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社会变迁语境下的个体社会适应问题——基于自我认同的视角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3期
关键词:变迁个体

王 亮

社会变迁,一般来说是某一社会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由于与其文化接触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等的改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变迁时期,这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不仅涉及到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与发展,经济的转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及社会结构、社区组织、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转变。这个过程中,社会上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剧烈变迁所带来的冲击,面对变迁如何调适,或者说如何进行社会适应,对于当前的中国人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何谓社会适应,《社会学百科辞典》的解释是:“即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或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产生彼此和谐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适,即部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1]

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社会适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过程,既包括个体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一致与和谐的个人调适过程,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拒斥和接纳过程。社会适应的度量指标有个体的以职业适应为主的经济层面的适应、以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为主的社会适应、以自我认同为核心的心理适应。与自我认同相对应,本文认为,经济层面适应和社会层面适应可称之为社会认同。个体的认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个体的社会(集体、群体)认同。前者是一种内在认同,它是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个体的社会(集体、群体)认同是个体在劳动中形成的、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的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身份认同,属于个体自我认同的范畴。

一、快速社会变迁中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首先需指出,社会适应是每个个体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塔尔克特·帕森斯在他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中指出,任何一个行动体系(不仅包括所有的社会而且也包括二人组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复杂的组织)要想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必须具备包括“适应”在内的四个基本功能。个人只有具有社会适应的能力,才能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就会使自己陷入困惑之中。

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是,当前剧烈的社会变迁更凸显出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一方面,剧烈的变迁社会拓展了个体社会适应的广度和深度。变迁社会说到底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将导致社会结构间形成不良的结合,由此使得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普遍表现为不适应。如我国快速的社会变迁,使我国社会各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经济结构上,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在计划体制下终身制的职业身份使个体一旦获得某一职业就可高枕无忧,而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终身制的职业身份被打破,个体必须面对市场需求,随时寻找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身份。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习俗等深层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个体一旦通过社会化而获得社会、心理层面的适应,这种社会、心理层面的适应将维持很长时间。但是在变迁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等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个体所生活的场景处在持续的变化中,一种观念或生活方式刚刚确立,瞬间又变得过时或不合时宜,个体的各种信念和行为方式等也都处于持续的变化和调适当中。

另一方面,剧烈的变迁社会使个体的适应变得更为迫切。快速变迁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社会各组成系统持续的变化性,在这种社会情境下,个体一旦在某一时空阶段难以适应则很有可能被永久性地脱离开这一持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加之一些在变迁中快速适应的群体,由于率先适应而控制社会的话语和游戏规则,并通过这种优先的控制而建构各种有利于自己阶层的社会规范和规则,通过精英结盟、强强联合等形成一系列的准入和限制,从而使后适应群体的社会适应面临更多的约束和排斥。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约束和排斥往往具有“累积”和“强化”的特质,即一种约束和排斥可能会加速和促进更多种的约束和排斥,从而使一些群体极容易因约束和排斥而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永久性脱节。

可见,社会适应是我们在快速社会变迁时期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自我认同——快速社会变迁中个体社会适应的关键

对于变迁社会中个体的社会适应问题,笔者认为,该问题的解决关键需要思考的因素是个体的自我认同问题。自我认同,相对于以职业、身份及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为标志的社会认同来说是基础。“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者是一种特质的组合。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它表现为持续地吸纳发生在外部世界中的事件,把它们纳入涉及到自我的、正在进行着的自己的活动之中。自我认同塑造了自我从过去到可预期的未来的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社会认同才可谈及。

变迁社会的特点决定了自我认同对于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性。变迁社会作为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为生活于在其中的个体提供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场景。这个场景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种不稳定和脆弱使个体的生活蕴藏着更多的令人无法预料的意外,个体生活的各种规则被连根拔起,从而使个体从历史规定的、传统语境意义上的社会形式与意义种脱离出来。在这种社会中,个体必须独自忍受随时而至的各种挑战,对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性来说,个体自身成为核心。

我们还看到,变迁社会使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在传统的社会场景中,自我认同包含个人价值体系、人生目标、自我知识及独特的心理状态等,而社会认同指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所形成的认同,包括个体的职业、身份、社会交往方式等。传统社会中,一般学者认为,以私我为基础的个体认同与以公我为基础的社会认同是对立的,具有明确的边界,在变迁社会中,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个体所在的身份群体的位置都在不断的消解中,我们的社会呈现出断裂和碎片化,个体化的社会正在形成。个体化社会的形成将我们的关注点重新由社会联系拉回到个人身上。

我们还应该看到,变迁社会作为与传统社会相区别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现代主体成为社会的中心,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现代主体或者说现代性核心的“主体”就是个人。中国学者也强调,“现代化导致了个人主义之兴,其意味不但个人是惟一重要的社会单位,也是仅有的法理单位”,“只有个人本身才是国家的真的单元”。[3]基于现代主体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因此,现代主体的自我认同就成了现代性的变迁社会的核心话题。

三、快速社会变迁对于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其一,社会变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断裂,从而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和适应。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体系是稳定的、连续的,这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的连续和稳定。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的结构常常是断裂的,这种断裂在我国有社会文化的断裂、社会记忆的断裂、社会秩序的断裂等许多方面,这种断裂使各种社会设置所代表的意义是随意而断裂的,由此影响着个体固有的信念,进而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

其二,社会变迁中常常存在着多元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社会角色、社会价值观念等,这使得社会中的个体常常需要面对多元化的,甚至完全对立的角色、社会价值取向、观念、行为,这种多元化容易导致个体的认同危机。同时,个体的认同永远是以“他者”为参照。因为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个体中萌发,而是他者渗透的结果。他者永远是理解“我”不可缺少的参照系。这里的“他者”既包括“他人”,也包括个体的“前我”。在变迁社会作为参照物的“他者”是晃动而多变的,由此必然导致个体认同的危机。

其三,社会变迁使个体的流动加快,使得人们互相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却又使这种接触变得更短促、更肤浅。这种偶然的、临时的接触关系代替了传统社会中的较亲密的、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使得个体的孤独感空前增强。对个体而言,交往与互动是自然人变为社会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途径。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将社会化定义为:“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也就是说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自然人转变成为了社会人。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和完成的,通过社会交往才促使和保持了人们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形成人的社会属性,造就出一定生活模式的人。当前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疏离,都不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自我认同。

四、快速社会变迁中解决个体行动者自我认同的途径

第一,重建我们社会的基础秩序。这些基础秩序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道德秩序、信用结构和基础制度。这种基础秩序向人们提供用来衡量有价值的或没价值的、值得去做的或不值得去做的标准及人们去做事情时的规则。在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原有的一套制度安排,包括为鼓励长期行为所设立的制度安排已经失去其有效性,而新的制度安排又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建立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安排的真空状态。同时,由于是一步步地“摸着石头过河”,谁也很难知道将来的有关安排是什么样的,于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调控几乎不见了,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前文明时代那种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奔忙的自然状态。而基础秩序的建立可以简化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计算论证过程,可以保证人们即使在变迁中也能对自己行为的正面结果进行较有把握的预期。因此,对我们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和结构背景进行认真的分析,重建基础秩序才能保证个体自我认同和适应的理性。

第二,一种现代性的人格也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的实现。既然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那么,个体要在剧烈变迁的社会顺利获得认同,关键性要素是个体的现代性素质,换言之也就是吉登斯所说的个体的反思性思考的能力。因为,自我认同就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5]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也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并不怀疑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否定的,只是那种忽略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关心和探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与现代化经济发展节奏相吻合的观点。”[6]据现有的关于农民工的研究表明,由于一些农民工在交往上的自我封闭、缺乏自信、行为上墨守成规,这是影响其对自我正确认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强化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所谓社会参与,指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社会公众的参与是个体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过程,通过参与个体不仅可以有效地获得各种资源,同时,社会参与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因为任何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都是“他者”渗透的结果,他者永远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换言之,即他者是自我得以可能的条件。个体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实践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何为“他者”,也才能准确地界定何为“我”。

第四,培育志愿社团等其他类似的社会组织。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个体时常面临着与自己熟知的情境的割裂、断裂。各种志愿社团及其他类似的社会组织,作为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对个体提供有力支持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认同和适应。正如英国人类学家李特尔教授认为,志愿社团等类似社会组织“提供了传统和都市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换言之,作为一项‘适应机制’,这些志愿社团为乡下来的移民提供了一座文化桥梁,让他们从一种社会环境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环境”[7]。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NGO(非政府组织)确实可以把政府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情加以完成,去做市场认为无利可图而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个体人生存和适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持伙伴。

总之,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剧烈的变迁,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社会适应问题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在快速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关注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充分思考如何从总体上思考变迁社会中个体适应的症结。可以说,个体的自我认同,是我们探究这一问题的一个分析视域。

[1]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安东尼·古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3]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1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2

[5]安东尼·古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6]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Listen R.Sexual C itizenship.In Engin,F.工 &Turner,B.Eds.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London:Sage.2002

猜你喜欢
变迁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