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
[摘 要] 本文从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数学思维习惯、数学反思习惯、数学解题习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 培养;数学习惯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做好对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成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者. 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他们就能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创造,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 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有很多方面,比如:预习的习惯;听课的习惯;复习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等等. 本文从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从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数学思维习惯、数学反思习惯、数学解题习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与同行、专家交流.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阅读无处不在.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过程差不多,都是一种完整的心理活动. 但是,数学阅读的内容有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包含: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等. 而且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假设和证明,想象和推理,发现和探究,精确地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内涵,把握每个计算步骤的严密性.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或数学课外书的良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重要途径.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呢?笔者认为大致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类比阅读. 利用学过的知识,联系相关、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可以用学过的等式的性质来进行比较. 如解不等式2x-1>5,先可以把这个不等式看成2x-1=5,这样的思路就清晰了.
(2)操作性阅读. 边阅读,边动手操作,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如学习轴对称的性质时,指导学生动手先剪一剪,再画一画,做一做,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的性质. 教师可以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取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折,判断是否轴对称.
(3)阅读分析. 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题目时,要强调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仔细推敲文字或图形中的意义. 因为往往由于疏忽,就会造成解题错误. 比如:这样的图形(图1),它可以表达哪些几何图形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达:①从点与点的位置关系看: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看:A,B两点在直线a上,C点在直线a外;B,C两点在直线c上,A点在直线c外;A,C两点在直线b上,B点在直线b外.或这样说:直线a和b都经过A点,直线a和c都经过B点,直线b和c都经过C点;③从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看:直线a和b相交于A点,直线b和c相交于C点,直线a和c相交于B点.
(4)先读后讲. 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是喜欢边读边讲,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了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生為本的课堂,切忌教师的代替与包办,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好阅读的要求,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对于疑难问题尽量自己去猜想,实在不懂的问题再在教师讲解的阶段来解决.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有重点、有选择性地讲解. 另外,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指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在他们平常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它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驱动人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体现在数学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时期,主要是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猜想、分析、归纳等方式来使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注重基础知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坚持去思考问题,缺少持久的毅力,这主要是他们对基础知识没掌握好. 比如: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如果连公式如何代入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求区间函数的极值. 因此,基础知识很重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前提.
(2)学会准确审题. 审题不认真,或者漏题等都会直接造成计算过程和结果的错误. 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或是在考试中,都要养成良好的审题的思维习惯,做到逐字逐句精确到位,而且努力寻找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
(3)培养提问和质疑的思维习惯. 在提问问题上,教师不能光自己去提问,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来提问,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深入,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思维就能发展. 即使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新的视角去提,让旧的问题富有创造性. 质疑要讲究深度和广度,深度是指对质疑的问题答案要寻找最优的结果;广度是指质疑的内容要包含课本、教师的看法和学生的看法.
培养学生数学反思习惯
学生反思习惯是建立在教师反思教学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结果和评价进行再次的认识和验证,进行反复的思考,得到新的反馈,让学习中的怀疑和困惑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反思学习是多方面的,反思学习态度,反思学习过程,反思学习作业,反思评价,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1)疑难处反思. 新课程要求数学学科教学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比如: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且a≠0). 对于这个题目,教师先要让学生思考用哪个公式,其次让学生了解式子中的a,b,c分别代表哪些量,通过学生的反复探究、思考,学生明白了其实也可以通过配方法把公式重新找出来.
(2)差异处反思. 教学中,有些学生受思维模式不同的影响,会经常出现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观点,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不受固有思维的束缚. 比如:已知线段AB=12,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使BC=8,则AC的长度为多少?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结果,原来至少有三种可能性,其中一种可能性可以排除,结果是有两种可能性. 让学生知道“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性.
(3)错误处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即使是相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依然有做错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来让他们进行反思学习. 比如:有些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他们去分母往往漏乘没有分母的项. 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错了?无分母的项不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行吗?引导学生反思.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的学习,自然是离不开适度、适量的解题练习. 然而,当前初中学生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解题习惯,归类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題的特殊技巧,不讲究一般的方法. 不少学生解题时,喜欢用特殊的方法解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容易僵化.
(2)解题前分析的多,解题后漠不关心. 许多学生解题之前,可能考虑得很多,用什么定理或什么公式或怎么代替等思路都能考虑到,但是,解题之后,他们往往不再考虑解题的思路是否合理、简便.
(3)忙碌地做题目. 有相当多的学生,为了提高分数,搞题海战术,只求解题的结果,不考虑过程,也不考虑题目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考虑.
(1)认真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审题时首先要细心,搞清楚各种条件和关系,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楚. 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类题目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已知条件,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再设置未知数,列出关系式.
(2)细心验算. 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告诫他们注意符号、顺序和错别字. 对于计算繁杂的题目,验算时要有耐心.
(3)解题后要反思. 解题后反思,可以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好坏有个比较,也能在反思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反思中进行类比,达到做一题而会一类题的水平. 比如:学习a(b+c)=ab+ac时,可以把公式拓展成为a(b+c+d)=ab+ac+ad.
(4)教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初中生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时的良好习惯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比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自己也要经常画图、列示来建立数学模型. 另外,教师的作业批改也要规范.
数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下工夫,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这是对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不过,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他们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而且好的数学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信心、勇气和决心,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