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要】目的 对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从而对其效果予以分析。方法 从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治的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结论 硫唑嘌呤对于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硫唑嘌呤;结肠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1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患者结肠,严重者可发展为结肠肿瘤[1]。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腹痛、便血等,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该病具有高复发率、病程时间长等特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加大了治疗难度。目前,关于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中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并与同期的采用常规治疗的参照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以期改善治疗方式。现就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治的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均来自于二级甲等医院的内科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将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1)研究组40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0±3.2)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7±0.2)年;其中男15例,女25例;(2)参照组4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1±3.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9±0.1)年;其中男23例,女17例。本次研究经本院批准后实施,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实验,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予皮质激素注射,每次7~10 mg,每次30 min,一天注射一次。参照组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治疗初期每日口服25 mg,随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剂量至75 mg。治疗期间,为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3 评估指标
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的程度予以评定。评定等级分为:(1)有效(临床症状好转);(2)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 果
实验结束后,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比其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中患者40例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说明采用硫唑嘌呤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见表1。
3 讨 论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为20~30岁,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带来严重伤害。传统的治疗手段由于存在种种不足,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选用合理的治疗方式很重要。
本次研究中,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硫唑嘌呤作为一种免疫抑制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3]。对于顽固性溃疡性患者来说,硫唑嘌呤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服用该药物的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控患者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指标,降低其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参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2.5%。说明研将硫锉嘌呤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中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同期参照组患者所采用的皮质激素注射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中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总之,硫唑嘌呤对于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具有疗效高、安全性高等优势。一方面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比如:腹痛、腹泻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患者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此种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翟亚川,徐姗姗,孙志新.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973-974,979,985.
[2] 韩 玮.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期预测、临床转归及药物治疗的评价[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3] 陈白莉,钟碧慧,张芳寒,等.重度溃疡性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肠炎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5):437-438.
本文編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