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经验之“根”

2013-11-21 00:30彭妍燕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思考

彭妍燕

摘 要: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下,践行新课标理念,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自主探索性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活动经验,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归纳、概括,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并在反思回顾中提升对经验的认识,让经验之“根”不断生长。

关键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做;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反思回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经验是人与环境主动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做”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对经验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下,践行新课标理念,帮助低年级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经验之“根”不断生长。

一、开展有趣的“做”,在“做”中积累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是参与具体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孩子们在有趣的“做”中玩,在“做”中学,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时: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出示一只蝴蝶合着翅膀停在树叶上休息的场景,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一看就知道它是一只蝴蝶,立刻就回答出来了。这时教师故意装疑惑,问他们:“为什么单单从这一半图形你们就这么快知道是蝴蝶呢?”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蝴蝶的一对翅膀重合了,要是它张开翅膀后,它的另外一半也是一样的。”这时候,学生们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其次,开展有趣的“折一折”活动,让学生拿出蜻蜓、树叶、蝴蝶、面具、圣诞树、小鱼等对称图形和电视、相框等不对称图形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验证对称。教师适时出示这些图片的特写镜头,让学生再自己观察,进一步感知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获得了对称的经验。

再次,教师还开展了“拼一拼”活动,让学生找出对称图形合适的另一半来拼一拼。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知对称。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创作美丽的对称图形拼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激情,还使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创造自主探究性“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因此,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教师要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数学,创造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练习题中:右图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想一想,哪个部分的周长较长?

教师以动画形式创设情境,展示了学生喜欢的熊大和熊二去森林公园散步的场景作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新知的探究与学习,解决熊大和熊二谁走得更远些的问题。

问题呈现以后,有的学生说熊大走得远些,有的学生说熊二走得远些,也有的学生说熊大和熊二走的路线长度是一样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得出结论。这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思考,去发现、去归纳、去验证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森林公园是长方形的,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中间的路线是同一条路线,因此,三条路线的总长度是相等的,所以说,熊大和熊二走的是路线长度是一样的。这个结论的发现,使很多学生兴奋不已,对已有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引发学生思考,进行经验的迁移,积累方法经验。

三、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内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彼此质疑,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欲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归纳、概括,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内化为自身的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创设了小朋友做操的活动场景,出示了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先要求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并提出小組交流要求,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觉得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简便?为什么?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小组交流要求,上台板演,进行小组汇报,最终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

个方阵的总人数;第二种方法是先算出三个方阵共有多少行,再算3个方阵的总人数;第三种方法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学生在汇报列算式计算时,有的分步列式,也有的综合列算式。

那么,到底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简便呢?教师不急于给学生归纳总结,而是再组织进行第二次的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优化解决问题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既培养了他们组内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提升经验认识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形式之一,通过反思,能使学生将以往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回顾,提升对经验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时,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你们是怎样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它有什么样的规律?一句口诀能写出几个算式?如果忘记口诀的下半部分得数是多少时,你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纷纷发言:“刚开始我在填表格的时候,发现1条小鱼是由6个△组成的,6条小鱼用的△个数就用6+6+6+6+6+6=36来计算。可是这样太麻烦了。后来,我又发现了每次增加1条小鱼,它的和就多6,有几条小鱼,就是几个6相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比较简便。一般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算式,除了“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因为它的两个因数都相同,所以,只需要写一个算式就行了。

编制口诀的时候,我用口诀的前半部分表示几个6,后半部分表示得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6。如果忘记口诀的下半部分得数是多少时,我可以用前面那句口诀,用它的得数再加6,或用后面那句口诀的得数再减6,也可以用几个6连加来计算出得

数。……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7、8、9的乘法口诀,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利用反思回顾,使学生提升了对编制口诀方法的经验认识。

总之,经验是智慧的源泉。“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从基本的活动做起,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反思回顾中提升经验!

参考文献:

马旭光.数学教学应关注多层次经验的积累.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寨上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思考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部曲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