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3-08-15 00:51
关键词:二语体裁外语教学

易 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化的特征,英语作为一门全球广泛使用的语言在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仅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标准,还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教学模式体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方向发展。[2]随着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各国不断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承认和接受了中医。因此,掌握中医英语的实践应用对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将从《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实施对《中医英语》写作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二语习得理论和体裁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将英语的写作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以“临床实践型写作”为中心,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强化科技写作,突出医学英语写作特色,强调临床应用,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奠定基础。

1.二语习得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近三十年来,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语言普遍性理论(Linguistic Universals)、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Krashen’s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以及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等成为研究的主导方向。Ellis认为,二语习得指“自然状况下或在指导下学习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潜意识或有意识过程”,[3]同样,克拉申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这与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相似,它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而Kasper&Rose(2002)将语用学与二语习得进行了交叉研究,他们认为二语语用习得研究大体上讲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二语使用的研究角度,研究非本族语者如何使用目标语来理解和产出行为;二是从二语学习的研究角度,探讨二语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的理解和实施行为的能力。[4]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特点、学习者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5]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强调中医英语写作的临床应用,培养学生职业和学术用途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

2.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是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从事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与研究的人十分推崇“体裁教学法”,在向非英语国家人讲授专门用途英语时,他们常把“体裁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他们看来,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不论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都属于特定的交际事件,都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特定的读者(或听众)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因此,在从事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过程中,使用“体裁教学法”能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Social Meaningful Constructs),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同样,在北美从事修辞、作文研究和职业写作教学的“新修辞(New Rhetoric)学派”学者,他们的宗旨是帮助从事某一职业的新人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及其使用场合,他们的研究重点不是体裁的结构形式,而是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角度出发,侧重分析语篇所能实施的社会行为和目的。

二、《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即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因此,在外语教学的组织既要自然而注重内容,又要使学生能直接参加交际。《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以输入、内化、输出及评价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得以实施。

1.输入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的输入论强调: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 Input);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Interested,Closely-related);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Not Grammar-centered);输入必须是大量的(A Large Amount)。因此,《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的输入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体裁的文章。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课堂,增加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翻译医学英语特点明显的句子,原版书刊或发表在国际杂志上的论文中典型的句子、段落。根据学生的专业及英语程度来选择相关内容的论文作为阅读材料,对文章的词汇、句子、语篇进行文体分析,并通过这些语篇的表现特征来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例如:临床医学记录——主要讲解英语中医门诊记录与中医入院录的各种语言要求(学生已完成医学英语术语及医学专业词汇的学习);掌握并正确使用医学记录的格式、常用句型、动词时态等;熟练运用4-20中医英语入院录写作法,即:中医入院录结构为4段,行文典型句型为20句。

2.内化

把语用输入转换为有效的语用输出是培养二语语用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内化是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衔接。《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的内化就是在教学中讨论不同体裁语篇的语言特点,学生自己消化输入的内容。教师以组织者(Organizer)和帮助者(Helper)的身份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通过阅读阶段的体裁分析,学生对相关语篇的体裁已有所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复用能力,选用另一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自己来做体裁分析。这一阶段的教学,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例如:在病例报告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病例报告和临床实践,小组讨论总结出病例报告的引言(Introduction)、病史(Case History)、评论或讨论(Comment or Discussion)和参考文献(Reference)四个组成部分的语言要点,写作方法以及常用句型。

3.输出

Ellis指出“语言输出随着学习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在不断变化。”[6]在这一阶段,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采取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拟定题目并将所列提纲交给教师;教师在阅读后,根据论文的内容就结构、选题、语言、相关调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并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学生可课后完成相关体裁的写作任务。王初明教授(2000)在“以写促学”的教学改革中指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强调英语的使用,训练学生使用英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不得不主动调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斟酌运用语法规则,琢磨词语的搭配,掂量词句使用的确切性和得体性。通过写作,英语不断得以巩固和内在化,为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铺路。”例如:在前面病例报告的范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总结出了病例报告的语言要点,写作方法以及常用句型后,还要进行病例报告的写作练习,掌握病史的书写方法,包括病史概况、症状和临床治疗以及病例讨论。

4.讲评

“二语习得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6]它包含学习者的年龄、语言潜能、动机和态度等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性别、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评讲学生的作文时多采用范例式教学,即: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范例,加以点评,总结闪光点和优秀句型,提高学生模仿写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探讨词汇、语法是否能体现相关体裁语篇的语言特点,使用是否恰当;体裁结构是否与文章的主题相符,能否为交际目的服务等。此外,利用我校研究生和中医药翻译人员的资源,开展医学主题论坛,传授中医药英语学习及临床翻译的经验;点评学生的临床写作练习。“只有真正了解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征,了解社会和外语学习者个人的需求,了解外语学习者的特点等等才可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外语教学政策以及外语教学大纲,并选择或创造切合学习者和实际教学环境的外语教学方法。”[7]

《中医英语》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由于现代学生知识来源的多元化,教师的功能不只是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探寻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结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以前的“知识传授者”、“课堂权威者”、“指令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审视当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要看到借鉴西方外语教学理论方法的必然性,同时更要看到继承我国文化传统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做到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中不失去民族性并赋予其先进性。[8]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丰玉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28-31.

[3]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Edition 1,1985.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

[4] Kasper,G.&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2.

[5] 王立非,等.体验英语学习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J].中国外语,2009,6(5):76 -81,106.

[6] 杨连瑞,等著.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 束定芳,等编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 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2.

猜你喜欢
二语体裁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