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琴
想象是人们根据对生活的耳濡目染和感受体验构想出未见过或未出现过的情景。它是在对生活或作品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它更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寓言、童话、科普幻想文章;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永恒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动力和不竭的开发主观世界的重大发现。想象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优化民族创新精神永不枯竭的重要手段。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有机牵引想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品评例作精美和构思新作时,有意点拨拓展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扩散和延伸思维,有机勾连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思路纵横对接,以追求广阔的背景、丰富的内容的有效凝集和发挥。想象是主体的、多侧面的、或立足于现实社会,憧憬、设想美好的将来和美好的事物;或从客观实际出发尽情的抒写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或以一人一物为原型生发开去,设计多能而无所不及的高科技产品。当然,指导成功的、富有创意的想象必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力求入情入理,切忌将学生带入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的误区。
——有意触发联想。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提升和发展。联想一般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有意的触发”常采用的训练方式是:其一,主课外。给开端,要求学生联想结果;给结果,让学生联想过程;其二,主课内。以课文为参照,一篇课文可让学生根据原作设计几个开头和结尾,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可设计不同的结局等等。课内外联想衔接的主要结合点是通过“手抄报”和黑板报,或收视课的有关内容的加工、改造,并逐步伸延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有序地进行富有创意的训练。加强训练的技巧指导一般有:或从时间上进行纵向联想,或从空间上进行横向联想,或从彼此关系对立的事物进行对比联想等。指导联想,以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内容干瘪,认识肤浅,底蕴不足,表述单一的误区。
——有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好想象作文很重要。但首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一要教给学生扎实的文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二要教给生活经验作基础,才有合理的想象,开阔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妙的引发。同时,也只有鼓励学生广泛积累、兼收并蓄,特别强调“手抄”、“摘录”的“内化”,以产生创新的激情,这样才能达到以瞻前顾后而思接千载,触类以旁通而视通万里的境界,创新才有基础,发展才有后劲,且传道授业的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生发的想象才能拥有读者,才能富有生命力,创新的“新”才有价值。
——有序点拨虚构。合情合理地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依据有形的生活实际进行想象,通过以实际为根据的想象来构思文章的内容,可见,虚构的源泉是生活本身的再加工、再创造,而不是胡编滥造,虚构的细节必须有生活的原型或依据。因此,点拨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流程“五步曲”,有从感知到认知的必然过程。而不能违背生活的实际情况,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序劳动引入虚无飘渺、荒诞无稽的误区。
——有度运用规律。训练想象作文,提高创新能力要不断强化想象作文规律的运用。寓言是把道理寄寓在故事里的一种文体。其规律是篇幅短、哲理深,常借助于比喻、夸张和拟人。童话是借助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用儿童化的语言编写的适合儿童口味的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规律是优美的语言,拟人的手法,极度的夸张,奇特的人物和情节。科普幻想文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将科学性与知识性、文学性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规律创新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热爱现实,创造未来;二是发展性原则,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作铺垫,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前提,促进社会、科技全面进步。
——有心实践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从想象作文开始。因为作文能力的强弱是人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反映。同时,作文的工具性确立了任何一项创新都必须靠语言表述来物化,而想象作文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想象是创新与发明的前奏。学生想象创新实践可写寓言,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或多个能体现生活真谛与哲理的故事。要求短小、漫画式或片断均可,要指导学生以趣味盎然,新鲜活泼吸引人,达到读者在笑或哭声中引出思考。故事蕴含的哲理可以在结尾另起一段,可以点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其渗透全篇;根据所要表达的哲理,设计出把人和事串起来的线索。写童话,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确立中心思想;塑造人物,让不同的人物展示不同的精神与品质;写情节,要求有完整具体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把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精要地表述清楚。写科幻作品,一要有文艺性,二要有科学性,将科学性、文学性融为一体,通过对文学形象的细腻刻画,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逐步传递给人们,故事构思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认识有深度,想象要合理。
总之,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注脚。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的基础是把学生引入教材、引向生活,不断揭开生活的奥妙,通过从感知领域向认识领域的衔接过渡,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乃语文素质教育之大幸,促进民族创新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