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秋,赵跃哲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啦啦队运动虽仅在中国开展十年,但发展速度令人惊讶。2006年中国啦啦队首次参加啦啦队世锦赛,标志中国啦啦队正式迈入国际舞台,此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外优秀队伍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与国外优秀队伍的差距,争取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1 研究对象 2012年世锦赛前8名和世锦赛中国区选拔赛前8名啦啦队成套动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300余篇,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啦啦队成套动作设计等问题调研国内外专家。
1.2.3 录像分析法 观看2012年世锦赛前8名和世锦赛中国区选拔赛前8名比赛录像。
2.1 中外规则对成套人数的规定 中外规则对参赛人数有不同规定,国内规则规定最多人数24人[1],国际规则规定最多人数30人[2],人数少使中国队成套的视觉冲击少于国外队,在完成难度动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上也有显著差距。
2.2 过渡与连接的对比分析 从表1看出,中国队平均过渡连接数量5.38次,明显低于的国外14.25次。华东师大虽然达到11次,接近世界强队,但也较14.25次平均值有差距。国外队过渡连接贯穿整套动作,创新动作和多样化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相比之下中国队过渡连接运用不紧凑,停顿多。
2.3 托举难度动作分析 由表2可知:国外队多采用单底座的托举,上下法转体形式,尖子全部是单脚或直接由空中连接到下个托举。而中国队则采用双底座或三底座托举,在上下法上很少采用转体动作,每个托举要落到地上才能再接下个托举,表现出中国教练在设计上的保守,这与中国队员托举能力差有直接关系。
表1 中外球队的过渡与连接动作统计
2.4 金字塔难度动作分析 金字塔是将单独托举结合在一起的总称[3]。由表3可知,中国除华东师大和广州体院外,其它他队伍多采用两层上下金字塔,且完成时间长形式单一。国外队则采用三层两人半高上下前后立体金字塔,美国队金字塔在搭建第二、三层同步成型,表现出高超团队技艺;挪威队金字塔,两边尖子上升同时中间尖子下降,同时前部尖子翻转呈摇篮接,后部高位尖子与观众互动,极具多样性。
2.5 抛接难度动作分析 表4得出国外队抛接次数大多是3次,中国队大多为2次,平均尖子人次数方面国外队12.38人次,中国7.38人次;平均单次最多尖子数国际队6.5人,中国3.88人,这方面存在差距;尖子难度对比中,国外队踢转抛接平均大于75%,中国队平均为26.5%,差距很大。国外队尖子多采用转体900°和空翻转体,达到规则允许最高难度,体现出空间性、创新性、独特性要求[4]。中国队经过十年发展,逐渐从分腿挺髋抛接向踢腿转体类转变,并尝试空翻转体类难度,但是差距仍然明显。
表2 中外球队的托举难度动作统计
表3 中外队伍的金字塔难度动作统计
续表3
表4 中外队伍的抛接类难度统计
2.6 翻腾难度动作分析 表5所示国外队总翻腾人次数均大于80次,平均人次数93.7次,高于中国队19.2次的平均数。尤其是美国队所有队员同时参与翻腾,更能起到绝佳的视觉震撼,体现出规则对啦啦队成套要求的团队一致性与配合默契[5]。
表5 中外技巧啦啦队成套动作翻腾类难度动作统计
3.1 结论
(1)中国队整体在教练水平、项目理解、训练体系、成套编排等方面较世界强队有较大差距。成套设计上国外高水平队强调整体图形、空间、层次等元素运用效果,我国运用方式单一,视觉效果不明显。
(2)国外高水平队空翻720°转体和原地翻腾360°空翻成常态动作,空翻接空翻连接已普及化,我国翻腾动作还处于单动作状态。
(3)国外高水平队托举朝单底座单臂方向发展,托举连接多样化和难度化,我国队伍托举能力整体不高,变化单一。
(4)国外高水平队金字塔动作呈现多变的上下衔接和过渡,转换采用空翻和转体方式,我国队伍只能完成单一金字塔动作,完成速度慢。
(5)国外高水平队抛接空翻一周转体720°成为普及动作,我国队伍完成这类难度比较吃力,体现出能力差距。
3.2 建议 引进国外优秀教练对我国教练进行系统培训,提升中国各代表队教练专业素养;组建优秀教练成立研发团队,建立优秀成套样板;在成套设计中加入中国特色元素,形成独特中国风格;在国内比赛中加入创新指标评分,鼓励创新,提升我国行业创新能力。
[1]2012-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S].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10(10).
[2]徐中秋,邱建钢.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操惠,严慧芳,魏旭波.2006年中国全明星啦啦队锦标赛技巧啦啦队冠军队伍成套动作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
[4]李德华.从竞赛规则的变化探讨我国啦啦操的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5]史涛,李敬勇,龚明俊.中美啦啦队运动开展现状对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