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付
摘要 一种校园食品引发的关注与思考,追问辣条现象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分析当前小学生写作兴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刻不容缓的现实命题,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层面积极建构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模式,鲜明提出习作兴趣培养要面向全体、以生为本、持之以恒、内外兼顾等观点,强调家庭生活、语文课堂、学科活动、教学评价、社会实践对小学生写作兴趣养成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
关键词 辣条现象;教育启示;写作兴趣;途径与方法
1 “辣条”:一个值得关注的校园食品
“辣条”,一种产自安徽、河南等地的校园小食品,一般是用豆皮制成,然后辅以辣椒粉,色素等腌制而成。制作材料一般包括:豆皮,植物油、辣椒粉、花椒、桂皮、八角、味精、姜、糖、料酒、酱油等。口味独特——辛辣,价格低廉——每袋5角钱。辣条是小学校园食品中学生主要的消费对象,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个中原因值得关注。
1.1“辣条”在校园中广受欢迎:“丁零零……”每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过之后,都是班上的学生最为期盼的课间时间。一时间,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蜂拥前往校门口的小商店,一个个在拥挤的人群中高高举起手中的几枚硬币,小小的脸上满怀渴望与兴奋地告诉售货员:“来一袋辣条!”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拿到了辣条,于是再满头大汗地挤出人群,不等到个空闲处,便迫不及待熟练地撕开包装,然后用黑乎乎的小手从袋中捏出几根辣条,放入嘴中咀嚼起来,神情甚为陶醉状……于是乎,课间的走廊内、花坛边、教室里到处弥漫开来一股辣条特有的味道……每每看到这一幕幕热闹非凡而又独有情趣的情景,我就不禁心生好奇:这小小的辣条上究竟有些什么魔力,竟能让我的学生们如此迷恋?
“辣条”现象让我联想到了学生对写作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许学生最初对辣条这种校园小食品的追捧是因为它价格便宜、口味独特,抑或是辣条麻辣的口感使食用过的学生上了瘾。但孩子们对辣条趋之若鹜,锲而不舍的执着偏爱精神还是让我不由得心生感慨:要是学生们对待写作能有如此般的执着和热情,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幸事啊!看似平常的“辣条”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1.2教师眼中的“辣条”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在某一活动中获得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时,他会倾向于反复参加此类活动,成功的体验能激励进一步成功。”虽然现在国内外诸多媒体相继曝光了部分三无辣条生产工厂偷工减料,滥用苏丹红、防腐剂等有害物质,生产出来的辣条细菌数超标严重等问题,并以此劝告儿童经常食用这些食品对健康有害无益。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辣条”这类休闲小食品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消费群体,其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从学生对辣条的追捧现象中找到有益因素,并结合写作课程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对写作的热爱中来,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对“辣条”这一现象的合理引导势在必行。
2 追问:“辣条”现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教育启示
“辣条”因其具有麻辣适中、口味独特、价格低廉等特性,故对在校小学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与其有着诸多的异曲同工之处,因而可以借鉴和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写作兴趣打造成学生喜爱的精神辣条。
2.1写作兴趣培养要面向全体: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夸美纽斯也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兴趣对小学生是否热爱写作这门课程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对于写作课上的每一个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们追求学习目标的不竭动力。“既然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那么,在写作教学具体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校教育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因此,写作兴趣的培养采用的模式和途径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客观需求,不搞“尖子”教育模式,也不搞“拔高”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像喜爱辣条那样热爱写作,这才是写作兴趣培养想要达到的目标。
2.2写作兴趣培养要以“生”为本: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经验取得的重要性。因而,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都要以“生”为本,善于发掘和利用一切积极情绪,找准教学入口,摸准学生喜好,围绕“趣”字作文章,针对学生口味不断组合教学配方,找到写作兴趣培养的有效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写作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教师强调生活即作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写作;强调同伴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以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促使学生乐写会写;强调写作过程中的评价激励作用,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进步与闪光点,通过表扬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写作热情。
2.3写作兴趣培养要持之以恒:从学生对辣条的追捧现象中可以看出一个基本规律,学生喜欢的往往也是他们最乐意投入精力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把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反复排列组合,在不断实践中找到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并通过对教学手段的筛选优化,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学生通过写作不断获得赏识和成就体验,自觉强化自我的成功意识,从而对写作保持一种充满激情而内力持久的兴趣状态,并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学生对写作有了深入持久的兴趣,各种预期的写作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2.4写作兴趣培养要内外兼顾:语文教学实践提示我们,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绝不能仅仅限于四十分钟的写作课堂,教师更应该将注意力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把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激发情趣体验,在学习中感受兴趣魅力,真正做到课内课外兼顾,一举双赢。
3 观察:小学生写作兴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学生写作“兴趣”意识淡薄:现实的小学生群体中,在对待写作的态度上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心理状态:畏惧、应付、依赖、抗拒。正因为有了这些消极心理因素,导致许多学生对写作兴趣意识淡薄。
3.1.1畏惧心理,不敢写: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兴致不高,是因为他们对写作这门课程有畏惧心理。这种畏难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自身消极的心理暗示以及写作技能水平的低下。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起来尚且吃力,写起作文来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字——怕。
3.1.2应付心理,不爱写:还有一部分学生,这类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因而对待像写作这种费力劳神的脑力劳动更是敷衍塞责,能应付就应付,作文不求质量,只求完成任务,得过且过。
3.1.3依赖心理,不会写: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不强,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加之课外阅读的积累少,因此语文底蕴不足,作文课上常常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即使有学习内驱力,但苦于学不得法,写作时也经常需要依赖教师或范文的引领,难以独立完成写作。
3.1.4抗拒心理,不愿写:这是学生群体中的一类特殊个体,这类群体中的学生因为生理、心理、家庭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热情,作文课能逃就逃,逃不掉就会因抗拒心理而在课堂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3.2学生写作“兴趣”认识简单:小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简单直观,认为写作的兴趣就是喜欢写作文,殊不知没有平时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不仅作文写不好,书也读不好,由此而对写作爱恨交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诞生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建议部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学生对写作兴趣的认识不到位,恰恰反映出学生在为什么要写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3学生写作“兴趣”难以持久:教学中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教师,就喜欢上他的作文课,进而喜欢写作文。遇到不喜欢的教师或难以适应的教学风格,则讨厌写作;遇到自己熟悉的文题,兴致高涨,主动动笔。遇到不熟悉的文题,则情绪低沉,无从下笔……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缺乏持久,是由于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尝到乐趣。数学家华罗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随着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没有兴趣的内容会变得有兴趣,小兴趣会变成大兴趣,进而成为你的志趣。
4 命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外对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与写作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
4.1教会学生认识“兴趣”的价值: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水平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社会意义,还应强调写作对个体本身的价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享受。可以这样说,对写作目的的正确认识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写作有兴趣,而浓厚的兴趣也往往来自于学生对写作的意义有了清楚的判断。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
4.2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意识:兴趣来源于对作文的认识,产生于良好的写作心境,孕育在成功后积极情绪的体验中。从培养写作兴趣人手,使学生把写作视作“为生活而写”、“为交流而写”、“为自己而写”的趣事、乐事,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写作。当然,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不等于学生从此就会写好作文,这要取决于学生对写作兴趣的认识是否准确。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兴趣的含义,明白热爱生活是兴趣的源泉,写作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洞察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要在生活中培养兴趣的萌芽,更要在生活中发展兴趣。
4.3教给学生培养“兴趣”的方法
4.3.1亲其师,爱其课: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要想让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作文课。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内外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同伴和朋友。学生对老师不畏惧,然后产生亲切感,才会喜欢他的课,才会对写作有兴趣。
4.3.2观察中的世界:众所周知,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观察在写作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生活就会为他们的写作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学生也就不会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无话可说、无例子可举、无感触可谈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生活是一面镜子,观察是学生透过这面镜子看世界的窗口。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多来自于其对生活的不同感受程度。
4.3.3同样的阅读,不一样的境界: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技法的主要途径。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小学生的写作启发灵感,开发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因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会解读出不一样的意境,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宝贵的写作资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文课堂开放阅读空间,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资源,提供方法,提供指导。
5 方法:写作兴趣激发与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的浓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想方设法找到适合小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大有裨益。
5.1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兴趣是让人无法琢磨的,可能是间断的,也可能是持续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当他们兴趣来临时为他们提供相应帮助,让他们的兴趣得以施展发挥;当他们没有兴趣时不是强制,而是允许暂时放一放,耐心等待兴趣再次来临的时候。
5.1.1语文课堂渗透“兴趣”意识: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1976年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只要让孩子们在写作方面得到适当的指导,学会入门技巧,在各种因素触发下兴趣盎然,就会被训练得像那些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去写作。”布鲁姆也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学生初写文章,教师往往是第一甚至唯一读者。教师对文章认定的态度,可能是一把火,能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可能是一盆水,会浇灭学生刚刚萌发的一丝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一篇优秀的范文,一个精彩的导入,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道肯定的目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写作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教师要珍视这种激情,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乐学爱写,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通过不间断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得以长久保持下去。
5.1.2学科活动孕育“兴趣”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活动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写作兴趣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有效的学科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表演、课堂游戏、教学竞赛,以玩促学,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兴趣培养开路搭桥。
5.1.3教学评价激励“兴趣”意识
(1)同伴评价的成就体验: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平等享受教学评价的权利。相对于教师评价的居高临下,同伴评价平等尊重,对学生更有亲和力。重视写作评价过程中的同伴评价,就是要在生与生之间构建互助、合作、学习的桥梁,使学生通过同伴评价获得成功体验,在互动中借鉴、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同题异构的形式进行同伴评价的专题训练,让学生通过评价交流发现同伴作文中的长处,提炼自己的修改建议,并认真听取对方的评价建议,对作文进行有效度的修改。这样,学生就通过同伴评价不断寻找、发现、对比、思考、内悟,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教师评价的放大效应:学生写作兴趣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评价会起到很好的激励和放大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微笑进步,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都要及时作出激励性评价。通过这些带有赏识性的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写作劳动中的点滴进步,逐步增强写作信心。针对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还可以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指导。美国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篇习作,对于不同的学生,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当每一类学生达到相应等级的要求,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大,写作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写作兴趣也相应会得到增强。
其次,教师要从发展和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适当扩大表扬面,对班级处于作文水平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别实施赏识评价,这些评价的范围可以包括:作文中一个词语的准确运用,一句精彩而富有哲理的句子,一个整齐有条理的行文结构,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构思,一段令人遐想无限的立意……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通过对学生作文中这些闪光点的评价,通过对这些局部成功的鼓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获得信心。慢慢地,这样的鼓励就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微小的成功逐渐积累,促使学生从局部成功到整体成功,从而在写作表达上形成质的飞跃,放大写作评价的效应。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写作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3)社会评价的激励功能:有些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写出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文词兼美、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对这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讲评作文时作为范文推荐给学生,一方面可以积极向各类报刊投稿,争取尽早发表。每当一位学生的作品变成散发着墨香的铅字的时候,也是学生的成就感最强的时刻,在班级其他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小视。恰当地运用好社会评价功能,可以使写作教学的效率事半功倍。
5.2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兴趣启蒙最理想的场所,教育和培养子女是父母的重要职责。可不少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是学校的事,是语文老师的事,与家长的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要知道家庭是孩子生活中最亲切最熟悉的场所,家庭教育应该远远走在学校之前,让孩子未出家门就对生活满怀热爱,对写作充满无限憧憬是每一个家长必须做好的功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据我看来,没有比指教母亲和父亲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可以这样认为,写作兴趣激发和培养的第一阵地应该在家庭。
5.2.1家庭生活创造兴趣源点——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亲人之间的关爱,平常琐事中的情趣,是兴趣生发的源点。要重视家庭在学生写作兴趣生成中的重要地位,密切家校联系,逐步引导小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提炼写作主题,捕捉作文素材。由于认识水平的制约,小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因此,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家庭生活,以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学生便会对生活作出个性化的不同理解,写入文中,作文也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5.2.2课外阅读积累兴趣感受——积:家庭是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文底蕴的绝好场所。小学生在家庭生活的时间充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增加文学积淀,对良好的习惯养成也很有帮助。课外阅读要重在积累,阅读的面要广,阅读的量要足,阅读的角度要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情风俗都可拿来读一读。天长日久,阅读的积累丰富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就自然而然出来了。
5.2.3写作实践延伸兴趣行为——抒: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主动积累。但小学生不仅要多读书,还需要勤练笔,要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灵感,并及时进行写作尝试。写日记、周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5.3行之有效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判断、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写作兴趣,不能游离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外。
5.3.1走出家门的兴趣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对写作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兴趣培养的要求。小学生由于生理及心理发育的原因,对家门以外的社会环境很陌生,但不乏好奇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参观、考察、交流、夏令营等不同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丰富见闻,积累题材。许多成名作家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童年是人生道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童年的经历往往令人难忘。在童年时期多走多访,丰富阅历,是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走出家门的兴趣发现过程,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5.3.2深入社会的兴趣源泉:当今社会,正逢盛世,政通人和,市场繁荣,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在家里,衣食住行无忧,亲友往来频繁;在学校,学业紧张有序,活动形式多样,这些都是充满时代印记的新鲜材料。小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养成留心生活,关心社会的习惯,自觉从身边的小事情、小现象人手,主动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在后天的活动中寻找到写作的乐趣。
5.3.3来自社会的兴趣动力:“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自由自主,没有压迫感;二是面对写作对象(有虚有实);三是移情于物,情感呼应。”现实社会就为小学生无偿提供了这样的先天自然条件。社会是自由的,没有学校里各项规则的约束,还原了儿童的天性;社会是多姿多彩的,其中既有自然风物等实景,又有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社会是酸甜苦辣的,举手投足之间,情感变化反复无常,让人心潮起伏……小学生的个体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社会折射出的各种现象、事件、潮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生活,同时也为他们的写作实践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引领与指导。现代教育强调各种教育载体的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是学生接受写作兴趣培养的主要渠道,家庭是学生写作兴趣启蒙的理想场所,社会是学生写作兴趣施展的广阔舞台。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写作课才能上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课堂,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鲁斯·M·诺伊斯,刘春健,刘云祥,美国关于中小学作文指导的最新看法[J],外国教育研究,1981,(5)
[2]景志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写作情趣[N],中国教育报,2004,(12)
[3]王顺乾,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4]张传彩,浅析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热情的策略[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2004
[5]韩兰香,小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小学时代(教师),2012,(2)
[6]童达,作文命题与兴趣[J],湖南教育,1981,(4)
[7]常丽红,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天津教育,2005,(4)
[8]李岩,小学高年级作文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06
[9]王洋,建立“流动日记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J],河南教育,2010,(5)
[10]蒋美玲,小学生命作文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1]张中军,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J],新课程·中学,2011,(7)
[12]何端芳,学生个性写作情绪的激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