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
张海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140)。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其中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等师范、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的师资建设问题都有共同之处,即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都远没有达到教育部合格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学历普遍偏低。高职称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缺少“双师型”教师便是其特征之一。如何应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相应对策,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此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1.教师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2.教师应当担任教学,也胜任担当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拥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如会计师律师工程师技师等)。从内涵上看,“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重视教师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及职业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如经济能力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在形式上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并没有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是不是“双师”在待遇、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任何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提升为双师的积极性,制约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进程和质量。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和多个院校,避免教师的知识老化和近亲繁殖,但调查表明,职业院校中2/3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缺乏企业实践这个中间环节,有的甚至高达90%。大多数教师的年龄偏低,工作实践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行业所需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严重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北京高校高职教育质量检查专家组对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的14个高职办学点的检查表明:教师中参加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只有38.5%,曾经下厂实践的只有23.9%。由于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得到有效落实。[1]
在职教师资上岗的必备条件中,“双师型”素质未被列入专业老师的必备条件,导致专业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高职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比较频繁地调整专业设置,也使专业课教师处于不稳定状态,疲于应付所学知识不精,这也给“双师型”教师培养带来困难。
随着近些年扩招及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相对减少,专职教师忙于应付课时而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工作节奏加快,不是学校安排脱产机会,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多数教师一周一般12课时至20课时,有的甚至更多,疲于应付,等到放假以后,除去要为新学期备课,还要趁这个时间潜心科研,撰写论文论著,根本没时间去接受培训或到企业。另外,部分企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接纳教师锻炼积极性不高,怕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和效益。
制度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保证和核心阶段。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实现这一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学校既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还要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好适合本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向技能型转变,成长为“实践型”、“动手型”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考核和评价制度,引导“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扬积极有效的作用,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目标高远,不懈追求,不断提升。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明确“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范围和培养方法,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看是否有过实践经历,是否具有实践指导能力。其评价标准如下。
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如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或连续五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应用或专业科研实践工作经历;或主持市级以上相关专业科研课题,已通过鉴定;或获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以上科技进步奖;或研究成果专利技术获得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方面获得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具有累计两年以上职业院校兼职任教经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至少胜任一门相应专业核心课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审认证由本人向所在职业院校提出申请,申请人根据评审认证条件对号入座,明确自己是否符合评审条件。职业院校负责把相关申请人的操作演示、业务指导和安全保障能力、师德素质、教学业绩;负责收集提交申请人的评审认证申请表和下列证明或材料:身份证明、学历证明。
一方面,扩大全体教师的知识面,了解职业教育理论,树立职业教育理念,了解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职称,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
对新接纳的年轻教师,在登上讲台之前,必须要他们首先接受一定时间的与其相关专业尤其是将来要讲授的课程相关的专业实践。一方面,年轻教师年富力强,富有朝气,肯吃苦,所以报到后安排到企业锻炼是合适的,也比较容易受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也不影响学院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此迈入正规。因此,学院对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和调入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先安排到企业或公司等生产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生产实习锻炼。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之一。要打破师资来源,只能是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技术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但据调查,我省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平均13.5%,远远低于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所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职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16%”的要求。因此,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失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选派或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律师、心理咨询师、工程师、会计师、市场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选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先进的高职院校脱产进修,学习高职高专的教学经验,学习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模式。对师资的培训一般要求其模式具备以下特性:
1.实用性。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针对培训教师的实际行动和专业,仅供获得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受到良好的效果,做到学以致用。
2.实践性。对教师进行培训,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和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培训教师进工作的教学岗位上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研究性。在对教师培训中要启发或教学,探究法教学让教师参与到课题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教学获得极大地提高。
4.前瞻性。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势下,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的情况下,教师培训内容要有前瞻性,要体现领先一步的原则。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提高也成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
对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搞清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学校规定,到2014年,我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到2016年,我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85%以上,2020年我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90%以上。
实践证明,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是学院单方面能胜任的,必须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利益制衡和立法等手段,保证师资培养在人财物等方面得到企业界的支持。在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转变观念。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企业人才学习,做个好学生,将来才能做个好老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是主导,因为学校是最大的受益方。所以,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寻找企业合作伙伴,构建合作关系,而不是被动地等企业上门。
2.切实加强与小型企业的合作,树立服务意识。要想有和谐顺畅的校企合作,必须要找准双方的共赢点。针对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学院包括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到企业,一方面是接受锻炼,服务于教学。另一方面,运用所储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难题,服务于企业。企业认识到自己不是单纯地付出,不把教师的实践作为企业的包袱,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平台,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同时教师在服务过程中也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容易成为“双师型”教师。
[1]罗绮科.转型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1,(12):162
[2]彭丽娟,彭克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