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兴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小学体育课堂模式探讨
□郑文兴
近两年来,广州市番禺区根据本区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推出了“研学后教”这一课堂改革理念。随即,各学科的课堂改革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令人可惜的是在体育学科却少有提及,难免让人觉得陌生。为了贯彻落实番禺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试图以“研学后教”这一和煦之风为切入点,探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模式。
研学后教;小学体育;主体
“研学后教”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我称之为“三步走”:研学案、研互动、研点拨。
1、学案的撰写
在学生自学之前,先得有案可循。那么这一份研学案教师该怎么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一份有质量的研学案往往能给“研学后教”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研学案,关键是一个“研”字,小学生的教材、学情、教法、学法这都将是教师的“研”的内容;在我看来,研究学生的学情是重中之重。教师只有充分地进行各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准确地制定教学的目标、教学任务,形成科学的教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研学案的确定并不是任课教师一个人的事,在任课教师初步定稿后,应该要进行科组的集体讨论修改才能真正完成。下面以水平三多人合作跳绳为例,探讨在撰写研学案过程中的重难点引入技巧。
我将以一个游戏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游戏叫“扫雷”,我把学生分成10人/组,其中一位学生固定绳一端为圆心,另一学生以固定点为中心拉直绳另一端跑动,另外8位学生跳绳。设置疑问,怎样才能让绳子在地面更快的扫动起来。在实践中告诉我们,2人或4人或8人(当然是在绳子足够长的情况下)一起并排站立,起跳时机与高度要一致,绳子才会更快的转动起来且失误率最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比较散的站位,那么绳子扫动起来就容易出现失误,学生脚打绳的情况肯定会多。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游戏时,要多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争取设计的游戏能起到一针见血、一点即明的作用。当然要清楚的是,体育课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每人手拿一份研学案一边努力克服炙热的阳光一边来进行预习,这是不现实更是不科学的。研学案的发放要在课前,我建议最好是在一节体育课结束后发放下一节课的研学案,这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的不同之处。
2、学生自学
自学,也叫预习,这是“研学后教”的关键环节。学生有目标有质量的进行预习,可以对所要学的动作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对问题有了把握,就会引发跃跃欲试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凸显出来。学生有了发言权,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更充分的表现出来,课堂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
钻研,这是“研学后教”的核心要素,在各小组的展示过程中进行生生互动、生生互教,讨论方式方法、交流、质疑、评价。更加鲜明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合作学习的蓬勃生机。下面以水平三双手投掷实心球为例,谈谈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钻研以及互动互教。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好投掷实心球的分解动作挂图,利用挂图展现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挂图能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投掷实心球的分解动作的基本技术,留下深刻印象。这恰恰能提供学生钻研的契机,学生通过观察挂画中的人物动作,思考动作的形成条件,也就是如何才能做出像挂图里面一样漂亮的动作。“钻研”二字的效果不言而喻,摆脱了以往的身体动作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有思考的,并不是“饭来张口”的陈旧教育方式。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动作技能结构,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取长补短,踏上投掷的第一步。当然,小学生投掷实心球要想快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无异于“巧妇无米之炊”。动作肯定会错漏百出,此时,有投得远的同学,也有投得近的同学,同学之间的动作交流也就显示出来了。同学相互之间都争相去模仿投掷较远那位同学的动作,同学之间也会互相纠正错误动作。有正确动作的挂图展现给学生,学生当然会作出对每位同学的个人评价,谁的动作比较好谁的比较差,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把不同的秤。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上进的求学心,课堂中学生能谈能学,这也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所一直追寻的。
点拨,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所要求的。学生在“研学”后,经过生生互动、生生互教的过程,学生遗留的疑问以及教师所看在眼里的那些被学生所忽视的动作结构,都需要教师进行当堂的纠正与点拨。例如,上述的投掷实心球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也是教师最难以纠正的就是发力的顺序,力先从双脚传递到髋、腰,后到臂、手指。错误所在往往是力传递到了髋、腰就间断了,出手的瞬间只是用了上肢的力量,所以投掷出来的成绩不会是自己的应有最好成绩。我在课堂中,会采用持轻物来纠正错误,可以用垒球来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时候,我会运用语言来描绘动作的顺序,让学生更能感受动作的发力以及避免错误动作的再次产生。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将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知识才赋予了它本应该有的使命。如,生活中,同学们如何才能把东西投得最远?哪个部位用了力,用力顺序是怎么样的?在教学中,这样结合实际生活实践,提问学生,开拓学生的思维,起到“点研”作用。
“研学后教”教学改革是番禺区的一项区域性行动指南,在实施起来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不应只是执着于模式的研究,但凡符合改革理念的,都应去进行大胆的尝试。在我看来,我区所实施的“研学后教”课程改革确实是有自身的特色所在: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真真正正的自主进行学习研究,钻研知识;
2、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不会直接导出知识点,学生相互合作探究学习得出结论;
3、课堂的开放程度大,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看法,作出相应评价。
“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告诉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高度来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贯彻育人为本的任务。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一起行动起来弥补体育学科这一块空白。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谢村小学 511495)
G807.3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