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2016-11-24 20:08朱淑君
继续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朱淑君

摘 要:新媒体的普及带来了更为开放的信息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所面临的权威性遭质疑,阐释力较弱、内容架构单一等问题更为突出。明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理性公民的定位与功能,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前提。要正视新媒体环境中的不利言论,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协调平衡学术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系,丰富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阐释力,以深厚的学理性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内容架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流动加强,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利,而党和国家信息“把关人”的地位相对弱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大学生自身接触的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借助新媒体改变教学方式,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对其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形,保证传递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理性公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维护党和国家在多元信息社会中的权威地位。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主要架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架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可借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时代。要了解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挑战,必须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主要架构有清晰明了的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为引导大学生树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整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4门课程外加形势与政策,4门课程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马克思借助这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思想的钥匙,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进而指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做了整体勾画。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才能理解当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毛泽东思想部分重点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系统讲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本课程就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祖国统一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以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建设和理论创新的最新动态。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意在让大学生了解国史与国情,理解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与爱国情感。该课程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间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讲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哪些探索;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何种背景下成立,又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时,与一般的历史学教材不同,该教材更加偏重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内容设计,具有鲜明的党性色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涉及到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走好人生路,如何成长为具有坚定信仰、良好道德、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等问题。所以,本课程在教材设计上主要包括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在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阐释中,使大学生明确我国对外的基本原则、立场与政策。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多是根据当前热点事件,分专题讲述,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理性爱国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有其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详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势与政策并非孤立于上述4门课程之外,换个角度来说,该课程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国内外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外关系中的最新应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之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其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权威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用教材是在官方主导下修订的,其内容的权威性一方面来自政府权力本身,另一方面要靠内容本身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来获得。现实中政府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常以不实信息隐瞒真相,推卸责任,使大学生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自然会对官方所修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客观性存在疑问。大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会本能地注意那些符合于自己的定势和信念的思想见解”,尤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自主地关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左的信息,又因缺乏对这些信息的理性分析,容易形成“官方信息不可信”的心理预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这段历史年代较近,史料丰富,新媒体的发展使大量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信息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中,原本深信不疑大奸大恶的历史人物,不少社交软件推送的文章却在为其正名,网络上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述存在与教材不一致之处,这使一些大学生出现认知失调,少数学生甚至会偏信于不利于党与国家的言论。

其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对现实缺乏阐释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更为凸显。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随时随地关注各地出现的热点事件,并且发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多浮于表面,难以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很多大学生寄希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希望能够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更为客观深刻的解答。但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大学生更多听到的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政策照本宣科的解读,一旦涉及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多是避而不谈或只言片语略过。出现这类情形的原因: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一些教师选择避而不谈往往是出于对政治立场的考量;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存在大量“文件语言”,缺乏一个学科应有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不能直接作为分析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缺乏阐释力,并非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对此,我们应明确开设本课程更多偏重的是理性思维的训练,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是分析问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向,而不是将其苛求为万能的解释工具,涉及具体问题还需要借助专业知识。

其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缺乏吸引力,内容架构单一,难以摆脱以往人们对“政治教育”成见的影响。挟裹于网络洪流中的大学生更喜欢幽默诙谐的网络用语,对正统规范严肃的思政课语言充满排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架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为主线,教材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外,还有大量中央文件中的话语,内容略显单一。尽管“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已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要在保持内容体系政治性基础上增加学术性与实用性,绝非易事。让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失去兴趣的不单是乏味的语言,刻板的内容,还有对思政课的成见。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对“政治”一词的理解存在偏见,认为“政治”就是阶级斗争,就是意识形态的争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教育,意在进行思想控制。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全方位调动大学生的各种感官,使高校思政课堂更为立体,却难以改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见。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所带来的开放信息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更应指导公民合法有序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促进国家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破困之策

新媒体重塑了时下的信息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困境的同时,也为其在新的政治社会条件下实现突破创新提供了机遇。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多元化,这削弱了党与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要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不从心的局面,不能只做形式的调整,而是要把关注点转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上,真正增加这门课程的吸引力与阐释力。根据前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困境的分析,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种对策。

第一,明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与功能,这是突破当前困境的前提。新媒体的出现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使命,即该课程不仅要承担传统意义上公民的培养,还要承担网络公民的培养。新媒体赋予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新方式,改变了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此,我们应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作为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其真正的定位与功能应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成功运转,需要高素质民众的积极参与,“而要真正达致这种质素高、范围广的民众参与,首先需要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识,即普通民众既愿意也有能力以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加速,小事件很容易被激化成公众事件,通过近期南海仲裁事件后网民不理智的言论与行为可知,民众的理性公民意识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以合法的途径借助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克服网络民粹主义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侵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各种不利信息与言论,维护党和国家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一方面,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真相,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党已走过95年的光辉岁月,历经波折,终成伟业,但出于多方面考虑,对其发展史上的一些事情讳莫如深,简单地盖棺论定,这反而激起了人们对其进行探讨的兴趣,比如文革。只有客观面对历史,对伤疤不捂不盖,还原党有血有肉的形象,才会更容易获得当代大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客观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勇于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变向民众“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用很大篇幅讲述功绩,却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简单带过,容易让大学生对所取得成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中,但他们的所见与所闻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展现,是一幅成就与问题交错存在的画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防止以偏概全,积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爱国化为实际的行动,而不流落为空洞的口号。

第三,建立开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架构,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平衡协调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适度减少教材中文件语言的使用,丰富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的,内容架构相对单一,不能向大学生提供充分、多元和平衡的信息。而新媒体带来的开放信息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得大学生对“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设立开放的内容架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适当借鉴国外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答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充实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不能因这些理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便将其拒之门外。“学术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基本生存方式”,这并非是要弱化这门课程的政治性,而是要通过周密的逻辑思考,严谨的学理论证克服人们长期以来对政治教育形成的偏见,以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充斥于教材中的文件语言很难说服人,且缺乏思想魅力,难以对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但真知灼见难觅,科学的理论不会孤立于现实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唯有扎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才能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参考文献

[1]李淮芝,林书兵.新媒体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金初高译.宣传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阎小骏.当代政治学十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

[4]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