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3-04-29 11:53周春生
教学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培养途径阅读教学

周春生

[摘 要]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主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的途径有“指导阅读方法,提升理解能力”、“品味精妙词句,训练良好语感”、“领悟表达形式,促进读写转化”等。此外,应立足生活,拓展培养语用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117-03

语用能力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因为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运用”才能服务学习与生活,体现实践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运用语文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聚焦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

由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占据课时的绝大部分,下面就着重讨论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1.1 指导阅读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建立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而提升理解能力又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首先是初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出困惑或所得;其次是精读,揣摩文章的重点词句、段落,体会思想感情;再次是回读,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最后是诵读,积累好词佳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特别指出的是,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读思批注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包括“符号勾画法”,即针对文中重要的或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勾画出来,如给生字注音、关键词加点、重点句画线等,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默读静思法”,即带着问题默读静思,在文与思的交融中理解文本内容,探寻疑惑之解;“点评批注法”,即对理解的内容进行批注,可抒感想、提疑问、谈见解,教师在起始阶段应手把手指导,借助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批注,并举一反三,逐步深入。

1.2 品味精妙词句,训练良好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1]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训练语感的主要途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从中训练良好的语感。

如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文中,“我”开始练琴时是不自信的,家人听了几次就妄下定论,“我”非常自卑。而到小树林练琴时,那位老人两次说的话却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因此,课堂中要抓住这两句话进行品读:(1)全班朗读老人说的话:“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2)出示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3)读后交流:“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或末尾哪一种表达好?为什么?

通过逐层深入比较,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倒装句式,原文把“每天早晨”单独放在后面,强调了老人甘愿把自己当作听众,愿意每一天都来听“我”拉琴;也暗示了老人对“我”的提醒,要每天练琴。这使学生感受到正是老人那小心翼翼的、征询的语气才让“我”放下了心理包袱,能够放心大胆地在她面前拉琴;感受到了老人那诗意般的、美丽的谎言保护了“我”即将丢失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肯定,给“我”莫大的鼓舞和支持。老人美好善良的品质和关爱年轻人、真诚帮助年轻人的美好形象跃然于学生心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使学生披文得意,由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品出语言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训练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1.3 领悟表达形式,促进读写转化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2]阅读教学要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从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而得言。总之,既要关注文章内容、词句含义,又要关注表达形式、文章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从而吸纳语言并能运用。

如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第4自然段,是以第二人称语言写“我”跟山中的“朋友”亲切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从中表达“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文字富有诗的韵律,语言中飞扬着“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像这样言意紧密融合的表达形式,正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资源,为此,笔者进行如下指导:(1)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并动笔划下来;(2)指导朗读:“我”和这些山里的“朋友”打招呼的语句应该如何读出情感呢?指导学生读出打招呼的语气;(3) 探究:老师把这一段的句子改变一下,发现了什么?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

学生交流发现:这看起来像一首诗。每个分句都是先问好,再说你能怎么样,你愿意怎么样,好像和这些景物对话。(4)讨论:这几个分句的顺序能调整改变一下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小溪、泉水、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从低到高的观察顺序来写作的,不能改变。)(5)思考:每个分句中“你能——”“你愿意——”内容能相互调换吗?(也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写出了每一个景物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文章写法以《 ??访友》为题写一篇文章,实现由语言感悟到语言运用。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观察、联想,写下了一篇篇美文,《江滨访友》、《海岸访友》、《西湖访友》、《校园访友》……学生充分运用文章中学到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4 加强随文练笔,实现学以致用

随文练笔及时、短小、有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练写时机可以是边学习课文边练写,也可以是学完整篇课文后依据主旨练写;从练写的角度看,写景散文要练习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人文章重在练习描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写事的文章多学习如何把过程写具体;从练写的形式上看,有仿创片段、想象补白、续写、扩写、创编广告、名言等。如学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句保护环境的宣传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撰写“微电影”宣传片的脚本,要求是用文字描述几个画面,表达“保护环境”的主题。

2 立足生活,拓展培养语用能力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思现有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上、有限的课本内。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课本”,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要冲破课堂围城,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打开一条通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语言的能力与习惯。

2.1 创设平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基础课程,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极创设训练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此,笔者在课前三分钟开展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每日新闻播报”,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学生轮流向大家播报事先搜集到的新闻,做到脱稿播报并说出自己的感想体会。老师是“专家评委”,台下的同学都是“大众评委”。满分是10分,如有不足可扣分,但每扣一分要说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对不明白的地方还可提出质疑。此外,每天还轮流安排一个学生当小主持人,组织播报与评论,有时候还组织学生把当天播报的新闻作为随笔记录下来。全班同学轮过之后评选“新闻播报奖”、“给力主持人奖”,奖品是让家长满足一个小愿望。这项语文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每个学生都很重视这面对观众的“亮相”机会,充分准备,闪亮登场,有的是“一板一眼型”,有的是“激情洋溢型”,有的是“幽默风趣型”等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2 关注身边信息,积累鲜活事例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学完四年级下学期教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信息,挖掘生活的素材,先后安排了三次“写信”的习作。

第一封信:《给英国小朋友的一封信》。这是因为开学初英国的一所学校校长来访,带来了他们学校的简介图集,笔者就把这本图文并茂的文集拿到班上给学生介绍,然后说:“我们学校要和这所学校结成姐妹校了,请大家写一封信给卡斯卡特街小学的小朋友,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学校。写得好的信英国的校长要带回英国去。”学生兴致盎然,在信中向英国小朋友介绍学校的特色、福州的特色,字里行间表达出中国小学生的热情与欢迎。

第二封信:给《盗花者的一封信》。这是因为有一阵子,《海峡都市报》连续刊登“栽在主干道两旁的鲜花被盗”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义愤填膺。见此机会,笔者就提出倡议,给盗花者写一封信,然后投给报社。学生纷纷拿起笔,有的用对比手法写出鲜花被盗前后的情景;有的用拟人化手法写出鲜花的哭诉;有的还写小诗“轻轻地你来了,正如花轻轻地开了,你伸一伸手,带走了满园的春色”等,先后有两位学生的信被刊登在《福州晚报》上。

第三封信:《给汤老师的一封信》。时逢“三八妇女节”,笔者筹划着通过怎样的语文活动来庆祝节日。正好听说任教过这个班1~3年级的语文老师汤老师生病了,就借这个机会让学生们给在家休养的汤老师写一封信。笔者让学生自己写信、写信封、贴邮票、投递。学生们饱含深情,回忆起汤老师任教时的点点滴滴,诉说着对汤老师的想念、牵挂和问候。雪片般的信件在三月八日那天准时寄到了汤老师手中,读着那一封封信,汤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她提笔给全班同学回了一封信,班长在班上读了汤老师的回信,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了检验。

因为关注了日常生活信息,挖掘了生活的真实情境,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国际交往,写的是身边事、心里话,所以这三封信学生都写得内容真实、具体、真诚感人。在互动写信、寄信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了人间真情,扩大了世界眼光,享受到文字这一交际工具带给他们的成就和幸福。

2.3 鉴赏品评,提高互动评价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也可通过课外途径进行。这学期笔者在班上开办了“六(一)贴吧论坛”。利用墙上的学习园地作为习作展示与互动评价的专栏,内容包括习作点评和班级、校园事件点评。半学期后评选出“金牌评论员”。学生对这项语文评价活动兴趣很高,因为他们有机会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在生生互评中提高了欣赏能力、质疑能力、表达能力。

2.4 利用网络,形成阅读写作交流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这项活动。以学校网站为平台,教师定期选择经典文学作品的一个章节发布到“美文欣赏”栏目上,学生可以在家里阅读并在互动区内发表读后感想。学生、教师、家长都可相互浏览并参与,形成一个“网络互动交流场”,使读书习作成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总之,在2011版语文课标精神指导下,语文教学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深入探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写作漫谈[C]//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63.

[2]崔峦.在全国第八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EB/OL].(2012-10-22)[2013-08-24].http://www.vastman.com/Article/jiaoxue/zonghe/10691.html.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培养途径阅读教学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