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2013-12-04 07:49陈红莲崔东涛张福华徐宛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诊断学考核成绩课程标准

陈红莲,崔东涛,张福华,徐宛玲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河南 漯河 462002)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钥匙。诊断学重点培养作为医生所需的素质、基本技能、临床思维和交流技巧,对诊断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乃至医务人员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诊断水平。可使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一直是诊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课程标准进行诊断学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启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角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07级学生143人作为对照组,2010级学生152人作为实验组,年龄均为18-20岁。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中级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两组人数、学生来源、性别比、年龄构成、任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组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包括:(1)明确培养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2)选取教学内容。尽量精简过多的理论篇幅,以“够用、适用”为度,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设计教学过程。基于医院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将整个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分别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常用诊疗技术及病历书写。每一个模块对应一项任务,与临床实际工作挂钩。对于每一模块,精心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依托学校“1+2m”办学模式[1],把课堂设在医院,通过理论、实训、见习、床边教学等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4)实施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提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借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强化

二、结 果

(一)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考核成绩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实训、见习和床边教学,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5)动态教学反馈。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注意考查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及提问情况,实训中问诊、查体、基本操作等基本功的掌握情况及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床边教学及见习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情况等,当场得出考查结果,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迅速找到教学中的欠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动态监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动态反馈。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三)评价方法。学期结束时,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从同一题库随机抽题,采用闭卷笔试。实践考核模拟国家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方式,实行三站式技能考核,考核范围及考核项目相同。将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分别作比较。并分别在考试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见表3。

表2 两组学生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二)试验组学生对“能否激发学习能动性”、“能否提高动手能力”、“能否加强分析问题能力”、“是否容易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对“课堂目标是否明确”、“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否使抽象理论直观易懂”及“能否促进知识系统掌握”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表3 两组学生对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讨 论

传统教学存在很多问题:(1)教学思想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拘泥于教材、过于详尽细致,未结合岗位需求。一方面教师以课堂灌输式、填鸭式讲授为主;另一方面学生死记硬背,忙于应付考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导致学生学习能动性下降。(2)重知识点的记忆,轻操作技能的培养,技能教学欠规范,技能考试要求不高,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3)临床实践机会少。诊断学是一门技能性强的学科,但学生实践机会十分有限,导致动手能力下降。

课程标准教学存在明显优势:(1)培养目标明确,既有知识目标,又对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作了定位。(2)根据基层岗位需求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而不拘泥于任何一本教材,有利于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2]。(3)各项教学内容任务明确,并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可操作性强,与基层临床实际工作挂钩。(4)采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强化实训、见习和床边教学,学生在做中学,先会后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进入职业角色,容易从基础过渡到临床。

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查找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与行业发展需求一致的诊断学课程标准,以期不断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这对整体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宋国华,高凤兰,王福青,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08-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853.htm

猜你喜欢
诊断学考核成绩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