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教师成长的路径探索*

2013-08-15 00:50刘吉林王如才刘君玲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专业

● 刘吉林 王如才 刘君玲

*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研究”(DHA060128)之分课题“中小学教师创新成长研究”成果之一。

一个教师从职初教师到合格教师,再到骨干教师,再到名教师,这既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创新性素质不断获得、丰富和提升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敬业精神缺乏,教学重传递轻创造,创新思维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我们认为,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着的教师就是创新教师。一般来讲,创新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思想开放,敢于创新;热爱教师行当,自觉主动的把教师当作一门专业来研究;具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主的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创新教师不是高不可攀的。五年来,我们在促进创新教师成长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肥城市子课题组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构建和创新反思机制

良好的反思机制从整体上保证了运行的顺畅高效。将科研、教研、课改统一整合在教研室,保证了思想的统一,最大限度集中了专业引领力量;实行城乡联动、片区互动,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强校带动弱校,形成学校、片区、县教研室指导研究机制,有利于调动各学校的积极性,利于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建立对教学反思成果多元评价激励的机制,每学期组织一次评选,对优秀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进行表彰。对经逐级推荐和评选出的教学反思,全部挂在县市级教育网上,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了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反思活动的深入扎实开展。

(二)培养和强化问题意识

专业引领:在差距中找问题。鼓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需要,选择自己的“虚拟专业引领者”,在网络、报刊、博客上追踪引领人,通过博客、网页、论坛、信箱与大师对话,随时进行讨教。在对“虚拟专业引领者”的理论的学习、参悟中,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对照、理念与课堂对照、教育思想与教学反思对照,自觉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发现自己的差距所在、问题所在,不断寻找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虚拟专业引领”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确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聚焦课堂:在教学中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学生的发言中,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教学的问题,用心体会、反思,课程标准的解读是否到位,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贯彻落实的策略是否得当,方法的指导是否科学,问题设计是否满足了学生所需,教学预设是否具有针对性,课堂生成是否具有引领性,等等。

课堂观察:在听课中找问题。把“听他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听他人的课,改自己的课”,作为开展教学反思的途径;把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围绕主题听课,作为开展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借助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在每次课前会议上都要明确观察谁,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记录什么,都要讲清怎么去观察,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提炼,怎么去发问,怎么去改进,怎么从学生的困惑中归纳问题。

观摩研讨:在交流中找问题。一是采取了主题式评课,一次评课围绕一个主题,使评课者有话可说,使一个问题得到较彻底的解决;二是在评课中注入了竞争的元素,即要求每人发言中至少提出两个亮点、两点不足,而且不能重复,很多老师为了有话可说就争先恐后发言。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中,在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分享了智慧。

学情调查:在反馈中找问题。在问卷的设计上,不仅关注了教师“教”的行为,更加关注了学生“学”的行为,从而改变了教师的“逆反排斥”心态,心平气和地面对学情调查,开始认真地从调查中进行问题分析,主动地探究自己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三)搭建和创生反思载体

反思的载体有多种。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反思,借助文本进行反思,借助对话进行反思,在课题研究中借助课题进行反思,等等。但我们的实践说明,最有效的反思方法一是借助课堂观察手段进行群体反思,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二是借助教学录像进行个体反思,不少老师自己花钱请专业的录像师将自己反复研究设计的课录下来,坐在“自己的课堂前”观察自己。用微格解剖的办法来研究他们自身的行为细节,会发现许多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此外比较有效的反思载体还有“虚拟专业引领”,在专业引领中反思;联片教研,在协作交流中反思。

二、推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修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核心要素,以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内涵发展为基本目的的一种集工作、学习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淄博市张店区子课题组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施以“诊断+改进”为主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方式

校本研修是一种以实践为中心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中小学教师省察教育理论与自身教育实践的联系,以理性眼光发现、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为此,在实践中宜采用以“诊断+改进”为主的专业研修方式,即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的过程来,带着新的方案走。如实验学校南定小学开展的观课议课研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研修形式,其具体过程是:教师联系实践中的问题商讨观课议课主题;制定观课议课计划;围绕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授课,进行教学实践;观课(收集相关问题信息);议课(反思、讨论、总结、提炼);献课者根据议课建议改进行为;二次观课议课,总结提升。

从形式上看,校本研修活动已经在学校中存在多年了,有些已经成为常规,如教研组活动、研讨课活动、师徒结对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对这些有效的活动,应该坚持,并不断改进,注意克服其存在的占用时间过多、效益偏低的问题,切实提高它们的效益。南定小学的研究树立了“以学论教”的观念,把关注学生、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研活动的价值追求,对于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理念,促进教师间的平等交流和同伴互助发挥了显著作用。区实验中学在常规教研组活动中增加了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在唤醒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个性成长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

(二)行政推进校本研修需与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同步

当前,许多学校的校本研修采用行政推动的推进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布置任务、检查落实、量化考核的方式加以实施。它的好处在于借助行政力量的推动力与强制性,可以快速推进这项工作,但这种推进方式对教师来说感受更多的是外在力量驱动,被动发展的意味较重。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与“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主人”这一思想相匹配的专业制度,以充分激发教师专业探究兴趣、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主、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进教师实践行为。

随着校本研修活动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校本研修形式不断出现,如撰写教育教学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等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拓展了教师的研修空间,更加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也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呼应。但是,新的形式需要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步更新,否则,教师可能大受其累,却难得其利。如组织教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如果没有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观念支撑,观课议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教学反思,如果没有教师自主意识的觉醒、专业意志的支持和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反思就会陷入被动、肤浅的境地,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构建教学共同体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环境,导致了中小学一般教师常常陷于被动育人、被动教学、被动发展的尴尬局面,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切磋教学、相互学习的“同事性”。其表现为: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乃至科研活动与培训活动中,教师大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致使活动与成果形式化泛滥,教师群体凝聚力不足,不容易形成主动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师团队。

济南市历下区子课题组实验学校山大附中提出“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成长为教育专家的潜质”,坚持以“改进教学”为核心课题,使教师围绕在核心周围,带着自己的课题展开论争而不是竞争,构筑一种“相互倾听”和“相互学习”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师的自律性与合作性,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实现教师职业素养的持续提高。

(一)组建教师博客群组

2006年8月,山大附中建立起“教师博客群组”。五年多时间,博客群组发展了176位教师成员,发表了6000余篇文章,发布了31000余段评论,成为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交流思想、平等对话的平台。不少教师的博客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发表的每一篇博文,都会引来众多的评议和感想。

借力博客,教师思考问题的质量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步提高,合作与对话意识不断增强,一批教师养成了读书、反思、研究、写作的良好习惯。“成长博客” 平台、《人民教育》、《创新教育》、《济南教育》等杂志,都转载和介绍过学校多位教师的博文,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创新教师博客丛书”七本书中,有两本是由该校王波、姜荣奎两位老师撰写的。

(二)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自2007年6月起,学校组织进行了两轮校本课题研究活动,先后成立了三十多个课题组,研究范围涉及到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评价机制的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衔接研究”、“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活动研究”、“网络环境与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阅读教学和文学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还与山东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一起共建起“山东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由专业人员和教师组成若干课题组。这些课题组积聚了百分之百的中青年教师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教师身处其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分工合作、对话交流,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既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工作水平,也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

(三)建构起“我们”的研究机制

建设并形成教师教学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一核心价值观达成教师的共识。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形成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可以阐述为:“因为有自由、所以思维活跃;因为有民主、所以积极参与;因为有倾听、所以善于表达;因为有宽容、所以敢于挑战;因为有责任、所以乐于奉献;因为有归属感、所以形成合力。”

学校组织教师发挥集体智慧,认真探索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标准化”的途径与方法,初步建立起具有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建立起了一整套课堂教学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全校性的研究课、公开课。校内日常性互相听课蔚然成风,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的教师,常常主动互相邀请走进各自的课堂并展开交流。

四、推动教师读书成长

读书是创新教师成长和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专业生活的本体构成;有组织、有计划的人文与科学经典阅读活动,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内源性动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读书成长以教师经典阅读读本的研发为载体,以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的合作为机制,通过建立教师持续性专业阅读支持系统,促进教师专业阅读的组织化,持续化,以此形成以经典阅读为支持的教师职后教育模式,从而改善教师阅读现状,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青岛市子课题组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精心编选教师职后阅读文本《每周一读》

根据一线教师的阅读需要,每年精选80篇中外古今名家名篇,每篇一般不超过3000字;按照学科体系将其编成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中前外后、由古至今、感性——知性——理性诸级推进的顺序排列,力求体现中西兼顾、古今兼顾、人文与科学兼顾的原则。每篇配不超过2000字的“导读”。每年固定6个单元:教师、学习、教育、文学、科学、鉴赏,另两个单元分年度编入有关教师从业要求的内容,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选文自2007年起,采取专家与一线教师联手推荐、撰写导读文章的方式。这些文章中的绝大部分是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职场生涯不可或缺的资源。五年读下来,整整400篇经典,意味着每位教师与400位名家进行着对话。以《青岛教育》杂志为载体,每年元旦前出一期“特刊”,将这80篇文章结成一个可持可看的“读本”,以“每周一读”冠名。

(二)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师读书成长主题活动

2006年1月,从全市中小学的干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岛市教育学会会员中,招募5000名有一定理论素养、热爱读书的教师担任志愿者,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每周一读》经典阅读活动。2006年参加教师读书活动的老师有1.6万多名,2007年为3.2万名,2008年为 3.7万名,2009年超过 4 万名,到2010年达到4.3万名,基本实现了每两名教师就有一名参加“每周一读”职后经典阅读活动。

课题组几年来相继开展了 “研读经典、叙说故事”、“品读经典、感悟教育”和“解读经典、反思实践”等主题活动。研读、品读、解读使阅读工程拥有了理论深度,叙说故事、感悟教育、反思实践使阅读工程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门径。

2008 年“4·23”世界读书日,发起了以“传播·互信·分享·成长”为主题的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2009年“4·23”,历经一年的传漂,有864册漂流回来,初步统计有9300多名教师留有阅读感言。近几年,还建立了“教师阅读在线”专用博客系统,推动了教师阅读、写作、实践、反思的有效联系。

(三)以“感性——知性——理性”的路线推进读书成长

教师阅读经历的是一个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性”是基础,它既是中小学教师经典阅读的本然形态,又是走向知性阅读和理性阅读不可逾越的阶段;“知性”是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阅读的成效,是帮助教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重要过渡;“理性”是目的,它是教师发展“实践智慧”的重要形式,是教师有效阅读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研读经典、叙说故事”是教师感性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研读经典是叙说故事的前提,叙说故事需要较高的教育理论来做理性支持,二者有机结合,就会表现出新的生命力。以“品读经典、感悟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知性阅读,可以帮助作为阅读者的教师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品读经典,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这一阶段的基本操作策略:一是要准确阅读文本内容,获取最准确的文本信息;二是要明确品读目的,让品读感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三是要注意品读方法,提高品读效果;四是要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主动建构对教育真谛的理解。“解读经典、反思实践”是实现教师理性阅读的重要形式。“解读经典、反思实践”要求教师通过反复阅读与品味、反思与总结、理解与吸纳、批判与接受,把握文章深邃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反思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从反思到理论不断提升、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过程,这种提升过程是教师“草根式”的发展,是一种“原生态”的发展。它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提升了教师运用教育理论改进教育实践的能力,从而让教师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

五、推动教师电子备课

电子集体备课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资源的动态管理与完善,做到“一次建库、终身使用”。比如一位体育教师执教了区级教研课,为上好《快速跑》一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整合制作了一套优化的多媒体课件,轻松高效地突破了难点。其他学校任教此课的老师就可以凭借教育局建立的教研信息平台,下载此套教学课件,然后进行创造性运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可以在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中获取新课程的最新电子备课资源。济南市子课题组鼓励各学校创新实践,吸引教师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老师们通过资源共享、网上论谈、电子邮件等形式,对电子备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实现网上集体备课,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缺乏交流机会的现状。

稼轩中学尝试了协作组式教师电子备课。该校认为电子备课是打造教育软实力的重要一环,着力构建“传承、创新、合作、反思”的新型备课模式。学校首先加强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包括新课程理论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等,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实施电子备课的能力与水平。学校把对传统的纸质备课的管理制度推广到电子备课管理中,如:定期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案评比制度等。同时,针对电子备课的独特性,还强化了对电子备课的过程性管理:包括教材教学用书的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的消化、教学资源的搜索、教案的形成和课前的准备工作。学校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备课模板(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由学科组集体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电子备课的模板,交由学校审核、确认),要求每一篇课文或每一章节必须有四部分内容组成:教案、课件、图片、资料,而且还要求把课件和图片、资料链接到教案里。

学校在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着力组建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交流共享。学校基于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将电子备课资源确定为如下内容:

电子教案。电子教案就是将原来纸质载体的教案输入到电脑中,并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这种基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设计的电子教案应该是逐步覆盖全部新教材章节的系统化教案资源。

课件。课件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把一些比较适合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境况下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也可以搜索下载适合个人教学需要的相关素材加以整合。

题库。各类考试及测验能够及时反馈教学的成效。通过购买、原创等,分年级、学科、章节,做好试题的录入、整理和修改。

一所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四大要素: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目标、构建团队学习组织和引领自我超越。电子备课给每一所学习型学校的实践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我们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承认教师是有差异的,学校管理的重心不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各成员认识自己,找准位置,最优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启动远程研修

“教师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研修组)为单位,在专家团队、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方式。齐鲁师院子课题组的做法如下。

(一)高中教师先行策略

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适合采取高中先行策略,从高中学段开始,逐步向初中、小学、学前学段推广,范围逐年扩展,规模逐年扩大,也是综合考虑高中学段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做出的战略选择。

(二)从集中到常态远程研修模式转型策略

2008年起,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以暑期集中研修模式为主。这种集中研修模式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的普惠共享,有利于研修“场”的创设,有利于人们接受和熟悉网上学习,获得网上学习体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因此,从2009年开始,山东省就提出远程研修常态化战略。2011年,设计并实施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模式,即“对接课堂教学、对接校本研修”。同时,基于网络平台的山东省“名师工作室”项目启动,以省、市、县三级名师和特级教师引领,每位名师带动10人左右的青年教师,组成网上工作室群组。通过一万名左右的各级名师,带动10万名骨干教师甚至更多的教师,开展日常的网上备课研讨、课例打磨、课题研究和在线研讨,实现中小学教师常态化研修。

(三)网络研修“社区化”发展策略

随着省域教师远程研修的逐步推进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远景目标也逐步明晰,即:真正的教师网络研修要走向常态化、社区化、校本化、专业化,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山东省提出:要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支持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上家园”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专业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