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玲
摘 要: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班主任的喜爱,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的广泛性,有助于班集体发展的话题都可作为主题班会的核心内容。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用教师为主的论理式、交流式等主题班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现教师的个性和魅力。
关键词:主题;班会;针对性;系统性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非常喜欢就某一问题,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教育学生,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要使一堂主题班会课不流于形式,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班会要有准备性
虽然我喜欢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来教育学生,但笔者还是认为主题班会不宜搞得太频繁,每学期以组织两到三次为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又可让班主任有足够的精力来准备。每次召开主题班会之前,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知学生之所想,懂学生之所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班会的主题,明确班会的目的,确立班会的形式。其次做好思想发动工作,明确分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学期,我组织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主题确定后,我对任务来了个明确的分工,多媒体课件的准备,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学生的发展动态,学校情况的介绍等大的框架由我来做,至于主题班会上小的组件,像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四大模块中小品的表演,诗歌的朗诵,主持人的串词及每位同学对父母的感恩的话语,则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二、主题班会要有针对性
主题班会本身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专项教育活动,因此,班会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达到切实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目的,否則就会流于形式。首先,主题班会的主题确立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一定要与班级的近期发展状况有关,最好能把班级近期出现的良好现象和不良现象融入其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主题班会的主题确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主题班会要达到深入人心,让人反省的效果,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是做不到的,否则,即使学生对主题有兴趣,也难以展开思维,起不到教育效果。
三、主题班会要有系统性
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只用零散的主题班会,远达不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班主任应当根据不同的学期,学生不同的阶段特点,有目的地开设一系列的主题班会,使教育在系统的班会中有序展开。
譬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初到学校,首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环境,要让学生尽快团结起来,真正融入新的班集体中,因此,这一学期,可以“惜缘·团结”作为一学期的主题,通过一学期的教育,达到团结学生,凝聚集体的目标;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摩擦会变得多起来,这时,应当以“宽容·理解”作为学期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学会最基本的处事方式;二年级两个学期的教育主题可定位为“感恩·回报”“法纪·规则”;三年级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又正值青春期最美的一段时光,可就“青春·责任”“高考·职业”展开主题教育。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班主任能把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做一个总体规划,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性的主题教育班会的开设,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完成学生在校三年的教育教学根本目标。
总之,主题班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值得各位班主任老师重视,当然,主题班会的召开还有很多形式,内容也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但只要每一位班主任能够积极探索,认真准备,就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其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教育和熏陶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烟台莱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