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丽坤
从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与小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这门学科,也乐意把我的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回顾这十几年的时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但一直走不出一个误区——过于侧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另一方面——“人文性”,其结果我的教学是非常失败的。
我在迷茫之中摸索着……,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大语文教育》,顿时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走弯路,还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徘徊。
所谓“大语文”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不能单纯地偏重于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它的另一方面。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多数都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工具性)放在首位,而弃其人文性(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于不顾。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隐性的、抽象的,不像其“工具性”那么直观和具体,要想抓住它就必须要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地口头说教,浅尝辄止,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语文的“人文性”在小学阶段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这两方面的难点就在“渗透”与“养成”这两个关键词上。通过这两个词,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单纯的口头说教。
想到这里,我的心犹如漆黑夜空中突然亮起的星光,一颗一颗渐渐亮起,照亮了夜空下的条条道路,这也许是我的心路。我又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大语文教育的心得”,一篇篇看着,看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大语文”教育思想,第一,我要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点对“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施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方寸书本”和“问答式的教学”,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甚至还要走出教室,这样学生的视界和心境才能开阔,学到的知识才更深入、透彻(我又想起了古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过程,如果不是大自然的帮助,“高山流水”也不会名垂千古而不朽)。
学生广泛的阅读是理解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们很多教师都做得较为成功,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诵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很好,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花草之间、到绿荫之下,到田野上,手拿书本朗朗而读,开阔的视界使思绪也变得开阔,对理解课文,对阅读兴趣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与书本融为一体,就像许多演员一样在背景音乐的影响下,会潸然泪下,会开怀一笑,学生也会在音乐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不是一般的理解,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融合。
第二,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开发挖掘一些课外的语文素材,尤其是一些古典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诸如“千字文”和“三字经”等适合学生诵读的名作,这些作品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让学生在诵读之中,灵魂也不断地净化和升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现在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很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都有配乐诵读的有声教程,只要我们略微下点工夫,下载一下拿到教室播放即可,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吟唱,如天籁之音拂过学生的心灵,在身心愉悦之中学生也会受益很深。
第三,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的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他博学多识,思想上进,那么在无形中也会带给学生极大的影响。一个好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学习中完善自己。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爱读书,学生就爱读书,教师爱思考,学生也就爱思考,只有你这“长流水”长流常新,学生才会在你的身上汲取知识的营养。
总之一句话“大语文教育”是一个极富延展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致力钻研,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有大的辉煌成就。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