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兴华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得”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甲骨文“从又持贝,得之意也。或增彳。许书古文从见,殆从贝之讹。”[1]许慎《说文解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2]43又,“手也,象形。”[2]64本义指右手。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2]129古代用贝壳做货币,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有关。因此,“得”表示在行走时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本义是得到、获得。
“意”,《说文》:“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2]217由此可知,“意”是用心去体察别人的言语而知道他的意向、意图和愿望,引申为志向。
据《汉语大词典》,“得意”连用在古代汉语中有4个意思:领会旨趣;犹得志;称心,满意;指及第[3]。
从古代文献资料上看,“得意”连用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如:
例1《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郭庆藩《庄子集释》:“意,妙理也。夫得鱼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实异鱼兔,亦犹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4]这里的“得”是领会、掌握的意思。“意”是妙理、玄理。所以,“得意”是领会妙理、掌握玄理的意思,是一个动宾词组。
例2《列子·仲尼》:“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王强模《列子全译》:“得意:领会实质、掌握旨意。”[5]《古今汉语大词典》也将这句话中的“得意”解释为“领会旨趣”[6]。因此,“得意”也是一个动宾词组。
在这一时期,“得意”的第二个意思“得志”也已产生。如:
例3《墨子·尚贤上》:“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刘继华《墨子选译》:“得意:得志。不得意:不得志。”[7]谭家健《墨子今注今译》:“得意:得志,即治理顺当。”[8]这里的“得意”是一个动补词组。
例4《吕氏春秋·季冬纪·不侵》:“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案《战国齐策》云:‘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今据补正。奇猷案:正文原作‘得意,则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肖为人臣。’”[9]从陈奇猷的校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句话中“得意”应该是得志的意思。“得”是治理、完成的意思,“意”是顺当、满意。“得意”也是一个动补词组。
从以上几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和“意”本身都有意义,“得意”是一个词组,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
秦汉时期,“得意”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得志”义,并且被广泛使用。如:
例5《史记·六国年表》第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韩兆琦《史记》评注本:“得意:指秦统一天下,得遂其志。”[10]
例6《史记·陈杞世家》第六:“吴新得意;楚王虽亡,与陈有故,不可倍。”杨锺贤《全校全注全译全评史记》:“得意:志得意满。”[11]
例7刘向《新序》卷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惧而掉栗,危视而迹行,众人皆得意焉。”石光瑛《新序校释》:“得意,谓期陵之以快意也。如《左传》言足以辱晋,吾亦得志是也。谕贤人为世所束缚,屈处下位,为众所讥笑。”[12]
例5、例6、例7中的“得”有完成、实现的意思,“意”有志向、愿望的意思,所以,“得意”是一个动宾词组,不是一个独立的词。
在秦汉时期,“得意”在文献中又有“称心如意”的意思。如:
例8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徐中玉《汉魏六朝诗文赋》:“得意:指称心如意的新人。”[13]
例9刘向《列女传·黎庄夫人》:“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3]
例10《太平经》第九十六卷:“子欲重知其大信效,天道神灵及人民相得意,相合与心,而至诚信不相得意则相欺。是故上古之人诚信相得意,故上下不相欺;中古人半不相得意,故半相欺;下古之人纯不相信,故上下纯以相欺为事。”[14]
在例8、例9、例10中,“得”有投合、投契的意思,“意”是意向、愿望的意思。所以“得意”还应该是一个动宾词组。
在魏晋时期,“得意”连用有3个意思:得志、领会意旨、称心如意。而且,“得意”还是一个词组。如:
例11陈寿《三国志》卷九:“魏书曰:玄素贵,以爽故废黜,居常怏怏不得意。”[15]这里的“得意”是“得志”的意思。“怏怏不得意”表现了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情。
例12《昭明文选》:“是以掩室摩竭,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李善注:“至理幽微,非言说之所能及。掩室摩竭,示寂灭以息言,杜口毗邪,现默然而得意。《庄子》曰: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也。”[16]李注引用《庄子》的“得意而忘言”来解释“得意”,说明这句中的“得意”就是领会意旨、掌握妙理的意思。
例13萧纲《鸳鸯赋》:“既是金闺新入宠,复是兰房得意人,见兹禽之栖宿,想君意之相亲。”[17]本句中的“得意人”,便是称心如意的人的意思。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得意”产生“及第”义。较早见于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3]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得意”的“及第”义已渐渐消失。
直至明代,“得意”已经演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在文献中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得意”中的“得”、“意”没有单独的意义,“得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例14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一卷:“你哥正死了嫂嫂,房中没有个得意掌家的,这是天付姻缘,兄弟这番须作成做哥的则个。”[18]此处“掌家的”表示掌家的人。“得意”作定语,修饰“掌家的人”,表示称心如意的、满意的。
例15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有个弟子张生,是他门下最得意的高手,也是除了师父再无敌手的。”[19]这里的“最”修饰、限定形容词“得意”,表示“得意”的程度。“得意”作定语,修饰“高手”,表示满意的、称心如意的。
综上所述,“得意”连用在古代文献中较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并不是一个能独立运用的词,而是一个词组,“得”和“意”本身都有意义。“得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最终在明代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而且,随着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得意”的词义一般指“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
[1]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6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三卷,下册[G].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999.
[4]郭庆藩.诸子集成·庄子集释:第四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6:447.
[5]王强模.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78.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大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8.
[7]刘继华.墨子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88:37.
[8]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8.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2.
[10]韩兆琦.《史记》评注本: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284.
[11]杨锺贤,郝志达.全校全注全译全评史记:第二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716.
[12]石光瑛.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756.
[13]徐中玉.汉魏六朝诗文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9.
[14]太平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80.
[1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224.
[16]萧统.昭明文选:下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514.
[1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1069.
[18]冯梦龙.古本小说集成·警世通言: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65.
[19]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