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导致国内翻译类职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趋势。英语作为我国首选外语仍处于较强就业趋势,小语种职业发展也呈现较好的就业势头,我国翻译类专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市场需求不平衡,外语人才有冷有热,翻译类人才市场将出现就业面宽、人才需求量极不稳定、薪酬待遇也差别很大的状态。
关键词:翻译;外语;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129-03
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从而使翻译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现有一些外语人才无法满足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外语热浪潮在整体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庞大且“热销”的外语市场为外语从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然而,翻译类职业如同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挤进去,城内的人却感觉不尽如人意。对于某一些外语专业应当区别对待,更应当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预测,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一、翻译职业需求增长
翻译服务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首先,国内专业外语人员少,又集中在少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政府部门中;其次,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现在,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急速膨胀,特别在政府翻译、企业翻译、石油石化、建筑工程、水利电力、法律财经、会务会展、医疗化工等领域。其主要语言除汉语外,还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阿拉伯语、波兰语、意大利语等,导致翻译专业需求增长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会务需求量增多。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及开放程度与日加深,中国已晋身为世界盛会集中地。北京奥运会期间,给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提供了56种语言服务,每天笔译量50万字,专业口译300场,场馆口译服务5000场。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246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上海世博会,共召开3万多场国际会议,参观者达7000多万人次。主办方曾组织了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19个语种的志愿者全数参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提供了世博期间271位特殊岗位语言类志愿者。在语言服务方面,广州亚运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成立多语言服务中心,设立20条口译热线,提供英、俄、阿、日、泰等九个语种、24小时语言翻译服务。自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盛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翻译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今后,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这样的国际性的会议将越来越多。
2.单位需求增长。近些年,中国政府与在世界各国在房屋建筑、铁路公路、石油、电力、航空等基础建设层面展开的合作很多,很多中国公司向这些国家派遣驻外工作人员。一些语言功底扎实、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求职者往往会有更多的选择方向。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曾一度出现了学生挑选用人单位的现象,其中,阿拉伯语专业已率先实现了100%就业,大连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创办五年来仍旧看好。由于其课程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的语言训练,使得毕业生以过硬的专业基础和过人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有,政府国家机关部门在工作中也急需要小语种人才。2012年9月20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湄公河“10·5”惨案主犯糯康等人进行公开审理,对糯康的审讯中,语言问题成了首当其冲的困难。糯康是缅甸人,傣族,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傣语接受审讯。语言无法沟通,审讯就无法进行,但是翻译并不好找。
3.专业翻译机构需求量加大。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出版社、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的翻译注册公司有100多家。武汉市翻译实力居全国第三,真正具实力的专业翻译公司不到10家。面对巨大机遇,中国翻译行业开始步入规范。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迄今考试已经举办8次,参考人数约44600人,平均通过率为30%。其中小语种就业率高,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合作紧密,在哪些领域合作都会对外语人才的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翻译人才需求不均衡,英语就业前景较宽,小语种人才薪酬较高,但职业风险大
与翻译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中国目前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主管翻译事业,更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在西方国家,翻译行业普遍有政府主管单位某种程度的政策指导。当前,翻译服务队伍不足仍然是困扰翻译产业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分别为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正在急速膨胀,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目前,翻译市场中英语翻译仍然占据着绝对主体的地位,小语种翻译的需求很没规律,业务分配也不均衡,经常有人总是业务能“忙”死,而没有业务的人没事能“闲”死。但是,小语种薪酬比英语专业相对较高。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为例,它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窗口。激烈竞争源于十分可观的翻译薪酬。目前从事小语种翻译的人才不仅是以兼职为主,而且是以大学的教师和老资格的翻译工作者为主体。另外,我国为促进中外交流,培养了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其中翻译硕士(MTI),自从2007年招生以来,逐渐地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翻译硕士就业面比较广,个人能力和素质高的毕业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且薪金待遇好。
英语在我国属于首选外语之一,由于前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的就业形势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其中,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相对较大,师范院校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较为容易,甚至不少非师范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也愿去从教。这是因为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现在英语教育的年龄不断往前移,从以前的中学移到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所以对于师范类英语人才的需求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
在非师范类外语专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在翻译市场中,小语种翻译的价格可以达到英语翻译的1-2倍以上,但是翻译自身的收入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水平。而一些类似匈牙利语、波兰语等更小的语种,在需求量上则要小很多,且多为一些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等单位,并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
当许多人都在选择外贸翻译行业时,文学翻译类人才却最为冷淡,其专业翻译人才更是短缺,成为我国翻译类最严重的就业盲区,是近年来文学翻译工作中最大困境。《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翻译力量不足,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瓶颈之一。翻译,我们要求很严,必须是懂汉语、母语是英语的翻译家。而不是懂英语的中国人。在国外,中文翻译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多,相反是小语种。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曾表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尹承东对现在翻译界情况很不乐观,有量无质。老翻译专家年事已高,但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口译人才还可以,但笔译人才很少。总之,出版过度商业化,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出版速度,导致译文水平不佳,出版集团片面追求做大、做强、做壮,很少就一本书的翻译细节去雕琢。此外,过去我国很多老编辑既可以做译者又可以做编辑,现在出版社缺少对应语种的编辑,编辑往往根本不懂著作者国家的语言,所以错误、漏译都不能发现。
三、翻译教育机构增多,报考人数也逐年增长
当前,国外语言培训机构也在我国重要城市开展语言培训市场,比如,在北京城开设语言培训班的有西班牙的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法国的法语联盟学校等。北京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语培训于2006年开设以来,招生人数处于良好状态。而法国法语培训中心学校近年来的报名情况也呈现了稳步上升现象,除了在北京开设分校,该校还在大连、西安开设分校后,又在济南和青岛开设了分校。2012年4月,韩国培材大学韩国语教育院在武汉揭牌,这是湖北省首家由韩国高校设立的学习机构。
另外,英语作为我国主导的第一外语,在教育培训上始终处于强势地位。迄今为止,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992所,这些院校每年都为社会输出大量毕业生。此外,各种民营外语学校、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海归人员陆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分摊大语种就业市场。小语种在我国开设院校和招生人数都相对较少。比如,北京高校每年仅有5所院校招收阿拉伯语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200人左右,在就业时自然是物以稀为贵。很多英语以外的外语专业也是就业较好的专业,如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因为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招生院校也增多。
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云南省鼓励高校面向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双专业双学位,并允许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小语种课程替代大学英语课程,学时和学分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同。在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支持小语种软件研发。并计划在云南省建成1个国家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创新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鼓励面向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双专业双学位;设有外语专业的高校,鼓励率先开设双专业/复语专业;有条件的高校,鼓励采取“2+2”或“3+1”等多种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小语种人才;允许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小语种课程替代大学英语课程,学时和学分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同;加强小语种旅游人才、小语种专业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除云南省外,江苏省颁布《江苏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指出,外语选考非英语语种(俗称小语种)的考生,其本科平行院校志愿中的A院校的第一专业报考非英语语种的外语专业,录取时可加10分投档,但从2015年起,取消该项照顾政策。
四、我国应建立翻译行业良好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翻译市场
中译外工作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同中国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距离。一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译外人才的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翻译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语种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还很严重。二是对中译外工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的重视和关注不够,没有认识到翻译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劳动。三是社会上缺乏对翻译质量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使目前的翻译质量还不能尽如人意。
1.我国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规范制定翻译标准。现在某些翻译作品歪曲原著意思的有很多,怎么算译得好,怎么算不好,应该有科学体系评价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应该大幅提高稿费,并建立评奖机制;另外,对于译名诸类问题应建立统一译名的资料库。由于译名的不统一,同一个作品、作者,往往有两种、几种甚至十几种译法,造成读者误解。
2.高层次翻译人才需要统一指导策略。翻译硕士在未来几年的考试压力也会比较大:报考该专业的人数也在逐年上涨,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招收翻译硕士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考核也比较严格;翻译硕士不考二外,跨专业考翻译硕士的人群也在增多。导致翻译硕士考试和其他专业考试有比较大的不同,作为学生必须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做到有的放矢。文学翻译不仅无法维持生计,而且不算科研成果。笔者认为,翻译不算成果的评定机制应该改革。学校评职称,首先得看参评者的教学,而不能只看论文。外语院系的教师,能拿出翻译的好作品,也应该算作评定职称的成果。
3.对国内外的培训机构纳入就业机制,统一收集相应数据库,进行市场职业考评。由于各国培训机构入驻国内将会越来越多,各自为政地进行招生,但需要与人才需求相统一起来。目前,国外官方机构教育更注重文化传播和人文熏陶。而国内语言培训机构则偏重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国内小语种教育机构多是聘请海外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或在中国来教学,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两国文化以及实际生活的问题。
4.对小语种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定额限量开设专业,防止各个高校跟风热捧。因为小语种不是就业的保证,由于小语种使用人少,学了小语种者多数会把英语荒废。其实,英语和其他母语都有冲突。小语种学习相对英语很难。英语没有复杂的动词变化、没有阴阳性的变化和配合,时态总共就8个。小语种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的,即使英语很好。另外,随着外国语市场的扩大,法语和日语从小语种演变为大语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法语,法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四成多学生想掌握日语。与其他语种相比,英语专业的学生要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比如,在109届广交会中,英语专业学生较难找到翻译工作,并且薪酬偏低。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我国将大量需求善用外语沟通的高端技术人才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职的中年技术人员缺乏语言优势,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会话能力,这也是高端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
综观国外,美国的挑战者公司预测美国将来就业状况也提到了外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美国国际型大公司今后都需要会外国语言的人才,这样才能派往世界各国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运作。其首席行政官预计只会说英语的人将无法申请更不可能得到类似工作机会。因此,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取得书面高分上。特别是研究型高校要加强外语教学,把培养目标放在让学生能流利说好一门外语上,外语语种并不限定为英语,但要达到流利对话程度。
[李丽:济宁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英语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文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