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媚
摘要:职业教育来源于企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需要就业安置,企业急需专门人才,学生更需要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通过成功的校企合作例子,探讨合理的办学模式。利用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利益驱动,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会迎来更加美好的“三赢”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化;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30-0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问题。
一、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基础
(一)政府导向是合作的关键
制度的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高校和企业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价值观。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任务目标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要想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仅靠高校或企业很难做到。政府作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政府作为主导机构,要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提供经费保障等职责。一方面,政府应把校企合作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明确规定,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或资金扶持,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对开展人才合作培训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靠,企业和高校会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无缝对接的美好前景。
(二)企业利益为合作的基础
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高校要通过利益的驱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有正视这一事实,才能在合作过程中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关系范畴,而非公益性项目,对利益的追求决定了双方在办学过程中的位置。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不仅要投入人员、技术、厂房、设备等相关资源,还要解决实习生工资、工伤保险等问题。学校要到企业进行调研并深入行业、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联合企业开展科研,使企业看到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确定合作方向。
(三)高校科研为前进的动力
企业需要获得生产经营的利润,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储备有一定的人才资源,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成功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依靠科技人才。校企双方应以科技和人才为结合点,取得一致的利益,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参与研讨教学的组织、协调与考核。高校要以科研作为合作发展前进的动力,成立科技研发小组,与企业技术人员还有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技术创新。高校要利用科技优势,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使高校的培养形式还有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做企业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学有所得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高校必须善于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产学合作中扮演主角,使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并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发企业的主动性,最终使其走上产学合作的正常轨道并持续受益,达到“三赢”。只有坚持互惠互利,校企双方的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例子来思考一下。
二、由成功的办学模式受到的启示
(一)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专业为纽带,与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它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盟,借助集团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的作用和企业、院校的优势,充分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衔接,校企“抱团办学”,多数高职院校与产业成功“接吻”。
(二)双元合作
双元的意思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合作成功的一个例子是淄川第二职业学校与淄博鲁泰纺织公司的合作。两个单位合作12年以来,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余人。企业也由当初员工不到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上万人、总产值达33亿元的上市公司。现在,公司已接收毕业生5000多人,占公司职工总人数的50%。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三)订单班、冠名班
“订单班”是企业根据岗位需要提前预订人员,由高校对口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冠名班则是给班级直接冠上企业的名称,以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例如,2009年10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安松班”、“众喜班”、“连销经营”、“仓储配送”等订单班,就是与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人人乐商业集团、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结果。
(四)厂中校、校中厂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学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可以派人到高校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高校也可派教师赴企业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比如:海南经贸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驻店教学班”;陕西财经职业学校和榆林永昌国际大酒店合作的“店中校”。这些合作都采用了理事会管理体制,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