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夏
关于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被职业教育界广泛讨论,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培养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使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每一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面临的问题。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培养出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人才,首先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师资。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要培养出到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各个高职院校还存在差异。通过对江苏省几所高职院校的考察,笔者总结出目前达成共识的几个条件:一是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这一点是对职称和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二是具有职业资格,即持有所在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三是教师要有在企业或行业第一线一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即我们常说的下企业锻炼。这三点要求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起到了扭转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各高职院校都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然而,从一些身在其中的教师的角度出发,在努力达到这几条认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时,还是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实践教育往往有限,在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可以说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实践、动手、现场指导学生等能力较为薄弱,而这个问题在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地尤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有些高职院校认为让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非常重要,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在企业里工作一段时间有助于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但是教师对去企业锻炼也有各种想法,比如客观上教师需要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能去企业实践,教学与实践很难兼顾,有时候实在没有分身之术;另外,一些教师主观上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已经过时或者严重与实际脱节,可是一想到企业里严格的制度和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思想上不积极主动。
另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而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各个学校乃至各个行业的认定标准尚不统一,缺乏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有些行业的证书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花了大量精力与时间考到了证书,最后却得不到认可,又或者拿着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去企业,有些企业的评价标准却并不注重你是否持有证书。种种主观或客观的问题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向“双师型”转变的过程中困惑重重,最终导致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从干劲十足到应付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是在学校的压力下被动地进行着各种培训、锻炼。有的人为了应付了事却忽略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对每个人究竟有什么意义?无论是各种培训课程还是考到证书,或者去企业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它们是使教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学会终身学习的人。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着转变,这对于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职后继续学习的好机会。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21世纪颇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每个人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依赖学校教育,将无法更新知识。高职教师不可能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教一辈子书,为了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需要,每个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再学习。终身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不能指望仅靠一两次培训就可以一劳永逸、去企业锻炼一两个月就能效果显著,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试着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思考 “双师型”教师的转变问题。伴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通才,而是面向企业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课程改革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主要突破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着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上要求以实践为主,教、学、做一体化。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变化,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必须有着相应地提高。如果我们还继续一成不变地沿袭着以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根据现实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幻想着一本教案可以用十年,这对教师的自身发展非常不利。现代的知识、技术飞速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充电,“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终身发展、终身受益,成为终身教师”[1]。
从每个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逐渐转变为“双师型”教师也是终身学习这一国际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可以指导高职教师们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更重要地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高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内在动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提供了变化、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和依据,在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教师更应该自觉地注意培养自己的内在主动性。终身学习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执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学习计划、各种培训项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思路,把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索,有的放矢,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保持终身学习习惯,使自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教师变被动为主动,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所有培训。以某院校为例,该院校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会组织教师报名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设的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内容分成专题培训、各学科课程培训、教师发展通识培训以及其它专题培训等几大模块,在如此丰富的培训内容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自身发展缺乏什么就补全这方面的知识。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分类详尽,有321门在线培训课程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教师发展在线”的阶段性新增课程及其配套资源,由于选课的数量不受限制,教师不仅可以选择与自己教学实践有关的课程,还可以对感兴趣的专题等进行拓展学习。上课的形式也比较灵活,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参加学习的教师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名师们、与全国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共同学习和交流。同时,通过网络教学这一新技术,教师不只是一个听众,更是一个参与者、课程的推动者,由被动地听课变成了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借着这种网络培训互动的学习模式,教师既听了自己迫切需要听的课,又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了内在动因的驱使,将会对高职教师的企业锻炼有一个良性的推动作用。企业实践不像在教室里讲授知识,教师进入生产第一线后要把自己的身份转变为学生,向现场的设计师、预算师甚至是工人师傅虚心请教、学习实践技能,其目的在于通过生产实践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掘教学中的真实需求。一些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到企业去锻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暴露自己的薄弱面,企业就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正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以某校设计专业的教师为例,该教师利用暑假在业内某著名企业进行锻炼,感受良多。实践令他熟悉了公司的运作流程,了解了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这些内容都成为了他的教学资料和实际案例。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明显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设计类软件他能够熟练地使用,但是和其他工作人员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在运用这些软件时如何达到企业的要求、职业岗位的要求,都是他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不足反而激发了他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该教师弄清楚了学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在锻炼的同时更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是“双师型”教师职业生命绵延不断的保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高职教师要勇于分析自己的不是,勇于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鞭策自己加强学习,迎头赶上。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道路上,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客观原因,s要以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因,唤起自身职业的主动意识,以就业为导向,到实践中去,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学生。
[1]杨兴强,陈泽明,贺红梅.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终身学习、终身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124.
[2]李伟.西方对终身学习与个体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03):34.
[3]龚静.终身学习—21世纪的生存概念[J].继续教育,200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