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2005-2012年期间以“孔子学院”为主题的学术文章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强化跨学科意识,拓宽研究视角;鼓励专家学者走出国门,走进课堂;借鉴国外语言传播的成功经验;深挖文化内涵,共享文化成果。
关键词: 孔子学院; 研究现状;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38-0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学习汉语的需求和热情越来越高,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成为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平台。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使命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以来,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经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1]。孔子学院正在各国落地生根,推广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时过8年,孔子学院从最初的不成熟慢慢走向完善,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早已超过语言培训本身,而国内学者对于孔子学院的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值得我们关注。
一、孔子学院研究现状(2005—2012年)
目前,学界关于孔关子学院研究综述类文章并不多。从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来看,可见的最早文章是聂映玉的《孔子学院概述》(2008),然而文章只是系统地介绍了孔子学院的设立背景、内涵及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的阐释。之后也有学者对国内孔子学院研究作了总结,如黄联英《国内学者孔子学院研究的文献综述》(2011)一文,从研究时间、研究主题内容、研究视角对国内研究者的7l篇与“孔子学院”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而提出了一些思考;刘程则在《孔子学院国内研究现状及走向》(2012)一文中,探讨了包括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问题。以上学者虽作出一定的探索,但不论从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笔者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孔子学院成立至今的研究作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为推动孔子学院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统计范围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源:知网以及万方学术期刊总库涉及期刊、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检索日期从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去除重复文献、单纯报道类以及相关度不高的文献,根据抽样结果,以期刊243篇,学位论文80篇,会议论文4篇等,共计327篇文章构成本文研究的样本总体。
(二)统计结果描述和说明
1.研究总体情况
(1)研究数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孔子学院研究论文数量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08年呈现第一次高峰。2009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的增长速度放慢,2011年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相吻合。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学位论文的年贡献率逐渐提高的情况说明对孔子学院的探究深度正逐渐加深。
(2)研究者背景
我们将同一性质但名称不同的专业归为一类,如汉语国际教育与对外汉语专业统称为汉语国际教育,据此我们得到研究者专业分布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孔子学院研究的关注不仅限于汉语国际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其跨学科特征日趋显著,每年都有新的专业方向的研究者加入,例如,医药学、文学与艺术、法学专业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孔子学院研究。
(3)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是旨在揭示某一概念、假设、理论的本质、结构及机制的理论探讨。其重心是概念、概念间关系的理论探讨, 不大重视获得支持这些理论探讨的事实证据。如果一个研究,全不使用科学事实或数据,这种研究属于思辨研究;如果一个研究中使用了科学证据,研究重心不是获得科学证据,我们仍将其看成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是同思辨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它以科学的方法获得客观事实或经验,以这些客观事实或经验为基础建立理论[2]。据此,笔者将327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方法分类,结果如下:
从上图来看,孔子学院研究主题十分广泛,从宏观上讲涉及到孔子学院的发展架构、推广战略、功能意义分析,从中观上讲涵盖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以及语言文化传播规律,从微观上讲包括教学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习者动机研究等,总体而言研究范围相对全面。除去相对分离的研究主题外,从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关于教学大纲、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习者研究分析,一类是与孔子学院发展、定位相关的宏观研究,其中后者占研究总数的64.8%,前者仅占35.2%。
二、孔子学院研究分析
(一)孔子学院研究成果
1.研究初具规模
从前文统计数据我们得知,孔子学院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从最初的几篇访谈式报道到现在的各领域参与,孔子学院已经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研究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关注热点的层面,而是将其作为特定研究问题进行深挖,力求阐释其内部发展规律,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研究内容日渐丰富
多学科专业背景研究群体的加入为孔子学院研究理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拓宽了研究视野。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横向研究的互相补充与纵向研究内容的日渐丰富,对于孔子学院的认识也日趋全面、立体。
(二)孔子学院研究不足
虽然前期孔子学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体现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议题分布失衡,关联学科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四方面。
1.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与思辨研究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究其原因,这与研究者专业背景具有极大关联,从研究者专业分布图得知,目前关于孔子学院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文学科领域,受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较少借鉴数理逻辑、统计的方法。因此,导致明显的实证研究不足。
2.研究议题分布失衡
功能价值分析、发展战略、研究总论等宏观描述性研究与教学等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失衡现象。关于宏观描述性文章,内容创新性不足,且大多是个人经验式的思考。另外,在与教学具体相关的研究方面,研究多是硕士论文,这可能与一手资料的获取有关,但从侧面也说明孔子学院实际教学开展情况并未受到学者的应有重视,值得我们反思。
3.关联学科关注度欠佳
孔子学院研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直接教学相关的研究,同时也涵盖了各种跨学科而形成的研究方向。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孔子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加入,但仍有很多学科并未给予孔子学院应有的关注。如孔子学院法律研究、相关文化产品的经济学分析等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待我们挖掘。
4.理论与实践脱节
孔子学院的任职人员大多来自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以及相关文科专业,虽然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局限于学术水平,很少有较高理论研究的出现。而大多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大多缺乏与海外一线教学的直接联系,很难拿到孔子学院的一手资料,这也是导致许多学者所提建议、策略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三、深化孔子学院研究的建议
(一)强化跨学科意识,拓宽研究视角
孔子学院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孔子学院给予了关注,但挖掘还不够充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都可应用到孔子学院的研究中,互通有无。通过增强学科的交叉性,通过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扩展研究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孔子学院研究的长远发展。
(二)鼓励专家学者走出国门,走进课堂
国内专家学者大多任职高校,很少能够走出国门赴任一线教学岗位,而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大多是汉语国际教师志愿者,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研究层次上都不够成熟,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也只是管中窥豹、冰山一角,如果国内专家学者能够走出国门,走进孔子学院课堂,获得一手的研究资料,及时发现孔子学院实际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必将大大提高孔子学院办学效率,节省成本,推进语言文化传播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借鉴国外语言传播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国外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研究大多是停留于组织机构架构、资金运作等表层的描述,很少深入地就其语言文化传播规律加以考察,因此,在比较中发现、总结语言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将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国际上看,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国际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师协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及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推广机构,在国际语言推广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孔子学院规避风险,解决难题无疑将具有重要作用。
(四)深挖文化内涵,共享文化成果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其优秀的民族精神。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肯定和赞扬,是与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分不开的。如何在做好汉语教学的同时做好文化传播工作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今,以孔子学院为依托的汉语教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现代精神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的现代阐释,让更多热爱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世界各地民众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读本”,共享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 关于孔子学院/课党[EB/OL].http://www.chinese.cn/hanba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10961.htm.
[2] 龙立荣,李晔. 论心理学中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5):129.
责任编辑:周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