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937年河南灾荒性移民与社会救助❋

2013-08-15 00:44陈鹏飞安介生
关键词:灾荒东三省大公报

陈鹏飞, 安介生

(1.复旦大学 图书馆, 上海 200433; 2.复旦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灾荒性移民研究,是我们探讨灾荒与国家治理、社会应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1]1920年~ 1937年期间,河南水旱灾害迭现,兵燹匪患频仍,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灾荒性移民潮。为此,官方和一些民间组织进行了积极而艰苦的社会救助活动,体现了灾荒救助的时代特点。对于灾荒性移民的社会救助问题,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或是着眼宏观的通论,或是简单归之于所谓“流民”问题,缺乏较为细致全面的论列。正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民国时期河南灾荒性移民运动状况,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的举措与特点。

1 河南灾荒性移民状况

本文所涉及的引发大规模移民的“灾荒”,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即天灾,同时也包括战乱、匪患等“人祸”。民国期间,河南地区灾荒之频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为突出的,几乎无年不灾,无灾不荒。而每次灾荒肆虐之时,都有大批河南百姓选择外出求食作为自救的主要方式,从而引发规模惊人的灾荒性移民潮。

1920年,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被称为“四十年来未有之奇灾”[2]。河南无处不旱,尤以豫西、豫北最为严重,因此有“饥民数千逃入山西,每日由各路来者,千百成群,彼等以为山西为丰饶之省,其实在直、豫伯仲之间”[3]。林县“西接太行山,有花园梯者为由邺入山西孔道,逃荒灾民络绎不绝”[4]。 据《大公报》1920年10月6日报道: “灾民中往山西者已数万人。”[5]豫省灾民“乘京汉火车而入湖南、湖北者亦以万计”[5]。

1928年~ 1930年河南又连续三年罹患灾荒,“最近十六七八三载,几乎无县无灾,不过畸轻畸重,略见等差。灾可分为六种,兵、匪、旱、蝗、雹、风,遂使中州 区,赤地千里……而得到赈款者,仅寥寥十余县耳!”①参见1929年河南省赈务会《河南各县灾情状况· 豫灾弁言》。关于受灾人数,“豫西、豫南各县,灾民约占人口总数十分之八、九以上,豫东北各县,约占十分之六、七。”[6]豫西孟津“统计一年之中,逃亡山西、河北、东三省者,达六千三百五十余户,困死于境内无力迁徙者,更不知其几千家矣!”[7]豫北滑县,“民国十五六年间天灾人祸并集一时,加以红会之倡乱大肆抢劫,互相烧杀,村落为墟,十室九空,虽有孑遗,而地方元气已大伤矣。 故民富者变而为贫,贫者变为极贫,转徙流离,散于四方。 观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表,有他往人数男女总计共九千三百九十余人。至十八年六月间,迁往东三省就食之民,又达六七千人之数,民生之状况亦可概见矣”②参见民国二十一年《重修滑县志》第7卷:《民政· 民生状况》。。

1930年秋,安阳“洪水为灾,境内无家可归之难民,均由政府及慈善家协济运往东三省,以实边陲。据城内某街调查,流亡东三省者,有三十余家。 乡间某小村,亦有百余口他往。 此次出境户口,虽无全盘统计,要必为数甚巨”③参见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续安阳县志》第4卷:《民政志· 户口》。。

1933年黄河大水灾,是民国以后罕见的一次大水,时人叹之为“八十年来未有的巨灾”[8]211。据黄河水灾救济会河南查放处调查各县被灾详情,统计水灾面积共一万二千五百零一方里,淹没房屋五十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七间,被灾人口达八十万四千九百五十四口。④参见1934年1月23日中央日报。其中,滑县受灾尤重。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年调查日记所得: “因滑县人多地少,一个长工只可得十元,所以都向外面跑。长垣、封邱、阳武、延津诸县,为黄河古道所经之地,多沙土,产量微薄,所以往山西去的亦很多。”[9]93长垣亦是“整批的贫农,每年成群结队的往山西跑……”[9]101。 濮阳南司马集一带大批灾民,因遭水患,无法生活,路经邯郸,向武安以西谋生。“连日推车挑筐,扶老携幼者,相继不绝,数日间过去者,已达八百余人。”[16]

1934年,河南东部因旱灾水患,人民多荡析离居。 “最奇怪的是一向以灾荒著称的陕西,现今也会变成河南灾民的避难之地。七八月间,西华、扶沟、鄢陵等县大水为灾,哀鸿遍野;农民扶老携幼,步行西进。”[11]79潼关县城内有“难民男女数千名,用慢车满载十余列车,或去渭北,或去省西……”[12]。 1934年11月间,豫东难民一批400余人“由河南移民协会以车载送绥省归绥、包头一带屯垦谋生”[13]。

1936年~ 1937年间,河南复遭大旱。 1936年,河南春荒严重,自夏至冬,又亢旱无雨,赤地千里,秋禾枯槁,麦种失时;兼之虫毁雹伤,收成绝粒。全省被灾之区,竟达百余县,待赈饥民近千万人。 1937年,河南西部20余县又遭春旱,夏收绝望,灾民外出逃荒者甚夥。据时人调查,仅登封一县,灾民逃亡者即达三万二千余人。[14]500-501

战乱匪患是导致大批河南居民外逃的另一社会乱源。20世纪20~ 30年代,先是直、皖、奉角逐于此,继之北伐战争,蒋、冯、阎、桂各军争夺不止,河南政权频繁易手,而与之相伴的自然是无休止的混乱。战乱之外,民国时期,河南也是“土匪的孳生地”,豫西更是“土匪王国”的典型。 1924年和1925年以前,豫中和豫北诸县相对来说尚未受到土匪活动的骚扰,后来,土匪出身的军阀把战乱带给全省。不久以后的一项调查表明,河南省的土匪人数居于各省之首。这些最大的“土匪王国”包括豫西和豫西南落后地区的登封、嵩县、宜阳、临汝、鲁山、宝丰、郊县;尤其是那些交界的“放任地区”。 另一个地区是豫东,包括柘城、鹿邑、夏邑和永城。第三个地区是豫北卫河流域的衰败地区,包括滑县、浚县、内黄和汤阴。最后是围绕南阳的白河流域的衰败地区。[15]58土匪盘踞的地方,所有的农田往往荒芜起来,从而恶化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亦造成了大批民众的流离失所。据1934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调查:“邓县人口的减少,真是惊人。清乾隆时人口八十多万,现在只有四十万左右,差不多减少了一半,这完全是受土匪的影响。”[16]108“镇平以南的邓县,土匪闹得异常厉害。西乡因多山,为土匪盘踞了三四年,荒地有一万一千顷, (占全县半数)野草长得高出人头,野兔出没,住房都为土匪及军队烧毁,人民都逃跑。”[16]109

通过以上的简要论述不难看出,灾荒可谓是1920年~ 1937年间河南农民离村的主要动因,如果没有灾荒的发生,有些原因就不可能促使农民离开家乡去远方。灾荒性移民是1920年~ 1937年间河南最为重要的人口迁移类型。[17]

2 针对河南灾荒性移民的社会救助

传统时代对于灾荒性移民的救助,往往仅限于蠲免赋税,或临时施粥等措施。 时至民国时期,官方与民间的救助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2.1 河南省内官方与民间的饥民赈济与移民救助

信阳在豫省向属富庶之区,谋生较易,亦成为一灾民流入区。“街头巷尾乞丐虽多,大都来自北方,讯其籍贯,本地人百不获一。 田家收获平稳之年居多,荒歉较少,是以各县灾民恒到此地就食。…… (民国)十年秋霪雨成灾,北来难民满道。 旅长冯玉祥演电影戏募振捐,商会、红十字会并分途劝募振济之,信义中学柏校长出美国捐寄之款办工振成西关外马路。”⑤参见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第9卷:《民政志二· 地方慈善· 粥厂》。

对连续逃至南京就食的河南灾民,豫陕甘振灾委员会主席冯玉祥氏曾派戈定远、许骧云协同该会常务委员刘定五氏,前往调查救济,并向南京市政府交涉救济河南灾民之办法,约分为四项: “第一,谋居,使灾民不受露宿之苦,妥觅庙宇或空房安插;第二,谋食,与灾民以相当之充饥食料,卫生方面亦应注意;第三,谋衣,现着单衣者,设法补充棉衣;第四,谋教,灾民中青年居多,可使受相当教育。”[18]对此,南京市政当局相关负责人允诺积极设法安置灾民。

1934年,为筹措滑县移民就食经费,河南赈务会主席杜扶东赴上海请来梅兰芳来豫义演11天。虽然由于此次义演开支过大,最后所筹救灾款项不足万元,梅兰芳亦将3000元酬金悉数捐出。[19]167

2.2 就食地区的赈济活动

城市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且多有慈善机构所设之粥厂,较其它地方更易活命。因此,每遇灾荒或匪患战乱,民众遂相率逃奔城镇。省内的开封、洛阳、信阳,省外的南京、上海、天津等都是豫省受灾民众流入较为集中的城市。

1928年11月,计有十余批河南难民逃至南京,除数批难民被“分往镇江等县逃难外,尚有难民数千余人”[20]。 至1929年1月中旬,“对于豫省来京灾民已陆续收至一千四五百名,先后在南关外、雨花台及城内城隍庙设立收容所三处”[21]。 部分难民代表与市政府社会处接洽,使难民能够尽可能被收容,并送往工务局作工,实行以工代赈,各灾民均甚满意。

河南北部诸县,遇有灾荒则多逃往京津地区。1929年,北平大雨成灾之后,有“河南流落灾民四千余人雨后露宿,饥寒交迫,嗷嗷待毙”[22]。中国济生会不得不设法赈济,以重民命,当即散放急赈,全活甚众。 1934年,河南西华县水灾奇重,居民无法谋生。 10月22日,“该县难民五百余人,乘平汉路加车抵石,由难民代表姜明海、胡华国率领多人到商会请求发给食物充饥。该会即协同公安局派员到站照料,并发给饼子千余。闻于日内将乘车赴平,转赴门头沟做挖煤小工,以谋生活云”[23]。

2.3 灾荒之后的有组织迁移

有组织迁移以1929年~ 1930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最为典型。

20世纪20年代后期,河南遭逢严重的水、旱、蝗灾,旅居北平的河南同乡睹此惨状,遂于1928年底倡议成立了旅平河南赈灾会,并公推曾一度受过张学良拜谒的汲县晚清进士李敏修为会长。“因念古人救荒政策,或是移民,或是移粟,均系要图。”[24]时值张学良有移内地之民充实边防之意,加之东北较内地谋生为易,“关东各省土壤肥美,所差者就是人工”[24],故赈灾会的主要任务便是移民到东北了。旅平河南赈灾会一度称为河南赈灾移民委员会,盖源于此。 赈灾会的主要任务是将河南的灾民移往东北三省垦荒和安置就业,或自行出卖劳动力为生。然而到1930年夏,蒋、冯、阎南北战争爆发,赈灾会便停止了活动。[25]

旅平河南赈灾会首先对东北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经与东三省司令长官张学良、辽宁及黑龙江省主席、屯垦署督办等商准,争取东三省尽量收容河南灾民。后又呈准国民政府,“令行平汉、陇海、道清、北宁(即京奉铁路)各铁路局,灾民到站,即予挂车免费起运,自河南一直到达黑龙江,数千里通行无阻”[24]。1929年,河南省赈务会为使灾民移垦东北顺利进行,还专门拟订了《河南省赈务会筹拟移民赴东三省垦荒办法》。 该办法规定:“凡系被灾良民,确有耕作能力,自愿前往就食者,须有该管区长或村长之保证,本会负移送安置之责,携眷同往者一律办理。”[26]此外,因中原地区民众安土重迁之观念一向根深蒂固,为动员更多灾民迁移东北,当局借助报纸之力,刊登《劝告各县灾民赴东三省就食文》[27],大力宣传移民东北之益处。

为使河南灾民能够得到便利的接洽,旅平河南赈灾会又在河南境内设立招待处,其中郑州为河南难民的总招待处,各地难民多集中在这里乘车出发。此外,在豫东设开封、商邱、周家口、郑州、许昌、郾城6处,豫北则有彰德、卫辉、新乡、沁阳 4处,豫西有洛阳、陕州、临汝 3 处,豫南有信阳、西平、南阳、潢川 4 处,其他如石家庄、丰台、打虎山、黑龙江均驻专员招待。灾民随到随走,并无太多耽搁。但灾民动身之前,需要先得到区长或村长的保证,然后到县政府将名姓及男女老幼几口写到册子上,再要一张护照,由各县政府召集就近送往各车站移民招待处,验照以后,就可发给口食,坐着火车远赴东三省去了。[27]

1929年,河南灾民移送从5月1日正式开始,第一批估计运送一千人,以后陆续运送,至9月17日,前后共计运送灾民43批,人数共计35 004人。灾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属县。[26]1930年5月中旬,豫民又出关10万,黑龙江省容纳6万人,吉林、辽宁两省各容纳2万人。吉林省政府决定派其中6千往沿边各县,并令吉海铁路局备车开赴沈阳接运到吉,再分赴指定地点。[28]

至于此次移民之安置情形,据20世纪30年代初何廉先生之研究,内地移民新到东三省者,欲取得土地所有权并不容易,故多沦为佃农及农工二者;间亦有从事小贩、伐林业或磨手者,但为数甚少。 移民在东三省得为佃农或农工之法有三:

1) 新到之移民,在东三省有身为佃农或农工之亲友同乡为之介绍,故能获得同样之工作。

2) 东三省各处之地主或垦业公司,于中东路东线各中心地点如哈尔滨、长春及一面坡等处,均设有经纪人,专司选择移民中之壮丁,以为佃农或农工。此项经纪人,大率亦原系山东之移民。

3) 各慈善机关运送移民时,先与地主作雇佣之约定。[29]354

3 结 论

通过以上对1920年~ 1937年河南灾荒性移民与社会救助情况的阐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1920年~ 1937年河南灾荒性移民的主导性动因是水旱灾害、兵燹匪患等灾荒现象。移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强调灾荒因素在河南人口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否认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如将所有因素不加区别地泛泛而论,实无益于我们认识民国年间河南移民问题的特殊性。

2) 较大规模的、较为成功的灾荒性人口迁移以有组织的灾民移送为主。 河南人移居东北的一向很少,所以河南难民要到东北去则非依靠有组织的移送不可。其中,旅平河南赈灾会等救助团体在移民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纵观1920年~1937年间河南的灾荒性人口迁移与社会救助状况,可以说,无论在力度、涉及面与成功率上,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3)铁路等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移民的运送工作,铁路沿线县份移民明显增加,如郑州、洛阳等地。 虽然现代化的铁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渐次投入运营,但至20世纪20, 30年代始得较为完善。1928年以后河南人大批地流向东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铁路线的开通使得跨省际的远距离迁移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不但如此,铁路的兴筑和延伸加强了各区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口迁移可以进入到更为深远的地区。

[1]安介生.灾荒与移民:明代北方灾荒性移民运动的特征解析[G]∥安介生.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四十年来未有之奇灾[N].大公报, 1920-09-13.

[3]山西灾区之报告[N].大公报, 1920-09-20.

[4]豫境灾荒惨状之半豹[N].大公报, 1920-09-28.

[5]直鲁豫晋灾详报(续) [N].大公报, 1920-10-06.

[6]豫省各县灾民确数占人口总额十分之八九[N].大公报, 1929-07-30.

[7]豫西流民图[N].大公报, 1929-08-01.

[8]陈晖.一九三三年的中国农业灾荒[G]∥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 1935.

[9]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10]濮阳灾民过邯[N].大公报, 1934-11-22.

[11]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 1937)[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

[12]豫皖难民数千人赴陕西[N].大公报, 1934-11-22.

[13]豫难民麇集察绥[N].大公报, 1934-11-20.

[14]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 1919- 1949[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15]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M].徐有威,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1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

[17]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及其社会应对[G]∥曹树基.田祖有神.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18]救济到京豫灾民办法[N].申报, 1928-11-26.

[19]孙继善.河南赈务会简述[J].河南文史资料, 1987(19): 167.

[20]河南难民之惨状[N].申报, 1928-11-23.

[21]收容灾民近讯[N].申报, 1929-01-14.

[22]济生会赈济平豫灾民[N].申报, 1929-08-03.

[23]豫难民五百名抵石[N].大公报, 1934-10-22.

[24]旅平河南赈灾会移送灾民事实报告(一) [N].大公报,1929-08-20.

[25]王仲成.我所知道的旅平河南赈灾会[J].河南文史资料, 1986(19): 170.

[26]苏新留.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史学月刊, 2004(9): 110-111.

[27]豫赈会积极办理移民,劝告灾民赴东三省就食[N].大公报,1929-08-03.

[28]十万豫难民辽吉黑分别安插[N].大公报, 1930-05-13.

[29]李文海.民国社会调查丛编· 人口卷[M].厦门: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灾荒东三省大公报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国民党血腥统治下的灾荒
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
东三省原煤产量持续下降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