得百倍的补偿。
三、死知识堆积在大脑里就是垃圾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思考,并且要尝试把所掌握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后,他就会利用它去解释很多新的现象,于是更多不理解的事物涌现出来,他就更加乐于去思考。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就会掌握,因为一个乐于思考的学生会自然积极地去识记。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的智力发展缺乏基础,一批批新的知识没有经过充分理解运用便被塞进学生的头脑里;只有在考试时,知识才被取出来展示一下。大量的习题和作业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愿望。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能变成他思考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的为人。
四、没有课外阅读,学校会变成死记硬背的场所
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丰富的课外阅读就是风帆。没有阅读,学生就会困在海洋里,而学校也会从文化的策源地变成死记硬背占统治地位的场所。有些教师、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够重了,应该减少课外阅读,集中精力把课本学好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课外阅读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浪费时间。通过阅读,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兴趣。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就是,播种前一定要将土地整理好。由于能够对课外书进行思考,学生很容易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外阅读是不是就可以减少呢?恰恰相反!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困难”学生读书越多,他的大脑就越清晰,他的思考就越活跃。
如果一个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事物,都会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发生联系。于是,所谓的新概念也就不是完全陌生的了,反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课堂上的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自然是充满渴求,根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与强制。即便是为了提高分数,也请老师家长们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五、让最差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脑力劳动后的自豪感
必须承认,部分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大脑思考的快乐了。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为自己努力所达的智力成果而感到自豪,哪怕这个成果暂时很微不足道。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一种“我也能思考”的信心。这是教育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领域之一。没有因智力活动而激发起来的自豪感,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要使学习困难学生品尝到“思考的甜蜜”,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解出一道应用题或者弄明白一个物理现象都会使学生开始思考之旅。不过,要把某个学生提升一个高度,则需要花费一两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作者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