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13-09-18 02:39杨利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口才工学高职

杨利平,阳 智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杨利平,阳 智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中的重大变革,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为核心目标的综合素质课程,应当从“工学结合”模式中借鉴学习,文章介绍了“实用口才”课程的以学促“工”的任务驱导式教学模式和以“工”促学、以“工”促教的良性循环模式。而这些模式的实施又必须以“五个结合”为重要基础。

工学结合;实用口才;任务驱导式教学模式;良性循环模式;五个结合

杨利平/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湖南常德415900);阳智/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助教(湖南常德 4159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并要求把这一理念有效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显著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是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寻求切入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导向。所以说,推进“工学结合”模式,不应该仅仅只是在专业教学领域上掀起职业教育变革,在公共课程,尤其是综合性的技能课程也应该从“工学结合”中汲取养料。

“实用口才”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通用的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它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这门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计一定的模拟情境,指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训练,进而完成学生从“敢说”到“能说”直至“会说”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具备将来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实是在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表达素质,进而帮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这些仅仅靠课堂内的学习和演练是不够的,课堂外的强化和体验更加重要。只有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强化结合起来,“以学促工”,学生的表达习惯才能逐渐养成。如何培养真正切合学生专业和工作实际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需构建一个有良性循环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工促学”,“以工促教”从学生的“工”中获得反馈,进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一、以学促工:以任务驱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赵志群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中说:“‘工学结合’课程的载体是综合性的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要实现就业导向,就意味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即有能力完成企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能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在以技能培养为特征的“实用口才“课堂上,以任务为驱导来完成教学环节也是十分现实可行的。虽然“实用口才”课堂上的“任务”远没有”工学结合”课程中的“任务”复杂而系统,但以任务为驱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掌控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以学促“工”,帮助学习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图1 任务驱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图

以“描述训练”这一次授课为例,“旧任务检验”以“课前测试”方式进行,是对前一周已经布置好的“复述训练”进行检测。要求每组测试对象针对上周给定的成语进行创造性复述,这是检测学生对前一周学任务的掌握程度。实践证明,激励学生进行有准备(包括搜集资料、写稿、背稿、演稿)的表达,能有效地纠正高职学生表达逻辑混乱、词语贫乏、连贯性不够等普遍性毛病。“新任务接触”即“热身训练”,本次任务中以游戏方式来热身:以组为单位,每组派两位学生参加,在预定时间内一位同学用纯语言描述从百宝箱(见笔者《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课程教学方法探索》)随机抽出的纸条上的词语,另一位同学来猜,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新任务理解”环节中,教师借助案例对“描述”理论做一些简单阐释。接着是“新任务体验”的“牛刀小试”:让学生尝试描述班上同学,让大家猜猜他描述的是谁,并由大家对他的描述进行评价,集思广益,看是否可以描述得更准确生动。然后,“新任务探究”以“讨论演练”的方式进行,在这次教学任务中,教师展示出一幅油画,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研究如何描述这幅油画,整理好内容后,再派代表上台演练。最后,“新任务强化”依然布置有准备的测试题,如“请描述你最想描述的一位长辈,要求以正常语速下不少于三分钟的表达来完成”,让学生用一周的课外时间为测试做好准备。

当然,任务驱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课堂以学生训练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在训练过程中,总结评价时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提醒为辅。任务驱导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自己所充当的角色,教师只是负责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极大的责任自由”,教师要“能意识到并接受自己正在体验的感受,能够生活在其中,还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与他们交流这些感受”,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人来接受”,足够珍视他们,并以此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完全接受。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表达、大胆的质疑和探索。另外,过程性教学方式和适当的奖励评价机制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有效辅助形式;“以学促工”,要用课堂讨论演练形式营造探索性氛围,课后测试强化新任务体验,分组教学法是重大前提。最后要注意的是,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逐步探索的精神,任务驱导中的训练环节应该由易到难,并突出该环节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二、以“工”促学、以“工”促教,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的良性循环模式

经过任务驱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的表达习惯渐渐养成。但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能否把这种良好的表达习惯保持下去?而且,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口才教师不是学生的专业教师,对学生所从事专业的职场状况缺乏深入的体验,就有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培养目标上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工学结合”。 因此我们需要建构另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首先,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外依然可以继续强化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与校园各组织团体积极合作,多开展以表达为主的校内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演练机会,比如主题演讲、主题募捐、辩论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其次,在学生进入大三实习阶段时,诱导学生在实习日记中开辟“表达小结”这一版块,学生及时总结在职场上面临的人际交往中表达方面的失败的教训或者成功的经验,这既是学生职场初体验的自我觉察,也是他们在职场中对所学知识技巧的验证历程。这些宝贵的体验也是口才教师缺乏的,学生返校后教师可以召开类似的座谈会,或者通过与学生建立的其他交流平台,搜集整理这些反馈材料。以便于任课教师在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构建出以“工”促学、以“工”促教,构建出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的良性循环模式。

图2 以工促学、以工促教的良性循环模式图

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这一良性循环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学生要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愿意向教师表达,教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回馈资料。只要本着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各个方面尊重理解学生,如笔者在《心理咨询技术在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课堂的运用研究》中一文所论及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达成。

三、“五个结合”是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

笔者认为,要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意义上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必须以坚持“五个结合”为重要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口才与专业相结合、育才与育人相结合、基础与能力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相合,体现在“实用口才”课堂,体现在实施任务驱导教学模式时,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在热身训练中初步接触理论、在理论感知中系统学习理论、在牛刀小试体验理论、在讨论演练中消化理论、在测试中强化理论。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就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演练相结合,就是校内学习与校外验证相结合,这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典型特征。

口才与专业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用口才”分为若干模块:基础表达训练、态势语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社交口才训练以及行业口才训练等。尤其在行业口才模块中,应该针对学生面临的就业岗位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口才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育才与育人相结合,口才不仅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表达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表达素质与他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所以,育才的同时,也要育人,在口才学习中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与能力相结合,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也就是基础偏差。要帮助他们提高口才,首先要帮助他们劣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因此“实用口才”课程教师还得采用多种途径鼓励他们通过多阅读来提高文学素养,广泛地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当然,教学模式的建构,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验证的。模式化并不等于刻板化,影响教学的因素还很多: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兴趣爱好都是动态的,教师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个性不一的,教学的环境设备各校也不一致,有时教学中还会有偶发事件出现等等,这一切都表明任何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都应有所变化。所以,“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用口才”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依然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完整。

[1]Carl·R·Rogers著,Howard Kirschenbaum 编. 罗杰斯著作精粹[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7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8-20

[3]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97-99

[4]袁桂林.述评外国教育家的教学过程模式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1991

G71

B

1671-6531(2013)16-0124-02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实用口才”课程建设与优化(KT1206)

责任编辑:郭一鹤

猜你喜欢
口才工学高职
哲理漫画
盐工学人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语言就是力量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