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2013-04-29 12:04喻小继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西文化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谈论了礼貌原则的源起、内容和应用,以及礼貌因中西文化差异而表现的不同,试从英汉文化中比较礼貌用语的差别,探讨分析东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目的是希望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貌原则 不同 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西礼貌及其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及其差异,首先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使我们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更得体,这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其中不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沟通。这些失败的沟通主要因为说话者缺乏准确有效地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里,礼貌原则都是语言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礼貌和礼貌用语广泛的使用,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也证明了这种特定语言手段的重要性。尽管在英语和汉语的文化中,礼貌具有相同的社会作用,但是礼貌在两种文化中的实际使用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正是跨文化交流中出现失败的根源问题。

一 英语和汉语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达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各方面都能看出,礼貌是国际性的,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体现。它诉诸于说话人不同的语言,被所有社会公认为一种标准。尽管礼貌是国际性的,但是不同的文化下,礼貌的实际表现、表示礼貌的方式和判断的标准却是不同的。在英语文化和西方国家中,礼貌紧密关联着人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所说的绅士品格中,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公认的行为准则;而现代中国的礼貌,多是历史上“礼”的承袭。中国的礼貌和西方的礼貌有着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内涵。深刻理解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 英语礼貌原则

第一,合作原则。礼貌体现在很多方式中,语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合作原则(henceforth CP)是影响非常广的一种关于礼貌的理论。一般来讲,交流有两种方式:口头和书面。语言学家对口头交流更感兴趣,因为大多数的交流是通过直接的会话来完成的。人们交谈的时候,总是努力让谈话顺利。那么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直接表达他们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经常使用暗示。他们说的话通常有些言外之意。语言学家格莱斯(P. Grice)认为,人们在交谈的时候,都希望谈话顺利进行,所以他们都会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说话,这种原则让他们相互配合,使谈话双方都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

第二,礼貌原则。会话隐义理论被认为是语言使用研究的突破点。可是与此同时,语言学家利奇(Leech ,1983:80)指出,合作原则无法解释人们经常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思。根本上说,格莱斯(P. 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是逻辑向导的。会话合作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编码的选择也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除了合作,对话人也要考虑礼貌。礼貌的作用就是用间接的方式让听话人明白其中的隐含含义。这么做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或者使某一方丢脸。根据这个发现,利奇(Leech,1983:132)提出了礼貌原则。

2 汉语礼貌原则

提到汉语礼貌原则的研究,最值得注目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教授。他追溯中国文化源头、联系中国现代,也构建了一套更适应中国环境的礼貌准则。顾曰国教授指出,汉语的“礼貌”是由四个观念组成的,即:恭敬、谦虚、热情和文雅。然后,他根据礼貌原则归纳了汉语礼貌原则的四个准则:

第一,自谦准则。自谦准则包括两方面: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这是顾教授的礼貌原则中最典型和突出的准则。自谦准则的两个方面,其中抬高别人这方面,在利奇的礼貌原则里也有这一条;而贬低自己则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顾教授认为,“贬低自己和抬高别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原则。中国古代的称谓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叫做“贱名”,妻子叫做“贱内”,自己的见解称为“愚见”,自己的家则被称为“寒舍”,以此贬低自己;另一个方面,则把对方的名字称为“贵姓”,对方的见解称为“高见”,以此抬高别人。

第二,称谓准则。称谓准则是指交谈中的双方互相都要给对方、自己甚至是谈话提到的所有人一个称谓。这个准则有些类似利奇的圆滑准则和谦虚准则。因为中国人在称呼对方的时候,总能体现出谦虚来。以两个年龄相仿的人的初次见面为例,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精确年龄,那么他们就会自称“小弟”来表示自己的谦虚和对对方的尊敬。这些称谓用语可以反映出对话双方的长幼、亲疏、社会地位差距等等谈话双方的信息。

第三,措辞准则。措辞准则包括两个方面:使用推敲过的语言,避免失当;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这个准则大致可以对应利奇礼貌原则中的圆滑准则和慷慨准则。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层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委婉语。在汉语里,谈论死亡、怀孕、性或者一些身体器官是不礼貌的。英语里,也不常使用die,而是使用pass away的委婉说法。而在汉语里,表达“死”时,通常使用“升天”、“仙逝”来表达。然而,有些礼貌原则也并非显而易见。顾教授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一位英国同学Christie怀孕了,Christie对他说:“Gu, I tell you something.Im pregnant. Would you like to touch it?”看到这个例子,中国读者一定会忍俊不禁,而西方读者则习以为常,这就是交际中的典型差异。

第四,同意准则。同意准则是指寻求和谐,迎合别人的需求。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这个准则和利奇的同意准则基本是一致的。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同意别人的观点都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即使是想要表达不同意见,也最好先表示同意或者夸奖,然后再说出不同意见,这样能够保住对方的面子,这就是顾教授的同意准则。

二 英语礼貌原则和汉语礼貌原则的比较

1 英语和汉语礼貌原则的相同点

第一,英语“赞许准则”“谦虚准则”对比汉语“自谦准则”赞许准则和谦虚准则可以概括为评价准则,和顾教授的自谦准则有一些相同点。当称赞别人的时候,要不吝赞美之词;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要有礼貌地接受。

例(1) A: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You always get full marks.

B:Thank you. I have very good teachers.

在例1中,充分使用了赞许准则和谦虚准则。A夸大地称赞B,而B则把对自己的称赞缩到最小,把称赞转而送给他的老师们。这样,对话双方都感到满意,关系就更靠近了。

例(2) A:项目那么顺利地得到。首先应该称赞您。

B:不,没有,是领导的正确教导,不是我。

在例2中,就体现了自谦准则。A称赞B在工作上的贡献,B却把功劳归功于领导。

第二,英语“同意准则”“同情准则”对比汉语“同意准则”同意准则和同情准则可以概括为一致准则,与顾教授的同意准则相一致。他们都是在谈话中让彼此最大化保持观点一致,把恶感和分歧最小化。

第三,“措辞准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没有“措辞准则”,但是西方人在说话的时候也遵守这条准则。

例(3) A:You could be more careful in the exam.

B:Her performance was not as good as it might have been.

在例3中,没有直接批评,但是他们的内涵意义都暗指情况可以更好,其实就是一种批评。另一个典型的措辞准则的例子是委婉语。当我们说话或者写作中遇到尴尬或者不愉快时,我们使用委婉语。比如,一些医院有专门为性病患者准备的“特殊诊所”。

2 英语和汉语礼貌原则的不同点

英语和汉语的礼貌原则存在很多相同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对礼貌的看法上也有很多的不同观点。因此,两种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也有很多不同点。

第一,圆滑准则的不同。在英语文化里,圆滑准则是最重要实用的准则。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礼貌原则中的最高准则。圆滑准则通常用于表示一些指示功能。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英语国家高度重视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因此,指示行为被认为是对别人的打扰,就算是上下级、长辈和晚辈、老师和学生也不能例外。所以,他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遵从圆滑准则,避免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对于受了一千多年封建社会压迫的中国人,个人主义是很难理解的。指示行为在中国非常普遍。他们在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考虑的是对方的身份,严格遵守尊敬长者的规矩。

第二,谦虚准则的不同。谦虚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利奇的谦虚准则基本内容是“让对自己的称赞最小化;让对自己的指责最大化”。但是,在实际遵循这个准则的时候,不同文化中的程度是不同的。下面通过例句来理解一下:

例(4) A:Oh, how beautiful your dress is!

B:Thank you.

例(5) 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B:Not at all.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上面的两个例句,是典型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对称赞的回答。英语中,表示谦虚的程度是接受称赞并表示感谢;而汉语中,表示谦虚的程度是出于汉语文化自我贬低的核心观念,否定被称赞的事实或者转移称赞。

第三,称谓准则的不同。为了表示尊敬,中国人经常使用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对方。如李教授、张老师、孙院长,等等。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是这样称呼。如果对方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如理发师、清洁工、技术工人、厨师、管道工人或者大多数服务行业,人们通常不称呼他们的职位,而是称呼他们“师傅”,来表示礼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通常在正式场合称呼社会地位较高者的职位,如Professor Green, Chairman Johnson,等等。但是他们从来不称呼别人teacher或者manager。在非正式的场合,即使是教授或者主管也喜欢别人叫他们的教名来表示和对方的亲密。但是,如果有不熟悉的人这样和中国人打招呼,中国人肯定会不高兴。

结语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礼貌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礼貌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人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判断某一个民族的礼貌标准优于其他民族。每一种礼貌标准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点,它不但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背景,还是人民生活态度的体现。综上,如果我们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仅要对语言有很好的掌握,也要深入了解这种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2] 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外语学刊》,1998年第2期。

[3] 郭卫、许之所:《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 冉丽:《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S2期。

[6] 袁海燕:《礼貌原则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7] 朱金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与语用失误》,《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喻小继,男,1976—,四川邻水人,硕士,英语实验师,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中西文化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