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

2013-08-15 00:50孙卫东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模块课堂教师

● 孙卫东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关注高效课堂构建的多,而从宏观角度和学校管理的层面上探讨的相对较少。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不少低效现象。

一、教学管理中的低效现象

(一)教学管理统筹上的低效

教学重心存在年级间的结构性低效。在教学中,高一高二教学的目标和目的不明确,造成高一高二教学的过度应试化和高考化,忽略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积累体验和提升,只顾盲目拔高,搞一步到位,形成了“高一高二教学高三化,高三教学基础化”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高考备考。

学科教学存在模块间的结构性低效。有些模块内容的设计和初中学生的基础脱节,致使学生在高中的相当一段时间出现学习困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进一步学习的愿望都产生了阻碍。现在实行学段模块教学,看上去合理,实际上问题很多。例如高一的自然地理模块,由于忽略了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尚未完全建立这一事实,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得多;像数学必修三的内容偏少,而贯穿高中的函数的内容安排的时间很紧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和篇目有时太过零散。类似的问题各科几乎都存在。

学生存在科目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低效。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学生个体而言,学习中存在短板课程,制约学生整体发展;学生各科的学习方法不能融会贯通,造成语文阅读、数学逻辑、辩证思维、历史反思等学科素养不能相互借鉴,审题做题能力不能提升。对整个班级来说,学生在某些学科的水平和整体水平出现不一致,致使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定位难度加大。

不同课型存在标准不一的结构性低效。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一般学校对普通课型关注的多,对讲评课、作文课、实验课、听力课、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等课型,缺少教学目标设定、推进手段设计、重点难点处理等方面的整体要求和规划,造成长期低效。

(二)教师教学方式上的低效

课堂推进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习惯自己主导课堂。善讲者霸占讲台,把课堂变讲堂;不善讲者,撒手不管,学生放羊;有些课堂,教师使用课件,试图发挥视听结合的作用,但是课件不实用,往往一节课下来,走马观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所谓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高效课堂的建设中,存在假合作等问题。一是教师认识不到位,没有实施实质上的合作学习。学校推进学习小组建设,有些教师迫于形势,表面应付。没有认真研究学习小组构建的各种问题,消极应付,阳奉阴违,师生、生生之间缺少实质合作,徒有形式。二是过度强调合作,缺少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应该按需进行,既不排除独立思考,更不排除有些任务的独立完成。有些课堂一节课设置问题多多,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合作,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假合作假演示,浪费很多时间。三是小组中学生表现机会不均衡。很多学习小组变成了组内一言堂,总是个别同学做导师,个别同学做演示,个别同学有兴趣,其他人都是陪伴者。

有些教师抓住“做中学——实践”效率高这一特点,一味训练,搞题海战术,无法深入。往往不注意挖掘例题的价值和基本概念的内涵,只是通过大量题目来训练学生。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都是在模仿中进行,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基本概念,难以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学生学习策略上的低效

学习缺乏计划,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既无长期目标,也缺短期打算,学生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从平时到假期,学生习惯做布置的作业,家长习惯找家教辅导。在预习、学习、复习、练习四大任务中,学生乐于课堂听讲学习和课后作业练习,习惯于老师给出思路,讲出答案,背诵模仿。把最具主动性的预习和复习环节弱化。学生被教师和家长推着走,天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

不善于使用辅助手段完善学习策略。双色笔、文件夹、纠错本、成长日记、反思对照表等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很有作用,但是有些学生嫌麻烦,难以坚持经常使用,虎头蛇尾,难有成效。

不善于总结反思。学习靠时间和体力,喜欢题海战术,对反思感悟没有良好的习惯。害怕总结反思、整理错题耽误时间,贪多求快,重量轻质。

缺少个性化的策略。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不一样,但是有些同学不顾基础和自己的实际,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目的性差。

学校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落实。很多措施常常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缺失,学生一直在被动前进,低效低质。例如错题本,很多学校都印制,但没督促好学生用好。

学习策略的不当,造成学习无计划、预习无时间、上课无兴趣、作业无目标、复习无保证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流失率惊人。根据本人对我校高一学生做的调查,按照学科和班级统计,大部分班级和学科,50%以上的学生时间和精力流失率达到5-10分钟,个别班级个别学生一节课流失达到40分钟,每周平均流失时间在150-250分钟之间。

二、关于高效教学管理的对策和实践

(一)学校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是解决高效管理的保障

对教学任务(知识、能力培养)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低重心、渐进式教学。一是在知识和能力培养层面,学校落实三年教学的整体性规划。高一高二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选修模块教学侧重挖掘模块的学科价值。学校实行低重心运行策略。在实施低重心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四个低重心:教学对象面向的低重心(把教学重心放在80%以上的学生身上,努力做到“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要求的低重心(哪些问题必须解决,哪些目标可以自主发展,必须反复斟酌)、难度的低重心(难度较低就会让学生对基础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考试的低重心(课堂教什么,作业就练什么,考试就考什么)。通过调整教学重心,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基础和信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模块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品质培养上做到循序渐进。前期侧重于学科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期侧重于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获取知识、技能的经验的过程中收获一些见解、看法,形成学科智慧,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念。后期侧重于学生观念生成的验证、反思和升华,应试能力的强化和培养。以上三期目标不是断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分类指导。对于模块教学难度高的,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引桥课程,利用校本课程、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实现学期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例如,高一的自然地理内容进行调整,编写校本课程《高中学生自然地理拓展》,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强化学生的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安排不合理的进行教学顺序调整,例如,数学的模块三的内容相对简单,而必修一、必修四的函数和三角函数相对难度较高,在数学学习中是基础性的。这样,在教学安排中,把高一第一、二学段进行必修一和必修四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好的函数基础;打通三四学段的时间、内容,进行必修二和三的内容,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时间和模块考试、学分认定的时间;语文的教学中,打破教材的体系安排,实行大单元语文教学,全面落实语文学科的课程和模块目标。

(二)教师层面要进行方式性转换,这是解决课堂低效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利用规律,调整教学方式。记忆金字塔显示的规律表明,教师应自觉使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尽可能多的使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讨论、有效展示、从“做中学”(实践)、立即应用,全方位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尽可能减少单人的活动、单纯的听讲、单纯阅读、机械背诵。当然,有些学科和内容,也需要老师的讲解,这需要老师精心准备,精确把握,讲深讲透,真正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效,要关注问题设计的‘角度’、‘梯度’、‘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让学生活跃在现有能力最近发展区,以期引领他们走向潜在能力发展区中去。要做好“问题”情境的设计,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当然,也要高度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努力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和经验积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促进学生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者认为: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学习小组宜采用“异质同组”。要不断培养组长成为小组学习的领袖、老师的助教,负责制定每个成员“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组织每个成员积极、主动、高效学习,检测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让每个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小组展示的竞争和精彩点评成为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通过对学习内的任务分工、生生合作的形式、小组的评价、小组发展不均衡、不同层次学生相互相影响等问题的精心研究,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教师要善于做好导师,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单纯地听效率很低,但是有些问题还要听讲,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听?怎么记?怎么思考配合老师思路。尽管读的效率不高,但是文科性质的、语言类的学科需要学生阅读背诵,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心理学上的过度学习理论,努力达成最佳学习效果。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并且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或复习次数超过那种恰能背诵的熟练程度的次数。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记忆保持率就越高,但要有一个适当的度,一般说来,达到150%效益最高,之后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造成事倍功半。

学校要善于采取措施推动教师转变。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是个痛苦的过程,也必然带来阵痛和阻力。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加以推进,改革传统课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用评价引领教改。对教学策略实施的工作流程、计划、电子备课、集体备课、学案制作使用、课堂教学标准、课堂达标活动要求、优秀学案的评选、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教师过程评价等做出明确规定。学校还要不断采取措施,分段推进各项策略,跟踪各项学习策略的实施,促进教的方式转调。

(三)学生层面要进行策略性培养,这是实施高效管理的归宿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计划学习、预习、善记笔记、独立思考、擅长合作交流、善于总结、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总结反思、日清周结月归零等。让学生逐渐形成“定计划,讲学法,会总结,善反思”的一整套学生有效学习策略。

良好习惯养成要不断引领。学校管理要强化引领,矫正学生的随意和惰性,养成良好学生习惯。一是建章立制,明确形成习惯的要求和保障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考后题检”等一系列制度,通过成长日记、学习计划本、双色笔、学案保存、纠错本、练习考试自我三思对照表等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二是教师、班级、级部要多措并举,立体督察,不断矫正引导。学校通过定期举办有效学习论坛、经验交流会、优秀学案展评、学案保存展示、各种簿本使用展评等活动,定期推举有效学习之星,表彰进步学生,不断通过检查通报、展评推广、典型引领、座谈矫正、自主管理等形式,不断提升学习品质。三是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落实。教师、班主任、学科组长、学生会、班级学习委员、学习小组长都要全面参与,不留下空挡和漏洞,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场。对于学习策略运用不好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帮扶制,全面帮助学生提高。在假期中也要采用教师主动联系学生的办法,通过QQ、e-mail、电话、家访等形式,督查学生良好习惯的坚持。

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提高。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要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即多边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伙伴的作用十分重要。这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作为最核心的能力去做。

要关注学生的业余时间。学生学习水平高低,往往与课堂、课下、业余时间、假期的安排和指导密切相关。要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修正计划、落实计划。

教学管理,既宏观,又直观,需要我们每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积极思索,努力探讨一条轻松、高效、优质地教和高效地学的最佳路径,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强策略”这篇大文章,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模块课堂教师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