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经历了由中学向大学的转变,而出现的种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的现象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措施,帮助大学新生更好的适应环境、转变角色,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适应性教育
大学是不同于高中生活的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大学新生因缺乏对自身成长的科学认识和经验,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适时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对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对于他们积极的开展大学生活,更好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表现
1.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导致心理上出现失落感
大一新生入学之前,往往把大学生活幻想的很美好,当他们跨进大学校门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深感沮丧、迷茫。另外,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周围很多同学的能力都强于自己, 多数学生从高中阶段的中心地位退居到边缘地带,有些学生会因自身优势的丧失而感到失望、痛苦,变得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这就影响了他的大学生活。
2.缺乏明确目标而造成的空虚感。
在高中时代,大部分同学都是为了高考而努力学习,每天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干劲。而到了大学以后,那个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突然卸了下来,突如其来的轻松使得很多大学新生彻底的松懈下来,除了每天上课以外,都是在看电影、打游戏、上网聊天等无意义的消磨时间中度过,虽然不想如此,但又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产生了极度的空虚感。
3.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了学习上的倦怠
大学课堂是个开放的课堂,由于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信息量大、进度快,导致学生学习要采用课堂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那些高中时期都是靠老师讲解、死记硬背等方式学习的大学新生,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很多大一新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睡觉、打游戏、谈恋爱或者其他方面,学习逐出现倦怠心理,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孤独感
中学时代人际关系的好坏不是太重要,高中时候所有的重点和焦点都是高考,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已经不是生活的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宿舍当中,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有些同学选择了不与其他人交往,把自己关闭在狭小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
二、采取措施,开展适应性教育,积极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适应性教育
(1)加强理想信念和爱校教育,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增强认同感。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党课、团课等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中。
(2)加强学习指导, 帮助新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学习。根据大学学习和专业特点, 开展一些专业讲座,请任课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向新生介绍大学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使新生认识到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使他们逐渐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增强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大一新生大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都存在千差万别,如何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首先要让新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相处,多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其次,教育新生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接受别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开设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选修课及专题讲座,帮助新生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针对新生的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扩大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积极开设一些如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方面选修课程,系统地讲授心理发展与健康的知识。通过开展“大学学习方式转变”、“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突破”、“大学生恋爱心理”等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应对适应问题严重学生。新生入学之后, 通过心理普查等方式, 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建立心理档案。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要建立从班级到学院到学校的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广泛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引导新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
3.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1)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咨询。
(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搭建学校、家庭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交流平台。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不是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大学新生克服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使他们顺利地、充实地度过人生最美好、最关键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
[2]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 马志国.心理解析:大学新生怎样适应新生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