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及重建❋

2013-08-15 00:44姬翠梅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信仰

姬翠梅, 陈 洁

(1.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2.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北京 100025)

0 引 言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理想目标的笃信与崇拜,并希望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追求理想的道德结果。 其包括不可分割的三方面涵义:①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理想;②为什么要建构这样的道德规范体系及理想; ③这样的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理想会取得什么样的道德结果。道德信仰的建构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理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等。 大学生作为最具发展潜力、最富时代要求的群体,其道德信仰将直接决定着他们道德目标的建立和道德信念的培养,并最终通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体现到道德行为当中。大学生应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突出时代精神的远大而坚定的道德信仰,明确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参悟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塑造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从而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表现

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现为道德失范。[1]主要表现为:

1.1 道德价值虚无化

在传统经济中,道德信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提升其精神境界的强大力量,并由此成为大学生行动的指南,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指引,大学生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建立,在喧嚣的商品交换之中,有些大学生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迷失了自我,道德信仰在自己的内心荡然无存,惟有金钱、利益成为评价一切是非丑恶的标准。

1.2 道德理想世俗化

理想是有现实基础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它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精神,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制约着人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优秀品德的培养起到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理想应当崇高化、神圣化,但有些大学生却对道德理想动摇和否定,怀疑构建道德理想的精神基础,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道德理想被彻底世俗化。 “失去了价值的确定性,特别是失去以超越世俗生活为内容的神圣文化,使人放弃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专注于现实物质的感官追求,这是世俗化的结论,也是世俗化的本质。”[2]206

1.3 道德认知片面化

道德认知是基于一定道德知识对现实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的认识,是连结道德理想与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中间媒介。 道德认知越正确,道德理想就越崇高,道德情感就越热情,道德意志就越坚定,道德行为就越踊跃。大学生具备丰富的道德知识,理应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现实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学生认为道德规范仅仅是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获取证书的大道理,与现实没有实际联系,没有真正把其用来指导实际;有些学生对于现实道德关系的判断缺乏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些学生对现实中所发生的违反道德规范的现象盲目夸大,而忽视正面宣传的力量,陷入道德悲观之中。

1.4 道德情感冷漠化

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理想和道德认知,对现行的道德关系以及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心理情感。道德理想的世俗化、道德认知的片面化积淀于大学生的心理,客观外在地表现为道德纯粹是一种约束性的规范体系,道德自律性下降,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淡化。 通常表现为对维护良好的道德关系失去兴趣和喜好,时常忘记自己身上应该承担的高尚道德责任,甚至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也避而远之。 即便自己遭遇挫败急需他人的道德关怀时,在现实中也十分理智地排斥所能得到的道德援助,惟恐陷入预设的道德欺骗。

1.5 道德意志薄弱化

“道德意志是指主体在道德活动中,为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来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克服困难、消除障碍,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精神力量和心理过程。”[3]道德意志作为连结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的纽带,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的道德意志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坚定的道德意志需要依靠内心的道德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感、强烈的道德责任等理性道德因素来维系,但是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却仅仅建立在权衡个人利害得失的非理性道德因素之上,从而导致道德意志薄弱,一旦发生利益选择,就会动摇意志,不能坚守道德底线。

1.6 道德行为失范化

道德行为是主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在现实生活中依据自己的内心意识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通过主体的道德行为能够更加真实地判断其道德品质。由于规范的道德实践的缺失,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偏离了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有些大学生虽然对现实中的种种不道德现象进行抨击,要求他人能够践行道德义务,表现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道德行为,然而当自己身处道德行为的抉择时,往往又放弃自己推崇的道德行为标准。

2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根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制度与政治运行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文化更加繁荣,更具时代性和多样性,价值选择多元化、传统道德规范与时代要求的脱节等方面都成为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渊源。

2.1 经济根源

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建立在“集体意识”基础上的传统道德体系整体上丧失了有效的生命力。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传统经济中社会成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较高的同质性,他们之间很少有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社会秩序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传统社会相一致的“集体意识”。“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上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己的观念和倾向。”[4]39这种集体意识给传统社会中道德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合理并有效的核心思想。发达的社会分工形成了功能各异的机构、部门,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他们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与依赖加强。又由于现代经济是以推崇理性经济人为基本特征的,在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又充分地肯定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与个性,这就使得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越来越挣脱集体意识的枷锁,在传统集体意识维系下运行的道德体系也就慢慢消失。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否定在现代经济中不需要“集体意识”,只不过现代经济中的“集体意识”与传统经济中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集体意识”不能同义而已。

2.2 政治根源

传统的道德体系与人治具有同质性,法治取代人治使传统的道德体系丧失了最权威的政治庇护。人治往往通过对权力的高度垄断来维系基本的社会秩序,与此相匹配的自然是社会成员对权力的绝对服从与忠诚,绝不可能存在个人的自由与自主,社会往往通过对权力与权威的拥护、忠诚、奉献与牺牲程度来评判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否道德,假如社会成员为了追求个人自由与自主,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公然与权威进行抗衡时,必然会受到道德的严厉谴责,甚至受到严重的惩罚。而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与人治具有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现代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自主自由独立必然反映在强调和维护个人权利的政治法律制度上,现代社会成员所主张并极力追求的个人权利必然与传统道德追捧的奉献与牺牲发生激烈的摩擦与冲突。

2.3 文化根源

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性既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构建提供了较大的可选择空间,也使大学生的道德选择更加困难迷茫。现代社会文化所呈现的多样性、新颖性、冲击性、吸引性与传统社会文化形成强力的反差,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下文化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大学生在进行文化选择时表现出比传统社会更多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同时也给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带来影响。 在面对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时,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与变幻莫测,再加上信息时代大学生面对海量的、变化速度难测的知识与信息时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非常困难;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也充分表现出文化的良莠不齐,一些带有煽动性、危害性、甚至破坏性的思想乘虚而入,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带来巨大的威胁。 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人的造势宣传,甚至编造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辨别的流言蜚语,必将严重干扰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西方国家借用经济、科技、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也将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我国大学生中间进行渗透,在大学生认可了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思想,甚至包括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腐朽观念。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文化根源同时还表现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今时代需求的冲突之上。 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功不可没。但传统的道德文化过于强调个人奉献社会,过于注重个人修养,反而忽视了道德首先应该是一种服务于社会公共领域的规范,处理的应该是个人奉献与社会满足之间的关系,注重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群体道德修养的提升。 由此在社会领域就出现了十分明显的道德行为断层现象,“一方面我们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提供崇高的道德情操,而另一方面,起码的公共道德意识却十分缺乏,公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使得传统道德趋向了精英道德,而恰恰缺乏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的文明公德规范要求。”[5]

2.4 社会根源

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尤其是社会上屡屡上演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性善者得福,性恶者得祸”,其所揭示的就是道德责任与道德权利的等比问题。但当社会出现善恶因果链的断裂时,就会产生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也是最容易引发民众讨论、共鸣,甚至引起民愤、动荡的。“德福统一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奖善罚恶问题,自古以来即为人们所关注,成为评价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生活等优劣的重要尺度或标准。”[6]虽然我们崇尚人生的社会价值只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忽视或不在意个人应该取得的社会回报,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规约的。如若在一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对社会进行奉献的人得不到善意的回报,或由此而遭受沉重的打击报复,那这个国家就出现制度性的危机。善恶不分,奖罚错位,这种制度危机会引发民众的道德指责与谩骂,进而引发社会危机。

2.5 大学生自身根源

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和进取,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人生理想等尚未完全定型,极易受到外在条件的干扰和影响。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具有较高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能够较为深刻地思考社会问题,也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但由于他们生活阅历尚浅,对一些问题的判断认知还显得稚嫩,容易偏激。大学生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教育熏陶,但有些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还很缺乏,有些学生对思想文化课的学习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未能将其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更未能贯通使用,也就很难达到思想境界的提高。有些大学生面对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巨大挫折,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怀疑,由此产生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 而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既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表现,也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结果。

3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重建

道德信仰危机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是社会在特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已然不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和重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建设,重新界定大学生道德信仰建设的价值标准与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使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切实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7]35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构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道德信仰的核心内容、构建过程、培养途径和目标追求都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标准进行检验。 凡是符合该价值标准的,就加强教育和培养,凡是与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的,就坚决予以抵制。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教育。 要在相关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教育,做到每个大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各项道德信仰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行为放到核心价值体系中去接受检验,进行是非善恶的评价,符合标准的,加以表彰,否则予以惩戒。

3.2 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中成长,在经历了经济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动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承受着巨大的就业、生活等现实压力的情况下,虽然倡导个人自主,追求个性自由,但随着个人对功利化、世俗化理想追求的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会理想信念渐行渐远,失去对远大理想目标的追求,使他们时常感到迷茫无意义无作为。所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主要地不是缺乏扬善惩恶、追求不朽的内在动力,而是共同理想的淡漠、历史方向感的丧失。”[8]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只要理想信念坚定,信仰问题便不难解决。通过科学合理的道德信仰教育,督促引导大学生完成道德信仰的构建,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就成为当下的必然。 在道德理想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中,社会理想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最大的作用,它对于个人理想的设定、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失去社会理想的指导与支撑,个人理想就难免落入俗套。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作为社会最高的共同理想既是大学生设定个人理想的指导和支撑,又是大学生开创个人未来、社会未来的精神动力源。表面看起来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目标似乎太高太遥远,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信仰教育仅是一种理论说教,其实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理念,而是存在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并通过活生生的现实道德理想来实现的。2001年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阐释和要求。

3.3 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在实践中的碰撞和融合恰好是社会转型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根本地在于传统道德规范教育的加强,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和民族凝聚力。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几乎是空白,有些学生甚至不太清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中有哪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应将传统道德规范课程作为大学必修公共课,并把其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变。

3.4 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

传统道德精神并不一定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有的甚至还会和现代社会要求发生冲突和矛盾,应当剔除或者赋予新的内涵。 传统道德精神也可能欠缺当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例如当代社会需要具备竞争精神,而传统道德却强调谦让和忍耐。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研究传统道德体系中适合时代需求的部分,整理出一套符合是时代要求的传统道德体系,并从新的时代要求中去总结合理竞争的道德内涵,使之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养。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重建的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所有的道德素质最终都要体现在道德实践之上,没有道德实践的要求,道德建设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不会发挥任何作用。通过强制的和自觉的行为,将已经具备的道德信仰外化到行为,从而服务、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1]黄明理, 丁妍.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 2003(2): 29-31.

[2]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沈永富, 张友国.论道德意志的功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135-141.

[4]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 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5]闾彬, 华南.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4): 9-11.

[6]魏长领.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96-100.

[7]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4): 4-7.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