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致脱发126例文献分析*

2013-10-22 07:48陈曙峰
天津药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硫唑嘌呤抗结核药品

陈曙峰

(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 300350)

随着临床用药数量及用药品种的逐渐增多,与之伴随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也逐年增多。在进行疾病诊治的同时,关注ADR有利于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和增强临床用药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脱发主要有斑秃、早秃、脂溢性脱发等,其原因主要包括精神或身体的因素,如遗传因素、疾病因素、食物及营养代谢因素等[1]。此外许多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其能杀死癌细胞以及任何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处于生长期的发根细胞,可致不同程度的头发脱落。笔者对1980—2012年32年间有关药物致脱发的文献报道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脱发”、“斑秃”、“全秃”等为检索关键词,查找中国知网(CNKI)1980—2012年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导致脱发的文献,共收集到有效文献80篇。

1.2 方法 将文献年代、杂志名称、药品名称、患者年龄和性别、给药途径、用药原因及发生脱发等ADR的表现及相应处理等信息输入Excel 2007进行数据汇总、分类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文献 80篇文献分布在28个年度,1980—1990年15篇(7个年度),1991—2000年33篇(每年都有),2001—2012年32篇(除2004年外每年都有)。

2.1.2 病例 对文献中的病例资料整理统计,共获得病例126例,年龄3~72岁之间,其中男性59例,女性67例。详细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 导致脱发药物的种类分布 80篇文献共涉及27种药物,分属11大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品种数(17)和病例数(40)均最高,其病例数构成比为31.75%;循环系统疾病用药病例数构成比次之(23.02%),涉及5种药品,以藻酸双酯钠为主,见表2。

抗感染药物中以抗结核药导致脱发病例数最多,为17例(42.5%),其次为其他抗菌药及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以阿苯达唑(肠虫清)和吡喹酮为主,见表3。

表1 药物致脱发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表2 致脱发药物种类分布情况

表3 致脱发抗感染药物种类分布

2.3 给药途径分布 126例患者中,经口服给药者94例(占 74.6%),静脉用药者 31 例(24.6%),肌注给药1例。

2.4 脱发类型分布 用药后头发普遍性脱落(普脱)79 例(占62.70%),斑秃 23 例(占 18.25%),全部脱落(全秃)24 例(占19.05%)。

3 讨论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5]。药物具有治疗效应和产生不良反应的两面性,用药诊疗过程中二者都需要关注,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今,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用药现象、用药数量以及主动用药人群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所推动的药物生产和创新,又导致药品新剂型和新制剂层出不穷;再次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临床用药更为广泛。上述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与诊疗活动相伴随的ADR也逐渐增多。

药源性脱发与疾病和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药物本身的特性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所统计的药物致脱发现象在众多ADR中属于相对较少的现象,通过对32年间的80篇有效文献所涉及的126例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显示药物致脱发现象以中青年用药患者为主,口服用药居多,所涉及的药品及病例数均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其引起脱发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个体差异和免疫抑制有关,但对毛发生长环境的损害及毛发组织结构的改变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在抗感染药物中又以抗结核药为主。经对抗结核药物致脱发的病例分析发现,文献共涉及利福平4例、乙胺丁醇1例,链霉素1例、氨硫脲1例,其余10例均是在应用抗结核化疗方案过程中出现,由于是多种抗结核药共同应用,因此未分析出具体药物。本院为天津市结核病诊疗定点医院,因此,关注抗结核药的ADR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献分析结果,笔者考虑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①抗结核用药周期相对较长,时间跨度大,增加了ADR出现和发现的几率;②长期连续应用某种药品,相对更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药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分布于皮肤软组织就有可能造成对皮肤、毛囊及附属组织的损害。

放疗及免疫抑制剂进行化疗等致脱发已为人们所知,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硫唑嘌呤,赵峻等[6]曾对硫唑嘌呤ADR 705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肝脏损害38.3%,造血系统受损28.3%,胃肠道反应5.4%,其他占0.5%(包括全身不适、药疹、脉管炎、肌痛、关节痛、胰腺炎等),未见脱发者,可见脱发是其少见的不良反应,因此受到重视,也是被文献所报道的原因。

因此,在用药的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皮肤、黏膜的受损以及毛发脱落现象的出现,有助于药物致脱发现象的早期发现,可通过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方式避免脱发的进一步发展。

1 康勤洪.致药源性脱发的药物[J].中国药业,2010,19(1):58

2 于连英,傅淑霞.硫唑嘌呤致严重脱发1例[J].临床荟萃,2007,22(3):228

3 倪伟锋,卢仁仁.硫唑嘌呤致严重脱发并粒细胞减少3例[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1,14(1):7

4 马巧英.1例硫唑嘌呤致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脱发[J].护理研究,2011,25(11):3111

5 杨宝峰,苏定冯,周宏灏,等.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6 赵峻,张莉蓉,乔海灵.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839

猜你喜欢
硫唑嘌呤抗结核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克罗恩病伴复杂性肛瘘23例
硫唑嘌呤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消化病学
硫唑嘌呤(AZA)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