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
摘要:邓小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呈现出轻与重、分与合、窄与宽、异与同、内与外等五大特点。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这五大特点,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统一战线理论,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将大有帮助。
关键词: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特点
中图分类号:A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05-03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及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邓小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统一战线问题都有过深刻的思考,在具体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又有大量的指示。
学术界对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认真研读邓小平统一战线相关文章的基础之上,试图对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作一个论述。本文认为,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呈现出轻与重、分与合、窄与宽、异与同、内与外五大特点。
一、轻与重: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绝对不可以轻视
轻与重,指的是统一战线工作绝不可以轻视,必须重视。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从1941年4月到1990年2月,邓小平涉及统一战线内容的文章、讲话、谈话共有48篇[1],其中,既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成员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论述,也有建设时期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更有改革开放新时期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要求。笔者以《邓小平文选》三卷本为基础,以“统一战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直接涉及“统一战线”这一概念的共有102处。可以想象,其他间接蕴含统一战线思想的地方就更多了。可以说,统一战线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邓小平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思考时间之长久、涉及内容之广泛是十分罕见的。
邓小平从实际工作出发,屡次告诫相关同志,一定要把统一战线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内始终有一部分同志没有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对一些同志轻视统一战线工作,认为统一战线工作可有可无的观点,邓小平进行了严厉批评,及时纠正党内存在的一切轻视统一战线的风气。邓小平在《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一文中指出:“掌握中日矛盾的实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人民对敌斗争”[2]。针对部分同志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邓小平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指出,要与各级文化工作者密切联系,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建国以后,在处理民族关系、政党关系和宗教关系时,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扩大统一战线。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时,他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十年文革”对统一战线事业的破坏性影响,指示相关同志要抓紧建设统一战线,把统一战线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二、分与合:分化敌人,团结力量,形成一股合力
分与合,是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斗争策略的重要思想。分,就是分化敌人、分化对手。合,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都有关于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注重分与合的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同志没有认识到团结朋友的重要性,片面认为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就是分化敌人。对此,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将分化敌人与团结朋友结合起来。建国以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次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提到:“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凡是可以团结、可以争取使其中立的,都要加以团结、加以争取,这也就是孤立了敌人。”[2]187在这里,邓小平是将分化敌人与团结朋友放在一起考虑的,片面地强调分或者合都是不对的。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关于爱国统一战线思想中,更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分与合的关系。针对“十年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划分,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有力地团结了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问题,邓小平更是将一切劳动者和爱国者广泛地团结起来,形成了最强有力的统一战线。
同时,针对有些同志认为统一战线与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没有关系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我们有的部队同志把胜利只看作是枪杆子打出来的,这是不全面的。从历史来看,党中央、毛主席对统战工作一直很重视,做得很精心。我们的胜利,一方面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和统战工作分不开”[3]185。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不仅多次提到要坚持壮大统一战线,而且多次提到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实现祖国统一中的积极作用,将统一战线看成改革开放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窄与宽:宜宽不宜窄
宽与窄,也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之一。宽,一方面指的是统一战线的范围应当尽可能的放宽,宜宽不宜窄;另一方面则指心宽,即在处理统一战线各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放宽心,要着眼大处、不计较小事。
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着急剧变化的国内国外形势,邓小平适时提出要建立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认为,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宽的统一战线。他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3]。他在《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4]。
邓小平在强调统一战线的范围宜宽不宜窄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处理统一战线工作时应当放宽心,要着眼大处、不要计较小事。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杨力宇谈及共产党与国民党、大陆与台湾的未来走向时指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5]。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邓小平从大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以此最终成功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可以说,这些成功的案例无一不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中“宜宽不宜窄”的特点。
四、异与同:在存异中求同
求同存异,指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寻求利益共同点,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点。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的工作艺术,但是,他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求同存异”思想。在处理统一战线的实际工作中,他始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在处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时,邓小平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同”,存下了彼此之间的不同政治主张这个“异”,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以后,邓小平多次提到,要尊重各民主党派的意见,重大的决策要与他们协商。在处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以及宗教关系时,邓小平指出:“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住喇嘛寺等,这样就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2]162。各民族应当认清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个“同”,尊重彼此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个“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以后,面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社会出现了很多争论。对此,邓小平始终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看待,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这个“同”,认为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这个“同”,任何“异”都可以利用。对于海内外同胞,邓小平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指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5]362。他认为,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只要他们坚持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这个“同”,任何“异”都可以坐下来谈。因此,求同存异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内与外:党内领导党外,党外监督党内
内与外,是贯穿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始终的一个特点。内与外,指的是党内与党外,即在具体的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坚持党内领导党外、党外监督党内的原则。不同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思考与处理统一战线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兼顾党内与党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邓小平就提到了“党的优势”问题。他认为,党的优势就在于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就在于对其他几个革命阶级的领导。同时,他还进一步论述了在抗日民主政权内部其他革命阶级的民主政治斗争问题,从反面批评了党内存在的狭隘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以及“以党治国”的思想倾向,认为这些错误的思想是会使党丧失领导作用的,党外的民主政治斗争对党的领导是有利无害的。建国以后,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邓小平更是直接提到了党内领导党外、党外监督党内的方法。他指出:“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2]270。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指出:“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5]256。在这里,邓小平再一次透露出了党内领导党外,党外监督、制约党内的思想。
总而言之,轻与重、分与合、窄与宽、异与同、内与外是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的五大特点。这五个方面的特点,有些是邓小平在某一历史时期所特别强调的,而有些是贯穿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始终的。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中的这五大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而且可以更加积极地指导我们现实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统战部《邓小平论统一战线》编辑组.《邓小平论统一战线》重点篇目介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1,(5):6-1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6-187.
[4]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158-159.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0.
责任编辑:罗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