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大连教育学院 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新闻与报告文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新闻属于记叙文体,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报告文学则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就其写实性而言,新闻与报告文学都写真人真事,也因此,高中语文教材将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归到一个单元。
除了真实性这个共同特点,两种体裁之间还存在其他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文章的时效性。时效性,指快捷、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反映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英国撤离香港时的情景。作者用最快的速度写出这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是在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第二天发出的消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作者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写的一篇新闻。这座集中营,在二战后成为历史遗迹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其时效性就在于作者不是客观地报道,而是另辟新径,真实地反映作者与参观者对当年德国纳粹野蛮的屠杀行为的切身感受,这方面的内容是鲜为人知的。就此而言,这篇新闻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对包身工残酷地施虐和盘剥的罪行。作者用大量的时间实地调查和搜集材料,直至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前后用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在当时的社会,帝国主义与买办势力残酷压榨包身工的社会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因而也具有时效性。
(2)内容的典型性。典型性,指既有个性特征又有共性特征,即代表性。个性是指内容的独特、新颖,共性指内容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优秀的新闻和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和事都应该具有典型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截取了英国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情景,揭示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避开正面角度直接暴露法西斯屠杀无辜人民的惨状,而是从参观者的间接反应来表现。《包身工》描写了包身工所遭受的欺压、迫害、剥削的惨状,深刻地揭露帝国主义与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欺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1)笔法。简笔,即简洁的笔法,行文中仅用寥寥数语即能勾勒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可以用具体和概括性的叙述,也可以用白描式的语言。新闻多使用简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的叙事多用叙述及简要的描写,如: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文中这两处营造出沉闷、凝重的氛围。
繁笔,就是详写,即用白描式的描写,以简写繁或展开具体描写,描绘某些典型形象。繁笔是一种文学的笔法,能使表现的形象生动感人,栩栩如生。报告文学具有文学性色彩,这为运用文学语言提供可行性。《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体现出繁笔的特点,如作者写那个男监工时,用其动作描写和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他的粗野、蛮横。作者用几个“懒虫”的慌慌张张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她们的神态描写,展现出包身工们起床时的紧张场面,揭露出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对包身工的欺压罪行。
(2)情感表达。新闻与报告文学的情感表达是有明显区别的。新闻以叙述为主,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倾注于字里行间。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段中的抒情: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这真像一场噩梦”这个饱含着作者情感的启领句,奠定一整段的感情基调;下一句中的排比句与开头照应,从对比中强调这里是一个失去和平生活的地狱;第三句再次强调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座“人间地狱”。可以看出,整段都包含着作者对法西斯的控诉、愤怒之情,只不过其情感不那么外露。
报告文学可以尽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抒情是对记叙内容的感情升华,是对记叙内容的内涵的点睛之笔。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是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一段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的愤懑之情,也是对当局的严正警告。
新闻与报告文学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所以其立意和选材方面也具有相同的规律。
具有宣传和鼓动作用的新闻与报告文学,尤其以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通过末代港督撤离香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地揭示民族的尊严和国土不可侵犯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这个立意之所以具有时代精神,因为它反映出香港回归的民族心愿,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强烈的呼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实录式地再现作者与参观者一起访问、观看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的经过。文章通过参观者对法西斯残酷屠杀被害者的惨状的感受以及肢体的反映,揭示正义的人们对当年被杀者的深度同情,对法西斯强烈的仇恨,以及唤起和平及正义,反对侵略和屠杀无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则通讯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喜悦和自豪感显得真挚而凝重。
《包身工》的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般的女工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文中形象地描述包身工的住、吃、劳动及遭到打骂的凄惨情景,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与买办势力勾结、盘剥和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这个主题在当时颇有时代意义。
新闻和报告文学,其选材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能够从各种角度取材。因为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其内容都取之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取之不尽的,这为它们的选材提供可靠的保证。
优秀的新闻和报告文学,其内容都很新颖。有些内容虽然在生活中似曾见过或听说过,但是因为选择的角度的不同而带来新颖的效果。《别了,“不列颠尼亚”》独辟蹊径地选取新的角度,篇首即推出重大历史事件——英国撤离香港,结尾段承接上文的记叙内容,是对全文的收束,与开头的内容遥相呼应,点明这个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内容涉及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是作者采取侧面取材角度,即以人们对目睹的展品表现出的生理反应,间接地表现法西斯的残暴及受害者们的惨状。《飞向太空的航程》则用倒叙结构组织文章的内容,开头通过截取“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现实,生动地展现这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并揭示其意义;结尾处,再次以激奋的心情强化这个事件。选材角度不仅增加新闻的新颖度,也引出其成功发射之前的艰难“航程”,更能够强化“辉煌胜利”的内涵。
《包身工》则是一种横断面的选材角度,即从包身工的生活中截取一个个排列有序的生活片断,组合成全文的内容。
新闻与报告文学在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具有各自的特征,以教材选文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四篇课文属于两种体裁,其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结构也出现相同之处,而同一体裁的文章也出现结构的不同之处。
(1)时空交叉结构。时空交叉,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相互穿插。《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包身工》是不同的体裁,其结构却都是时空交叉结构。《别了,“不列颠尼亚”》,四段记叙中体现出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交叉,先写7月1日7时45分在广场第二次降旗仪式,再追溯到英海军登陆香港,然后又回到现实的军营。时空交叉结构在《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也有所运用。如:四点一刻住房里——插叙到包身工的家乡——四点半以后在弄堂里——五点钟进纱厂——晚上住房里。内容从总体看是按时间顺序记叙,随着时间的流动空间也在变换,而文中插叙部分则显示时间与空间的跳跃,并与现实构成时空交叉。
(2)倒叙结构。倒叙,就是将叙事的时间先后顺序倒置,即先从现实写起,以此为开头;正文部分回忆以往的事,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结尾部分又回到现实,是开头内容的延续。如《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开头部分从现实的2003年写起;正文部分回溯过去,叙述50年来我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这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结尾又回到现实。
新闻与报告文学都可运用相关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对比衬托、比喻、象征。这些表现手法的妙用,使记叙的内容平添了几分色彩,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对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包身工》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对象及其内涵。《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法西斯的残忍、灭绝人性。《包身工》中也有明显的对比,如以外头女工讲究的衣着打扮与包身工破烂的着装形成对比,其用意是突出包身工被剥削得一无所有。
(2)对比衬托。衬托有正面衬托与反面衬托之分。正面衬托又叫烘衬,其衬托物与被衬托者的性质、属性是一致的。反面衬托又叫对比衬托,其衬托物与被衬托者的性质、属性是相对立的。《别了,“不列颠尼亚”》用“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与将要离去的“不列颠尼亚”号船形成对比衬托。其中表现的主体是那艘船及其内涵,用图案所象征的香港回归,与那艘船的即将撤离香港对衬,突出占领者终于“从海上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开头段和结尾段,以相同的美好景物相照应,进而强化表现的主体——那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及其内涵——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
(3)比喻。《包身工》的结尾段全用比喻手法,将墨鸭比作包身工,将船户挤鸭颈取鱼,比喻剥削者敲骨榨髓地盘剥包身工,比喻十分贴切,形象易懂。
(4)象征。象征手法比起比喻手法更为含蓄,其寓意更为深邃、隽永,要准确地把握它必须紧密地结合课文的内容,识别哪个是象征物,找出象征物与记叙的主体的内在关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雏菊花在怒放”,雏菊花就是象征物,怒放的雏菊花的深层寓意是,法西斯的残暴与扼杀不能阻止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综上所述,新闻和报告文学的阅读,既要遵循一般新闻的阅读方法,又要参照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方法。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看法,弄清作者观点产生的依据,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还要联系社会现实来理解文章,可重点以社会背景、表现手法等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并注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