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无论从技术条件上还是学习形式上,都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学习的特点为切入点,提出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教学理念构建知识地图的设想。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知识地图;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14-0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并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即新媒体。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学习的特点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类型与特点,并根据“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运用“知识地图”理论,提出构建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知识地图的设想。
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新媒体不仅是带动了广播影视发展的一次深刻革命,而且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重构知识传播格局的重要力量,新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并改变了人们知识获取的途径。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习的特点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数字媒体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各种小型化的新媒体,学习的设备重量轻,体积小,可以随身携带。
其次,从学习的形式上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有别于一般的数字化学习,无需设备连线,学习者可以在自由移动中完成学习,即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通过不同的设备,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目的的学习,而不再被限制在课桌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属于移动学习的一种,它对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而言,都是移动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也是移动的。
知识按其属性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通过数字、文字、语言、表格等多种方式传播的,容易表达清楚的,可被明确知晓的知识,与此对应的是显性学习。隐性知识是未被明确编码化的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是不易被认识到,对应的是隐性学习。刘良华教授认为,从学习的持久性和愉悦性来看,现代教学需要由显性学习转向隐性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强调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的结合,同时更注重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二、构建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知识地图
1.“知识地图”缘起
“知识地图”一词来源于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在他的《情报学基础》中提出,情报科学的真正任务是组织、加工和整理客观知识,绘制以各个知识单元为节点的知识地图,这种“知识地图”稳定以后,便形成为人类的体外大脑。当用户进行知识检索时,只要由某一单元节点开始,就可以任意的改变检索的路径,从而由单纯的文献检索转向知识检索。“知识地图”是以知识网络的形式来阐述不同知识单元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明确某一学科的知识发展与变化。
2.知识地图构建时的知识资源及其有机联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要明确知识地图构建时所包含的知识存在的形式: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显性知识资源能够直接提供知识信息,能够被学生直接获得,利用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表现,包括电子书籍、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试卷、论文、作业、博客、微博、专题网站,等等,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的重要存在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知识资源又可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两类知识资源。客观性资源是已经显性存在的知识中直接隐含的,但又不可以使用传统认知方法直接得到的知识;主观性资源是依附于人脑,尚未使用逻辑语义明确表达的知识。如:教师或者学生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自身拥有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教训,等等。真实的知识学习必须据以大量的不可言传的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手操作基础。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知识资源受媒体环境影响较大且呈动态式存在,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地图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制作的,是能高效组织、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并揭示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体。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地图的构建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知识资源总目录的构建。根据知识资源的类型与组成建立的总目录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目录,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知识也是知识地图的重要组成。
其次,构建总目录内各知识资源的有机联系,对每一节点的知识资源进行描述。这有别于传统的知识结构图。因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地图不仅要明确知识的结构关系,而且需要明确每一种知识资源所在的媒体平台和存在的素材形式。通过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地图,能够向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简单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要以其中已知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入口进行检索,就可以根据需求非线性地、交互地、灵活地改变检索途径,实现由线性化检索向非线性化知识检索的转变。
3.基于新媒体环境的知识地图的特性
(1)更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世界是整体的,对世界的认识也应是整体的,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整体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地图,将各种新媒体平台下的知识资源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整体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让他们尽量避免细节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知识地图开展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结构化学习和背景学习,从而获得整体性的知识。
(2)更强调隐性学习的重要性。在标示了显性知识资源存储情况的基础之上,新媒体环境的知识地图也需要明确隐性知识资源的存储。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学生、学习伙伴以及学习结构组织自身所蕴含的知识。如:知识地图中可提供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科研与学习中积累的工作方法,以及对本专业教学特点、科研特点的认识,学生可与教师就熟悉的有关专业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别化的、一对一的学习辅导。另外,由于各类客观性隐性知识资源直接隐含在已经存储的知识中,再加上各种新媒体已经基本普及,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在不知不觉、隐隐约约的状态中领会某种知识,达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的效果,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当前,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握新媒体的特性,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有效整合显性知识资源与隐性知识资源,不断构建完善知识地图,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春茂.从知识地图到数字地球——谈人类信息基础环境的演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2]尹莉.网络教学手段下的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3]刘良华.论“隐性学习”[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4).
[4]滕云.巧用“隐性学习资源”促进“显性学习资源”的增值[J].江苏教育,2006,(16).
[5]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