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3-08-15 00:45马海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英语教学

马海燕

随着历时两年制定,关系国家教育未来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隆重推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大量相关文件,驱动高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力促在各高校普及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化外语教学。经过多年努力与探索,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是高校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新发展纲要的出台,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发展纲要在肯定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化外语教学基础上,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面向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终身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外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是语言类的基础课程,更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而外语通识化教学,即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既实现了大学英语教改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又恰好契合了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成为大学外语教改的热门话题。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欧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民教育。奴隶主为自由民提供 “Liberal Arts Education”,目的是培养自由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或是提高哲学思辨,文艺创作等知识能力的教养,与奴隶所接受的技能专业的训练区分开来。后来,许多欧美学者认识到,大学中学科分工太细,知识体系之间严重割裂,通识教育开始受到发展和重视。高校通过开设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美学,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融会贯通知识,培养独立创新精神,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才,而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在西方国家,通识教育深入民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在美国,有“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的共识。通识教育课程与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构成大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其中哈佛的通识教育最为成功并被广为模仿。在英国,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设有大量关联专业,注重融会贯通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观的人才。

通识教育在国外的成功实践也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许多条件具备的高校也在试点。比如最早开国内先河的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复旦大学外语专业的新生,入学后先要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二年级起再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也于2007年开始在新生中实行通识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学生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如,跨文化交流,西方历史,东西方文化等等。目的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打破狭隘的专业壁垒,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和人文体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分析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的贯彻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多年的大外教学,无论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来说,都以英语语言教学为本,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也以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否作为依据。通识教育或者成为摆设或者成为重要性大打折扣的选修课。很多学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听说读写等纯语言技能的培训,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考试和评估制度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对学生和教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不合理的评估制度下,多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单词,练习听力,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过关和四六级合格为最终目标。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精通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而且应该广泛涉猎各行业各学科的外文资料,更要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具备国际化观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多数不能达到要求,多数高校还在沿用多年前的教材,非常落伍。即使近几年编写的教材,主导思想还是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其选材从内容和观念上也多落后于形势,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更难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有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师资局限问题。大学英语课时逐年压缩,学生人数过多,大班上课。通识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通晓本专业知识的基础,又要广泛涉猎其它专业的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这对现在的高校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特别是教师的巨大投入。这也是许多学校踌躇于贯彻通识教育的原因之一。

三、通识教育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River指出,英语教学兼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是指人们利用英语这种语言来阅读,听说交流,翻译,查阅文献,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整体培养功能,是指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吴鼎民教授所说的 “让我们以英语为载体,运载古今中外文化科学知识的鲜花,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英语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知识,了解异国风俗文化、国家体制、经济制度、逐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素质全面的,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努力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更着眼于体现“教书以育人为本”,还原“全人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英语不仅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基础知识,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主要是基础性教育、整合性教育,涉及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美学等多方面,需要实施多门课程来完成。英语是重要的通识课程之一,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还可以提供广博的多学科的内容,启发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产生对其它学科的兴趣,扩展了知识内涵。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交流的需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教司,2007)。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与通识教育的目标一致的。

四、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思路初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探索——改革——总结——探索,在无人走过的荒野踏出一条路来。这其中凝聚了无数专家和一线教育者的心血。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此想就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开展以英语为媒介的通识教育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多元化的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

眼下正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历史转型期,由成果斐然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转向目前正在推广的“英语通识教育”。前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依托,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是发展的契机,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实质转变。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的改革侧重点就要从教学模式转到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等实质内容上来。在选择教材和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充分考虑到通识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传播国际文化知识的要求,兼顾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得的平衡。也就是说,英语教学,要考虑“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一方面扎实学生的语言功底,以满足他们走上社会后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要教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选择面向21世纪的,新颖的,适应复合式人才培养要求的,涵盖各学科知识、突出跨文化交流的教材。精读教材的选择也要突出人文性和文化性,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增加文化导入课的比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不仅有语言技能课,还要有能推广中国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课程。比如 《英美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化史》、《国际旅游英语》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穿插到每个学期的英语教学中,虽然貌似占用了综合英语课的时间,但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另外,选修课也是一个很好的进行通识教育的渠道。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通识教育视角下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开阔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很多学校还停留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的低水平状态。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模式僵化,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培养出通识教育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要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涵,更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对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代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应用,教材建设,还面临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任务。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开拓国际视野,涉猎广博的知识,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又要加强人文性。处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师,应努力探索,注意自学,珍惜国内外研修的机会,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适应改革的浪潮,免于被淘汰的危险。

五、结语

2003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揭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框架等方面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学习。这次改革的亮点是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评价机制改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经过8年的努力,成效斐然,有目共睹。但是,总结过去8年的改革,不得不指出,改革以教学模式教学框架或教学硬件的提高为主,从纸质教材到多媒体荧屏的转变,缺乏从框架到内涵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应该是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化。有8年的改革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适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出,以英语教改为突破,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推广通识教育势在必行了。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4]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8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