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3-09-13 02:40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9期
关键词:下壁前壁侧壁

王 凯

江苏新沂新沂市中医院,江苏新沂 221400

急性心肌梗死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出现急性供血不足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本病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同时可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所以临床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临床在观察中发现,早期有效的使病变部位的冠状动脉得到再通,对于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改善本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为对我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于2011年1月—2012年2月间共收治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急性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按照梗死部位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前壁组)21例、下壁心肌梗死组(下壁组)17例、高侧壁心肌梗死组(高侧壁组)14例、正后壁心肌梗死组(正后壁组)8例。前壁组,男15例,女6例;年龄41~67岁,平均(55.67±5.23)岁;吸烟者18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6例,合并高脂血症17例;下壁组,男12例,女5例;年龄42~66岁,平均(55.13±6.14)岁;吸烟者14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1例,合并高脂血症15例;高侧壁组,男9例,女5例;年龄39~68岁,平均(56.07±5.77)岁;吸烟者11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0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正后壁组,男5例,女3例;年龄44~69岁,平均(56.97±6.24)岁;吸烟者5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5例,合并高脂血症6例。四组间各基础资料比较,未见差异,见表1。

1.2 分组标准

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根据患者入院时的18导联心电图的表现对患者进行分组,V1-V6导联出现ST段上抬者为前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上抬者为下壁心肌梗死,Ⅰ、avL导联出现ST段上抬者为高侧壁心肌梗死,V7-V9导联出现ST段上抬者为正后壁心肌梗死。

表1 各组基础资料

1.3 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入院后均绝对卧床及心电监护,并给与吸氧等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等基础治疗,并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治疗方案:溶栓前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嚼服,并给与阿替普酶15 mg静推,后给予阿替普酶50 mg静点,时间不低于30 min,并于静点结束后1 h内给予阿替普酶35 mg于持续静点。

1.4 观察指标

在接受溶栓治疗2 h后,再次对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根据ST段恢复程度,对患者的溶栓疗效进行分析。显效者为心电图改变导联的ST段恢复正常;有效者为心电图改变导联的ST段恢未达到正常,到较治疗前恢复超过75%;无效者为未达到以上只治疗效果,或病情持续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为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选择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前壁组、下壁组及高侧壁组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88.24%和92.86%,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正后壁组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可诱发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痉挛,是冠状动脉供血出现减少,同时当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时可为血小板聚集提供骨架,并可刺激血小板在斑块破裂形成血小板血栓,最终使冠状动脉管腔出现急性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以上并发症的产生,可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临床预后更差。在因急性心肌梗死所导致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2],可在心肌已经受到损害时再次对心肌造成损害,加重患者的病情。而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则是在心肌受到严重损失后,导致心功能严重受损后的表现,均预示着患者的预后不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初期,缺血区的心肌细胞仅表现为缺血缺氧,而未出现死亡,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及时有效的使犯罪血管得到再通,可有效的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3]。而溶栓治疗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患者发病早期行溶栓治疗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是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的治疗方法[4-5]。

本观察显示,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前壁组、下壁组及高侧壁组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88.24%和92.86%,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正后壁组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可见:对于前壁、下壁及高侧壁的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疗效显著,均优于正后壁的急性心肌梗死。

[1] 张长群.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138-1139.

[2] 李兴亚,祁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39.

[3] 杨国山,王淑琴.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58-59.

[4] 廖方清.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MP-2、MMP-9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6):49-50.

[5] 曾宇,赵开亮,黄善庆.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46例临床分析[J].内科,2011,6(2):139-140.

猜你喜欢
下壁前壁侧壁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侧壁设计对双环栅场效应晶体管电热性能的研究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越野车侧壁加强筋板工艺改进
汽车冷冲压U形梁卷曲的控制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层合板上层建筑侧壁抗空爆性能研究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
心电图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Ⅲ>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