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2013-04-29 17:35李志旭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

摘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需要。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利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纲要核心知识,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包括:借助数字化新技术手段进行建构;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再现,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创设情境,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关键词:情境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63-02

作者简介:李志旭,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从2007年春季开始新开设的一门高等院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它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它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加之高校大多采用传统的比较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因此,许多学生普遍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缺乏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学习负担。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有效的教学,更严重的是无法实现“纲要”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为了改变这种的教学状况,必须改变日常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情境教学、反思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纲要”课程的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自觉接受国史、国情和民族历史教育,激发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情境教育模式的基本界定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知识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引导、促进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1]该理论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以讲授为主向以引导为中心转变;以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转变。

建构知识意义的方式有多种,利用情境进行建构是其一。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如何利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纲要核心知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呢?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综合运用了以下几种路径,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建构纲要课程内容的几种路径

1.借助数字化新技术手段进行建构

随着教学科技的创新与发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具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的方式,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通过数字化新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过程成为趋势。

纲要课程一般设置为36学时,除去参观、调研、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一般理论教学时数不到30,为调适课堂学时的有限性与课程内容庞杂之间的矛盾,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传媒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除了任课教师自己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外,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可以救中国;什么样的政党可以代表和领导中国人民获得独立走向富强。[2]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将学生分组,安排学习任务,指导其通过网络搜索经典电影(如火烧圆明园、林则徐、甲午风云、大决战等)、历史纪录片(如百年中国、抗战、中共1921等)、经典歌曲、民谣,等等;亦可借助“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平台择其所需,自我学习;还可通过学校图书馆储存的文字资料及数据库平台查阅文献和视频资料。小组成员根据收集的信息开展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可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每个小组通过主动探索、相互协作,集个人智慧于小组群体所享,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进行意义的建构,最后通过PPT(文字、图像、视频插播等有机整合)展示,与全班学生共享。

2.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教学

仅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课堂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兴趣无法提起,教学目的就更难实现。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染,更需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由此迸发出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达到此效果,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教学,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3]参观访问之前,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熟悉基本历史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完革命历史古迹后,要求撰写参访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如武汉工程大学每年组织学生去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追溯辛亥革命历史,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充分认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大作用;去中共五大会址等地进行现场教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再现,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通过情景剧创设、角色扮演,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学习者身临其境、以穿越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历史现实,记忆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历史使命感和民族精神认同感更为强烈。

在学习者创设情景剧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要引导学习者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对人选、主题、表演地点,最好全程把关,以能展示出明显的主题意义,以教学效果为核心,注意避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现象产生。结束后的总结、反思、升华也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总结错误、提升内涵、推进改革,才能发挥情景剧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价值,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4]

4.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创设情境、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情境是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结点,也是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历史不可假设,但历史研究可以采用假设方式,通过假设式提问创造某种情境,让学习者做出某种推理或决定,以提升观察、思辨能力。如:假设清朝皇帝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及时了解世界大势,了解英国及其要求,清朝的命运将会如何?假设清廷注重武器更新,着力发展海军,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后的历史进程将会如何发展?有了假设式情境,课堂气氛围活跃、学生可以领会并灵活性地发现、整合新知识,通过思考提出见解,从多角度面对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施以正确引导,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形成了良性互动,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0).

[2]李国强,金源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负面情绪引导[J].世纪桥,2008,(1).

[3]袁飞,马彩霞.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2011,32(5).

[4]杨海.基于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