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燥致泄

2013-08-15 00:44张乾坤牛学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8期
关键词:脾阳水谷肾阴

张乾坤 牛学恩

浅析内燥致泄

张乾坤1牛学恩2*

(1河南省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郑州450016;2河南省中医院消化科,郑州450002)

泄泻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对于内伤引起的泄泻多以湿邪困土,肠道功能失司者为多,然对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燥而泄者,则鲜有论及,而临证之中亦可见到土寒失润,土燥不合,水寒冰洁,肾燥不合所引起的泄泻。

泄泻;内燥;土燥;肾燥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历代医家将泄泻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对于内伤引起的泄泻,多认为是由脾失健运,湿邪困土,肠道功能失司所致,与肝、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也多以健脾、疏肝、温肾入手。而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内燥引起的泄泻,则论之较少。内燥为津液不足之证,由晚清石寿堂首次为 “内燥”立论。有医家认为凡物润则坚密无缝,燥则破淀有痕而泄。临床中亦能见到不少由内燥而致泄的患者,现就内燥而致泄的病机阐述如下,以供广大同仁探讨。

1 土寒失润 燥裂而泻

脾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主升清。饮食水谷入于脾胃,脾气健旺,则能运化水谷而为精微物质,其清者上输于肺,肺气陈洒于五脏六腑,则五脏六腑而能滋养,《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五脏六腑得以滋养,脾气健旺,则燥不内生。

李中梓 《医学必读》曰:“泻皆成于湿”,因饮食失节,起居失常,而脾气受损,则运化失职而湿邪内生,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而泄泻。然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阳被困则无力化湿,而湿邪愈盛。李中梓在 《医宗必读》中曰:“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湿邪不祛,气机运动易被阻滞,脾阳被困则无力气化,气化不足则脾阴不得滋养而内燥生。李东垣曰:“气少则津液不行”。气不生津、气不化津则津液亏虚而呈干涸之象,内燥之证成矣。清·石寿堂 《医原·百病提纲论》中曰 “阴阳互根,气血同源,阳虚甚者阴亦必虚,釜无薪火,安望蒸变乎精微?气虚甚者,血亦必虚,车无辘轳,安望汲引以灌溉?往往始也病湿,继者湿又化燥”[1]。脾阳被困日久,而渐渐被耗则中焦土寒,遂成寒燥困于中焦之象。寒燥困于中焦,饮食水谷清者不升,反陷于下而发为泄泻。然医家往往认为寒湿困于中焦,用药又多以温燥之品,脾阴被耗,而泄泻不愈。或者虽愈而不久又发,呈日久缠绵之势。因此,笔者认为往往泄泻始于湿困中焦,而湿邪不祛,日久则为寒燥困于中焦,中焦之土失于濡润,则燥裂有痕而为泄泻。

2 土燥不合 渗漏而泻

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与腐熟水谷,为气血生成之海,为阳明燥土。胃与脾在饮食水谷的运化当中,相互为用,相为表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饮食水谷入于脾胃,脾气健旺,则气化有源,而胃阴充足,胃阴充足则能腐化饮食。若脾失健运,则易胃火旺盛。胃为阳明燥土,本为多气多血之腑,其火易动,喜心火相生,而恶君火相助,助则成火盛燎原之势。火盛则易盼水来救,水者肾阴也,故阳明火盛易耗肾阴,而肾阴被劫,土中之阴自然不足,则土成燥裂之土,土燥不合。

胃火旺盛,则腐熟水谷失常,因此火非胃中得阴而安之,胃中实火,乃为邪火。故饮食难以腐熟,积于肠道。饮食积于肠道,而胃火又下迫大肠,使肠道津液不能固守而发为泄泻。如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张元素说:“夫土实则水清,谓水谷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干燥,此胃土实热致”。尤在泾认为:“土具冲和之德,乃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生化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而胃土实热,土失冲和之德,湿与土不能不离互济,土运化失常,则阴精不能速生,胃火不易被降。胃火旺盛,脾阴被伤,土中之阴不足则土燥,燥胜则土干,干者土死,干为涩滞不通之疾。虽有水来灌溉,而土失涵养之德,无法下潜于土中,土地不得滋润,反成泄泻。诚如土地燥裂,水灌土地,必随缝隙而渗漏于下,治则必峻下胃火,而存阴于内,阴存则土自能平和。

3 水寒冰结 皲裂而泻

肾主水,主司二便,为水火之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为先天之本,一点肾阳内寄其间,名曰坎中之阳,为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气化之根本,其气贵在以潜为用,肾阳潜于下则能立于下极而权在下位,肾水不寒,其与脾阳互相贯通,而行人一身之气之流行,如此则脾阳才能运化水谷而成津液以滋养先天。许叔微在 《伤寒发微论》中曰 “命门之火,能生脾土”。《张聿青医案》曰:“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

而若素体阳虚,久病或久泄,或由劳损过度,下元亏损,或因年老体弱,肾阳不足均可导致肾阳虚衰。肾阳虚衰则脾阳亦衰,脾阳衰则土寒,中焦土寒则运化失常而水谷不分,无以化生而滋养先天。又中焦土寒土无以克水而下焦水旺,水旺则反来侮土,而中焦之土愈加湿寒,寒湿盛于中焦,中焦阳衰气化无力日久则化为寒燥,土寒失润,则燥裂而泻。而肾主水,肾阳充足则水能气化于下,而肾阳虚衰则水寒。肾水寒则肾失闭藏之能,不能禁锢于下,无力为胃守关则泻。正如张景岳 《景岳全书·泄泻》所云:“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则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2]。人身之阳气始生于鸡鸣至平旦之时,此时亦为阴气始衰之时,而肾阳虚衰则阴气将衰而未衰、阳气当至而未至,阴寒遂乘隙而动,夹寒水下泛肠间而泻。故笔者认为肾阳虚衰,脾阳失健,水寒土湿,人身气化失常则水土不得滋养,而土运化与水闭藏之能皆损,则发为泄泻。

4 肾燥不合 窍开而泻

肾主蜇藏,收藏五脏六腑之精,为水脏,其性本润,五脏六腑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封藏之能正常,则阴精充盈,而肾阳亦化生有源,五脏得润。肾阴阳平和,方能主司二便。若肾阴亏耗,阴精乏源则肾燥,肾燥肾封藏之能失职则泄。《存存斋医话稿》所言 “凡物润则坚密无缝,燥则绽裂有痕,肾开窍于二阴,肾耗而燥,其窍开而不合,藁矣”。

若肾阴不足,则脾阴不得肾阴之资助,而导致脾阴亏虚,脾阴亏虚则不能与脾气、脾阳协同司其运化之职,而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则先天失养,而肾阴不得充养。唐容川 《血证论》曰:“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另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肾阳互为根本,肾阴亏虚则肾阳生化无源,而致肾阳亦虚,不能行固摄之权,大便泄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久泄不止,而阴伤愈重,周而复始,互为因果,终成恶性循环。《红炉点雪·卷二》曰:“泄泻一症,最多亡阴脱液之肇端”。故临床治疗上多以滋肾阴为主,使肾中水火得以相济,而复使开阖之权,诚如赵养葵所言 “阴虚而肾不能可禁固之权者,峻补其肾而愈”。

以上可以看出,泄泻的发生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虽然泄泻与湿邪相关者居多,但是内燥致泄者亦有之,临证之中要重视阴阳之间的转化,注重以平为期,方能把握阴阳之要。

[1]清·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9.

[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2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04

1672-2779(2013)-18-0006-02

苏 玲

2013-07-2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脾阳水谷肾阴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