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波
摘 要:生本理念是“一切为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一种教育观念。以生本理念为基础构建的班级管理体系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实践,采取合适的策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良好发展的班级管理框架。
关键词:生本理念;班级管理;学生发展
班主任是一个有极强责任心的群体,不管是在工作的间隙,还是出外考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班级管理的良方。然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我们更多的是学习班主任的工作技能,学习班级管理的流程,借鉴优秀班主任们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有效班级管理而言,理念比技能更为重要,更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观念决定自己对工作所作的回应,理念左右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如果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偏差,不管他采用多好的手段和方法,其育人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那么,班主任的正确育人理念是什么?以生为本。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健康的成长空间,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围绕生本理念构建的班级管理框架,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现就个人的探索与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班级管理中,我们往往以班主任为中心,强行把自己的意志或者学校的意志灌输给学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就是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不准迟到旷课、不准谈恋爱、不准说脏话等等。这些强制性的规定,往往不是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去设计,而是从便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制订的。由于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制订规章制度,这就导致了其中的一些制度偏离了实际,
脱离了学生,实施中产生了矛盾,出现了教育的不和谐。相反,如果我们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体现了人本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制订适合校情、班情的合情合理的管理办法。让学生明白校规校纪的制订不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使学生在情感上理解、主动地配合学校的管理,并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这样学生就会由被动地适应学校生活,变成积极地配合,就不会在把作为管理者的班主任当成对立面。如我以前制订班规中凡是迟到的同学都要反省20分钟和为班上打扫两天卫生,在执行中,学生告诉我:迟到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之分,如果老师向家长了解后得知该同学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迟到,就按纪律进行处理;反之,就免于处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修改了班规,提高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
二、组建导师制的班级工作团队
对于这种导师制的班级工作团队,我在长寿实验中学学习时受益匪浅。目前,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分过程采用的“一点多线”的管理模式。“一点”,即班主任。“多线”,即多方面(课堂纪律、学生违纪、学生成绩、思想工作、卫生、两操、就餐、就寝、公物等)和多部门(学生处、保卫科、总务处、宿管科、教务处等)。这“多线”都落实到“一点”上,从表面上看学校工作似乎无漏洞,但实际上班主任有时是“独木难支”。如果再加上各科老师不合作,班级管理就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班主任都只能采用严卡、严压的方法来勉强维持班级工作,这样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让我们的科任老师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就可以整合老师们的智慧,形成一个班级工作的“智囊团”。这就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证,也分解了班级管理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调皮捣蛋学生形成了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便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各科老师进入了班级管理工作团队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指导老师。这既利于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又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接触老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同时,班上的每位老师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所有的学生也拥有了一个被人尊重的空间,
从而促进了师生合作交流、师师合作交流。
三、以情感为班级管理支点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显然,老师的情感投资在班级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以及由之生发的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它的存在与否,以及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师生关系的好坏,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个性成长。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爱是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学生最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最宝贵的学习动力。有了情感,学生就会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温情的,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组织。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在这方面,很多班主任都非常重视。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真可谓举不胜举。班主任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跟班主任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无话不说。在我们带给他们感动的同时,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慰藉。
四、建立因人而异的新型班级管理制度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是“以生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或“千人一面”为根本依据。然而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应因人而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班级制度。也就是说快班要有快班的制度,普通班要有普通班的制度。同一班级,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状况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要求。这样才可以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五、找准班级建设的突破口
班主任工作异常繁杂,如果样样工作都同时做好,所有同学都同时进步,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找准一个点,抓住一个点,以此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前进的动力。在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要找准并设立了合理的目标突破口,在学生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效应:“这是我的目标,我要尽可能完成。”学生就会自然产生学习的干劲和热情。一旦目标实现,就会让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比如在高中新生入学时,就可以把班级目标确定为“书籍摆放整齐的特色班”“无人迟到的特色班”“卫生示范班”等。只要目标一锁定,就应常抓不懈,成为班级亮点,以此来照亮全班同学的心。
六、建好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孩子每天都在发展,只是许多没被我们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儿童的个性进行科学研究,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看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发现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把它告诉孩子或孩子的父母,并因势利导,促其主动发展。一个教师怎样才能最好地尽到责任,应该说建好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有了学生的成长记录,教师就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辅导”,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这就为对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加了教育的针对性,减少了教育的盲目性。
同时,家长也可借助学生的成长记录来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以及发展潜力,找到与孩子交流的切入点,总结在培养子女上的得与失,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这就比家长通过通知书的三言两语的评语和生硬的学业成绩了解孩子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更有效。两代人的沟通、交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就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在“屡教不改”中寻求出路
在学校,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是“屡教屡犯”。如:乱丢乱扔,自行车搭人,在校外摊点购买“三无”食品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更多的是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甚至认为他们在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而很少去研究思考学生的需求和成长规律。面对乱丢乱扔的现象,我们是否去思考过垃圾桶的摆放位置、距离,以及数量?面对自行车搭人,我们是否认真地去调查过目前的交通状况和学生的家庭经济?面对在校外摊点购买“三无”食品,我们是否深入了解过学校食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好我”,一个是“坏我”。我想,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想做一个“坏我”。现实生活中做了“坏我”的学生,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周围的环境违背了他们成长的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责备上,而应放在打造孩子成长的环境上。只有我们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孩子的天性,遵循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健康发展才会得到最大的保证。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周宏.素质教育观念精粹[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