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例诠释典故

2013-11-21 18:30赵新亚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辛弃疾典故实例

赵新亚

摘 要:在讲解古诗词典故时,用实例诠释典故能让学生体味诗人更细微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辛弃疾;典故;实例;兴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自然,辛弃疾对这首词也是很满意的。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先后使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物典故,这些人物除了廉颇都与词作的地点京口有关,用典虽多但却不觉得牵强。近来发现,由于词作所用典故年代都比较久远,学生对此兴趣索然、味同嚼蜡,但讲授典故时如果找到合适的近现代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事例,学生的兴趣大增,故事带入感增强,也能更好地体验典故背后的情感。

例如,在讲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需要对“佛狸祠”这个典故进行解释。根据教材注释,“佛狸祠”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人们在佛狸祠里祭祀,表明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这个解释已经大致讲出了此人用典的原委和想要表达的痛惜、痛心之情。但如果联系历史和现实会让学生体会更细微、更复杂的感情。这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五六百年前的这个典故呢。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典故与现实的相似性。相似的局势会有相似的结果吗?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众生议论纷纷。接着,我引入几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先是略微讲了日本吞并琉球王国的事例。我提到琉球王国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县,一百多年前是独立的王国,是清朝的附属国,但现在冲绳人已经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了。学生对这个事例都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原来冲绳是一个独立国家。接着我稍微讲了清军入关和清朝灭亡时候很多人的反应。清军入关时,颁布一道所有汉人都必须剃发的命令。而这违背了儒家一直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信条,直接导致当时中国人口减少了上千万。三百年后,民国政府强制剪掉辫子,人民中很大一部分却是宁死也不剪辫子,很多人被剪掉辫子后都羞于出门。学生不由地对这个事实感叹不已,比照南宋当时的形式,基本上都能看出祭祀佛狸祠的北方人们已经是习惯于头顶“辫子”的人民了,也能体会到辛弃疾看到这种情况时内心的悲凉与痛苦和万分着急的心情。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失望、报国无门的悲愤,甚至愤懑,还有对沦陷区人民愤其不争与再不收复失地就很难收复了的急切心情。

这一首词,我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相对较好。有了反复熟悉典故的基础及现实实例的联系,词中所隐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在课堂上才得以直观地展现,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 陕西镇安二中农村普通高中语文学习

兴趣调查研究课题组)

猜你喜欢
辛弃疾典故实例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