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有根
[摘 要]教师可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充分运用有关知识,通过设疑问,调动求知欲;找重点,促进平衡发展;重细节,创新练习方式等方法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变得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求知欲
一、设疑问,调动求知欲
教学单靠教师强制学生去学,学生不但记不牢,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教学中吊起学生“胃口”,让学生产生“食欲”呢?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节时,在上课之前,笔者和学生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上了这套西装,你们感觉怎么样?请你们也上来穿上试一试。”学生上来一穿,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同时老师也试穿学生的校服,老师穿上后,学生更是笑得前俯后仰。这时候提问:“西装老师穿在身上合身,学生穿上就太长,校服学生穿上合适,老师穿上就太小了,原因为何?”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中引入比例的教学,使抽象的比例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知道有些事情不按比例做就会出笑话,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等量代换”这节课时,先提问:有谁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聪明的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是用什么代替了大象的重量(用等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曹冲只是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称出更多的东西,比曹冲更聪明。于是就开始了等量代换的第一步教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这样的开场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找重点,促进平衡发展
课本上有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知识系统而全面,学生在学习时会受到被自己所掌握的原有的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同所影响,从而会产生“偏食”现象。
例如,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堂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乘法运算的多种分析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这课时,以我们家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清山风景区为切入口。课堂上问学生:“三清山大家去过吗?请游览过的学生介绍三清山美景。”教师随即出示三清山美景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顺势又问:“三清山美吗?学校要组织我们集体去旅游的话,如果你是校长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并板书人数问题、购物问题、租车问题。在解决人数问题时,教师出示每张上画有每列8人,有6列队伍的三张卡片,并排贴成一排,学生很自然很直观地想出三种方法来:第一种算法是先算出每个班多少人,再算出三个班一共多少人,列式为8×6×3=144人;第二种算法是先算出一共有多少行,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8×3×6=144人;第三种算法是先算出一长行一有多少人,再算出一共多少人,列式为6×3×8=144人。
三、重细节,创新练习方式
有些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会非常重视,注重每个环节精心设计,但新授的内容上完后,常常会布置一些常规性的复习题,一些与例题相仿的题目,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
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后布置作业时,笔者出示了一篇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4厘米长的裤子,扣上1米厚的扣子,拿起15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用3分米长20毫米宽的脸巾洗好脸,吃完早餐,迈着60分米的大步向学校赶去。到了教室,我连忙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厘米厚的作业本,认真听讲。学生读着都觉得有趣,原来是粗心的小马虎把有些长度单位用错了,教师则可请学生当起小老师,帮小马虎把用错的单位改正过来。
在学了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后,可做一个小游戏:将剪好的一些三角形分别用纸板盖住其中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对了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猜对了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大部分会随口猜是锐角三角形,一打开发现猜错了;第四次露出了两个锐角,学生这时候就会有经验,各抒己见争论起来。如此,学生就会加深“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锐角三角形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时才是锐角三角形”的认识。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