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生态教育的途径

2013-04-29 17:35邵新蓓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途径高职

邵新蓓

摘要: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生态教育,高校是实施人文生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尤其要在人文生态教育和校园文化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逐渐生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正确理解人文生态教育,探析高职院校人文生态教育的途径,可为建设人文生态高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人文生态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84-03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高校稳步开展,学界也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生态文明”概念体系的阐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与途径的探讨、生态哲学观探讨,等等,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深入探究高校人文生态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仍然阙如,如何理解“人文生态教育”?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人文生态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既是本文之立意,也是笔者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生态教育”的概念

“人文生态教育”是以文化生态学来审视学校文化和人才培养,从信仰、道德、制度和环境所构筑的学校精神气质角度出发,对师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现人、自然、校园、社会的生态发展模式,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在需求。广义上看,它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推动园文化生态建设,构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生态因子良性互动、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交融的校园文化,促进文化生态协调平衡;狭义上看,人文生态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主要目的,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和生态运行规律认知为主要途径,以在生态环境中的情感体验为补充,最终培育大学生的生态行为、生态文明素养。

二、高职人文生态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特色,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自然与景观文化为基础,将信仰、道德、制度、文化(包括学术文化、社团文化等)有机地融合到人文生态教育中,构筑人文生态精神,营造人文生态氛围,践行生态文明行为,建立人文生态机制,保障人文生态教育得以畅通、有效地实施。具体实施途径有:

1.营造人文环境,发挥校园物质生态的育人功能

环境塑造人,生态校园善假借于“物”来创设育人环境,达到自然生态优美、人文生态和谐的协调统一,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教化。这个“物”,就是指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园布局与建筑风格、环境美化绿化、公用设施配套、教学科研设施和手段、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物质条件,等等。校园是塑造学生人文生态素养的天然场所,尤其当物质环境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时,身处其中的校园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进行认知、对比、调整,进而优化个人行为习惯,使自己更生态、更文明。校园物质生态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使校园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布置、生活设施等符合生态化建设要求,并赋予浓郁的文化内涵,传播人文精神,彰显生态办学特点。一草一木、一楼一馆、一景一物,都要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的荣耀历史、不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时时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与进步。”[1]以物和心相互调和的自然共生型校园系统为目标,将校园物质生态和人文生态紧密结合,建设节约、环保、绿色、优美、高雅、和谐的生态校园,是激发师生求“真”、求“善”、求“美”,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促进“大学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

2.构建人文生态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生态人”

校园人文生态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生态文明素养,使其成为一名“生态人”,即指“具备生态伦理素质和生态环境意识,善于处理与自然、人及其自身关系,并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相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解。”[2]培养大学生为“生态人”,要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情感体验,实践生态文明行为,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即从知识、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观。

(1)构建人文生态认知体系,帮助学生掌握自然及人文生态知识和技能。高职可以利用校园宣传、文化讲座、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检验,加深对自然及人文生态的认知。生态认知“首先是对生态文明现状的认知。其次是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的普及。[3]通过对生态文明现状的教育,了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态危机感,增强保护生态、建设和谐人文生态的现代意识。在客观认识生态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掌握生态知识运用技能,尤其是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生态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进入社会后所遭遇的生态问题。在传授生态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态技能,比如判断各种环境问题的能力,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分析问题的实质、起因及其产生后果,能向当地决策者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和倡议,初步具备观察、动手和实践能力。

(2)构建人文生态情感与道德体系,体验生态文明情感,培养生态道德。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足以体现人文生态教育的真实内涵,“人文生态是以人类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其内核是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4]因此,人文生态教育的核心重在通过生态情感体验,转化生态认知,培育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人文观,成为生态道德和良知的体现者。学校应积极创设自然的与人文的生态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悟生态关系的内涵和真谛,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生成建立生态社会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生态道德的培养,以生态文明社会的伦理标准道德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其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最终提高个人生态文明素养。

(3)构建人文生态行为体系,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文明“生态人”。人文生态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要重视学生生态行为能力的养成,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生态行为能力是生态文明观的落脚点,是对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等阶段的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集中体现”,[5]生态行为一般表现为生态科研行为、校内生态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态行为、生态实践活动,等等。

学校可结合大学生发展诉求及其身心特点,带动他们开展生态科研,关注生态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生态学、文化学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培养他们独立研究和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或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与生态相关的知识竞赛、设计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等,通过参与竞赛,丰富人文生态知识,加深情感体验;还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母亲节”、“戒烟日”等特殊节日和事件,开展人文生态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成立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社团和协会,编辑人文生态刊物、宣传生态知识和生态精神,开展生态调查,组织环保摄影展与实物展、生态讲座等人文生态活动,以自身行动带动周围的人加入到生态文化建设行列。

生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依靠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带来思想的转变,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予以体验和强化,将生态认知内化为个人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形成个人生态行为模式。人文生态行为要具体落实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比如倡导校园环保节约型生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绿化美化校园,爱护环境,言行举止文明。人际关系上,与同学相处融洽,尊重师长,宽容待人,身心健康,做一个文明“生态人”。学校要为学生创设生态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生态状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在校内外创建一些生态教育基地,鼓励学生担任基地讲解员或其它工作人员;利用寒暑假到社区、工厂等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活动;与企业或政府合作,尝试对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当中,感受生态社会的成效,从而不断增长维护生态文明的技能。

3.重视精神引领,培育人文生态精神

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人们实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路灯。要使各种行为协调发展,使学校良性运转,需要有群体精神和共同的目标追求。高职院校应重视塑造充满人文气息和生态氛围的校园“精气神”,引领学生培养人文生态精神。人文生态精神必须关照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则通过生态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渗透得以实现。

首先,要在校园内培育生态精神。生态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唤醒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和谐、宽容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创造精神,“因为生态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世界,一个不断创造的世界。”[6]弘扬生态精神就是弘扬科学的发展观,弘扬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弘扬创造与创新精神。

其次,要大力培育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的含义有众多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高扬人的价值,探求自身人格的完善与理想的实现,崇尚真善美,关怀生命、关怀生态环境的精神。人文精神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多样性文化的宽容、自由、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沟通、理解及合作。人文精神也涵盖了生态关怀的意蕴,“在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下,积极发展科学,妥善地运用科学,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境界。”[7]这是人文精神的终极意义,也契合了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培育大学人文精神,就要从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舆论风气,以及师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态度、精神风貌等方面着手,塑造和谐、宽容、开放、民主的,以“求真、求善、求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文生态精神,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围绕“真、善、美”,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风气、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文生态理念指导“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大学管理要创设文化语境,引领大学生的生态人文精神及价值取向,促进大学内部的和谐和人文生态发展。

人文生态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软功夫、细致活,不是光靠财力的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短期内就能立竿见影的。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在人文生态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下真功夫、苦功夫,进行培植和滋养。只有通过长期的挖掘、提炼、深化、积淀、传承和发展,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生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动力,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6,(8).

[2]李蕙岚.“生态人”理论探析[J].天府新论,2012,(1).

[3]程爱民.试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科协论坛[J].2008,(9下).

[4]辜志强等.绿色大学创建中的校园生态文明[J].江西化工,2007,(4).

[5]张美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陈敬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学[N].光明日报,2007-3-21.

[7]卫丽红.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猜你喜欢
途径高职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