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熟语的日语对译研究

2013-08-15 00:45:05梅,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喻义熟语语汇

刘 梅,赵 明

一、汉、日熟语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语汇

(一)汉语熟语

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主要参考依据,明确汉语熟语的定义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往往不按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等。

汉语熟语包含的语汇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定型的词语或短句。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其中由典故而来的有“四面楚歌”、“杯弓蛇影”等。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洁而形象化,往往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如“锦上添花”、“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

谚语:简洁、通俗、流行的固定语句,常反映深刻的道理,具有教育意义,也有的反映自然规律及生活经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常用语:也有借用日语名称谓之“惯用语”。指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实际应用上,它与俗语、流行语等相混。如“开夜车”、“安乐窝”等。

此外,歇后语也属于汉语熟语的范畴,但因表达方式与翻译方法具有独特性,未列入本次的研究内容。

(二)日语熟语

日语熟语的定义以《广辞苑》的表述为依据。其定义是“一般に習慣として使われている言葉きまり文句(一般在习惯上使用着的语言,长期流传的俗话或口头禅)”,或者“正しい文法に適っていないが慣用されている語り (不遵循正确语法规律的习惯性用语)”。

日语熟语包含的语汇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熟語(狭义):包括日语的“合成語”及“複合語”。日本固有的熟语如“青息吐息”(一筹莫展,处于困难境地)、“十人十色”(各人的喜好或想法不同)等。

慣用語:指“二つ以上の語りから構成され、句全体の意味が個々の語りの元来の意味からは決まらないような慣用表現(由两个以上的词语构成,全句的含义并不符合每个词语的原有含义的一种惯用表现)”。如 “油を売る (磨磨蹭蹭)”“腹を割る(推心置腹)”等。

諺:指“古くから人々に言い習わされた言葉。教訓、諷刺などの意を寓した短句や秀句など(自古以来被人们说惯了的话语,寓意着教训、讽刺等含义的短句及日本秀句等)”。

(1)教訓語:如“蒔かぬ種は生えぬ(没有播种的种子不会发芽生长;不施其因则不得其果)”。

(2)諷刺語:如“五十歩百歩(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3)秀句:如“三歳の翁、百歳の童子(既有年轻有头脑的年轻人,也有上了年纪的糊涂人)”。

(4)妙句:如“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下很大决心,坚决要去做;孤注一掷)”。

(5)短句:如“人間到る所青山あり(人间到处有青山,何处青山不埋骨)”。

通过对汉、日熟语的分析比较研究,可见两者在定义的本质上很相似,包含的语汇种类以及涉及的内容都很广泛。虽然各自在语汇划分上存在差异,但根据汉语熟语的含义、喻义,可以在日语熟语所包含的语汇种类中选用译词。即汉语熟语可以直接选用日语熟语对译,也可对表述方式不同的熟语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二、汉日熟语翻译的复杂性

汉语熟语的语汇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数量庞大。初步估计,仅常用的熟语就有近万条。从对字、词,到对整个熟语的字面含义,特别是喻义及引申义的理解并非易事。为了较准确的翻译,尤其要掌握喻义特指内容,有时必须对近义、反义的熟语进行辨析,明确其使用范围和形容对象,分清褒贬义性质。有时数条熟语比喻同一语义,这就要在翻译时比照语境,更加贴切地加以选择。

在汉语成语中,很多出自于历史典故。仅从字面上往往无法理解,若从源头上开始理解,必须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如“风声鹤唳”,日本引去后直译成“風声鶴唳”,若不了解中国古代秦王苻坚攻打东晋王朝的淝水之战,即“淝水の戦いに秦の苻堅の軍が東晋の軍と戦って風声鶴唳に驚いて敗走したという物語”,就无从理解喻义。显然,喻义的核心内容是“些細なことに恐れること”。翻译时对这种“细微情况的发生而感到恐惧”的喻义必须明确。诸如“高山流水”等都应首先从源头上予以理解。

常用语中包括的口头禅及其他流行语,往往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而且还将不断产生新的常用语。例如“踢皮球”,如果译成“ボールを蹴る”就是一则体育用语。作为熟语,若译成“仕事の盥回し”,意为“工作更迭”,显得笼统。只有译成“他人に任務または責任を度度押し付けることのたとえ(比喻反复地把任务或责任推给别人)”才符合熟语的语义。还有如“擦边球”,除字面含义外,必须着重加上“規則に違反することに非常に近づいているが、つまり規則違反しなく、点を取ることができるたとえ。”

随着时间的变迁,部分汉语熟语在含义、喻义以及在使用性质上还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美轮美奂”,原先是用来赞美高大、量多、华丽、美不胜收的房屋,现今大多用来形容富丽堂皇、华贵美丽的场面,而且常在新闻和影视作品里出现。为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应将过去和当今的喻义均译出,译成“もとは高大で華美な家屋があまり多くて一遍には見切れない賛美することであったが、今では色々な華麗で立派なシーンを形容することである”。

关于“大器晚成”,由其典故《老子·四十一章》来看,意为“大材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可以译成“大きな器はすぐにできあがらない”。而当今对“大器晚成”多理解为“优秀人才取得成就之前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于是便译成“立派な人物が大成するまでに長い年月がかかる”。此外,还常用其作为对长期以来不得意者的安慰话语。日本引用去以后,不加改动地译为“大器晩成”,当今还解释为“大きな薬缶は沸きが遅い(大壶烧水沸腾慢)”。这些都是实际应用的状况,可见熟语在流行和使用过程中的复杂变化。

至于以熟语翻译熟语的对译,在选用含义、喻义及引申语义相同或近似的汉日熟语时,需具备广泛的汉、日熟语知识,尤其对两国古今熟语的文献资料、相关出版物以及目前的使用现状、研究成果等进行大量收集、整理、归类,其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具体对译一个条目时,还需通过分析、对比选用一条或数条对译用的熟语。对于生僻熟语和新出的流行熟语,需要有贴切、明确的解释。

三、汉语熟语的日译方法

1.汉日固有熟语的字面表述不同,但含义和喻义几乎相同,可以直接对译。例如

“落井下石”译为“首吊りの足を引っ張る(用力拉上吊人的腿脚)”。

有时一条汉语熟语可能有若干条日语熟语可以用作直接对译的译词,这些词都必须列出,可供翻译时参考。例如,“雪上加霜”可译为 “泣き面に蜂 (哭丧的脸上又叮了一只蜂)”;“こけた上にふまれる (摔了跟头后又被人踩)”;“頼む木の下に雨漏る(好容易找到一棵树下,结果还是漏雨)”;“損して恥かく(赔了钱,还丢了脸)”

2.汉语成语传到日本后,字面表述多原封不动或仅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虽然可对照直译,但需要在译语内容后面加入典故,更需说明含义和喻义。例如,“洛阳纸贵”直译为“洛陽紙貴”,需将其典故“晋の左思が「三都賦」を作った時、洛陽の人が争ってこれを転写したために、洛陽では紙の値段が高くなったという物語。出典は『晋書·左思伝』”陈述,以比喻“著書が好評を博して盛んに売れること”。

3.按字面含义翻译,作为熟语必须译出喻义。“山雨欲来风满楼”需首先译作“山雨来たらと欲して風楼に満つ(山雨将要来临之际,满楼贯风)”,更需同时译成“危険的情況が起ころうとする前の緊張した空気にたとえる(比喻重大危险的事件发生之前的紧张气氛)”。此类熟语往往能在日本熟语中找到适当的对译熟语,它的字面含义确实在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存在,当作为熟语使用时,则应重点表述喻义。两者同时译出,便于联想和加深理解。

4.按字面含义翻译,无喻义可译,但可作出解释。“山清水秀”译作“山紫水明”。“山水の景色が素晴らしい(山水风景优美)”;“穷凶极恶”译作“極悪非道”。“極めて凶暴であらゆる悪事をやる(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干各种坏事)”。此类熟语为语言的形容和描述性质。

5.可以不译字面含义,只译喻义。“如坠烟海”只需译为“心が迷って見通しの立たないことのたとえ (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不得要领)”。“偷天换日”译为“事物の内容や本質をこっそり摩り替えることのたとえ (暗地里更换事物的内容或本质)”。此类熟语的字面表述含义在实际生活中或自然界并不存在,在使用时只应用它的喻义。

由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和海洋岛国日本文化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加上熟语的来由与产生背景迥异等问题,构成了汉日熟语翻译的难点。为了探索汉日熟语翻译,实现语义最大值的信息传递途径,以汉语熟语为主体参照系,从分析、确认汉、日熟语各自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语汇种类入手,梳理具体的翻译特点,依照熟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提出五种翻译方法。为了尽量保留熟语的语言特色,采用以熟语翻译熟语的“对译”方式,必要时附以归纳性说明。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谚语大典[M].商务印书馆,2008

[2]袁林,沈国衡.成语典故[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陶元山.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戸公公明.故事のことわざ活用辞典[M].拓創社,2007

[5]井上宗雄.例解慣用句辞典[M].拓創社,2007

[6]石本道明.四字熟語活用辞典[M].拓創社,2002

[7]大材はま.学習慣用語辞典[M].三省堂,1980

猜你喜欢
喻义熟语语汇
感恩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16:38:12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13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商场现代化(2017年4期)2017-03-28 20:59:32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01:56
“狗”喻义探究
现代语文(2016年5期)2016-06-21 08:20:08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