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哈利·波特》中的幻想元素

2013-04-29 18:32:11张丹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哈利·波特罗琳哈利

摘要 幻想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在当代非常流行,这是由于它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诉求,尤其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所包含的一系列幻想元素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使其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受到追捧和欣赏。本文从空间、时间、角色和道具等方面对其幻想元素的文本构成以及呈现方式展开分析,阐明了作家调和了童话与小说两种文体,将现代生活巧妙地进行魔幻化,其宗旨在于构建起一座主体间性的美好理想地带。

关键词:文本构成 《哈利·波特》 J·K·罗琳 幻想元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幻想小说是一个全新的文体,它极大深化了寓言式以及童话式的幻想,加入了更多新颖的信息和艺术技巧,从而表达出更加多彩、生动的艺术特色。《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问世,不仅吸引了无数读者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专家,作家J·K·罗琳通过小说形态的真实来表现以魔幻为基础的情节和多彩的幻想世界,令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塑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一 《哈利·波特》中幻想元素的文本构成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哈利·波特从十一岁到十七岁的历险过程,故事的主题突出的幻想在文本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结构严谨的幻想魔法空间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设计了一个遵循自身规则,并且其组织及层级非常复杂且分明的魔法空间。而作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个魔法世界不是过去的,也不是未来的,它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依据的是我们人类真实的现代社会制度,与现实中一整套社会机构相符,它能够使读者非常容易地被作家引进她所设计的幻想世界中。而且在作品中运用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使得作家所描写的魔法细节更加生动精彩,给读者带来了富于变化的节奏,从而获得非常美妙的阅读享受。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家设置的现代制度下的魔法机构,即魔法世界的主活动场所都有着典型的现实学校的特点,如作家所描写的魔法部氛围如同一个活生生的政府部门:“门厅中央安放的一组雕像更是极度凸显巫师尤其是男巫的至高权力……围在他周围的……都无限崇拜地抬头望着那两个巫师”,作家通过塑像的形式,巧妙地把现实生活中的阶级以及性别差别在此表现出来。故事中的学校,在每层楼都会设置一个主管司,以表示与正常生活中一样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那种欺下瞒上、拉帮结派的官场作风正如现实社会,作家把它形容成了阻碍正义的反面力量,实际上是想借此来表达她对现实政府的不作为的讽刺。

而为了表达一个全新的魔法空间,作家在描摹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哥特式背景以及构建的魔法细节,将她故事中的魔法学校设计得不仅井井有条,而且暗含了种种危险。作家通过精心细致的描写来告诉读者魔法世界的神秘中世纪建筑风格和生态氛围,让我们随着主人公哈利认识了霍格沃茨哥特式的建筑,以突出它的神秘感:“狭窄的小路尽头突然展开了一片黑色的湖泊,湖对岸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城堡,城堡上塔尖林立,一扇扇窗口在星空下闪烁”。在故事中,作家还设置了大量的魔法细节,使得哥特色彩在产生令人恐惧的力量同时,也蕴藏了某种生机与希望,建筑诡异的布局是作家精心进行布署的,用来衬托那些与众不同的魔法气息。另一方面,作家又用表面阴森恐怖的城堡与其所培育着的正直的风气进行对比,使她书写的哥特色彩更加突出。如故事中随时变动的楼梯,只能在凌晨五点出现的盥洗室,而当主人公需要一间秘密练习黑魔法防御术的教室时,有求必应屋就出现了……作家安排的这些神奇细节到处都有,它能够让读者意识到身处的是神奇的魔法世界。另外,作家有意将魔法空间与现实空间安排得非常相似,灵巧高妙地把富于魔力的细节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进行精心设计,更加突出了魔法空间的神秘,极大地彰显了小说的幻想艺术特色。

2 安排合理的幻想魔法角色

罗琳在她的小说里借鉴了很多神话传说与童话里面的形象,如独角兽、幽灵、巨人、吸血鬼等等,这些拥有法力的种类在伏地魔和魔法部的统治下生活着。正如前文所说,这里的等级划分与阶级歧视非常分明,这使得它们的地位不平等,而它们中的大部分又一直保持着自己族类的尊严。而小说主人公哈利则提倡众生平等,大家应该和谐共处,这使得他常常抱着尊重与敬畏之心。作家正是以主人公哈利为主线,设置了正义巫师与黑巫师等两种势力的对抗,在幻想世界里非常合理地维护了魔法世界的平衡。这与现实世界之中的对立统一恰巧是一致的,而这些形象与真实人类的距离的接近,使得小说对于读者来说更加亲切可感,易于接受。

在小说中的魔法角色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巫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把巫师看成是反面的角色,尤其是在童话中,巫师的形象基本上都是黑袍、鹰爪、黑猫、扫帚,既老又丑,并且邪恶、举止残忍。而罗琳则完全解析了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受尽非议与嘲弄的巫师形象。在她的笔下,正义的巫师群体都是亲切有趣、高尚可敬的人,如以主人公哈利为代表的学生群,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却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这让他们敢于冒险。罗琳塑造的哈利、罗恩和赫敏代表了不同巫师的等级阶层,但他们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作家刻意用主人公哈利来代表现代社会,由于他出身于混合种族,双重身份使得他拥有多元化的立场,更具包容性;而以邓布利多为代表的教师群是作家设置的引路人的形象。在故事中,邓布利多是如同慈父般的智慧老人,他乐于以平等的身份与他身边的年轻人亲切交往,如在迎新晚会上,他的致辞竟然有“笨蛋、哭鼻子、拧”等词汇,这使其具有生动的童趣,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特立独行、才智出众。而小说中塑造的反面引路人如斯内普,则是作家刻意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的反面参照,并在好与坏的对抗中,将主人公用这种对比的方式引向了更好的一面。另外,以伏地魔为代表的黑巫师形象则是作家从人们的心理出发,设计的符合传统的巫师。这一类人野心勃勃、残忍无情、阴险狡诈,他们的存在让大多数生命变得更加团结,以此为衬托,进一步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中的最大反面人物伏地魔与主人公哈利代表了正邪的两面,作品通过伏地魔设置的种种障碍与哈利的成长相辅相成。

此外,作品中关于麻瓜的称呼是巫师对于不会魔法的人类叫法。在作品中,罗琳把他们塑造得懦弱、自私,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抚养哈利长大的德思礼一家,他们对哈利态度非常粗暴,同时也害怕他身上的神奇魔力。但是,作家也客观地表现了他们也是有智慧的,如称赞麻瓜想出了许多不用魔法也能办得到的点子。其实,作家是想借此表达对现代科技的肯定。哑炮在小说中是指那些生在魔法世家却不拥有一点魔法特质的人,可以说,麻瓜与哑炮是作家刻意用对比的形式表示的魔法与现实世界的平衡与统一。简单地说,麻瓜家庭可以诞生巫师,而巫师后代也会诞生哑炮,作家以非常辩证的态度告诉读者:现实世界可能产生魔法,而魔法世界也不都充满魔力。

二 《哈利·波特》中幻想元素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童年时期都有幻想,或幻想骑着飞鸟翱翔世界,或幻想如鱼儿游弋在水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儿时的很多幻想都可以实现。而这样寓言式、童话式的幻想要想更加满足现代读者的心理就必须独出心裁,即运用丰富的手法将幻想元素令读者可信。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罗琳把故事安排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现实的真实来突出幻想的力度,精心刻画了每一个故事情节,使其作品散发出耀眼的光环。

1 表达幻想元素的二次元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把主观情感和客观认识融合为一被称为是一次元性。托尔金所说的“第二世界”理论即“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是二次元结构的基础,可以说是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分隔。在小说中,主人公哈利在十一岁前都活在麻瓜这个第一世界中,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巫师。而在他十一岁时,是海格揭开了哈利是巫师的真相,这代表了主人从此脱离了以往世界的禁锢,去魔法学校学习,开始新的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只在假期回到麻瓜世界中。这种二次元结构,使得哈利在两个环境中生活,同时也将读者带入到作家表达幻想元素的二次元结构的小说格局中。小说表现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并存,生动地说明了现代人理智与幻想的某种迷惑状态,以变形的世界来映射现实世界。作家用神秘而有趣的巫师世界与死板的科技主义的麻瓜世界,通过哈利周期性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形象对照,为我们探索人本身的可能性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幻想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行为,罗琳巧妙地融合了两个世界间交叉与复合的关系,使现实向幻境穿越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通过相互间的交融打开了读者无穷无尽的幻想力,使通常故事的结局得以转换,解构了第一世界的优势,让第二世界不再只处于附属地位。作家安排在麻瓜世界里暂时安身的巫师哈利最终会重回天堂,带领更多的人重获对天堂的信仰,作家以此表明了自己对于第二世界的态度,即它是一个心智平衡的理想社会,而表面繁华的麻瓜社会则是麻木冷漠的。

2 幻想创作方法中的实证

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幻想小说的阅读机制就要依据读者的心理,而写实主义的方式则以打破真实和虚假之间的界限更能打动读者,即读者必须通过信任才能接受小说所书写的幻想世界,而作家就要通过设计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来使读者获得临场感和逼真感。

小说一开始,罗琳恰恰选择了一般读者“不信”的角度,以现代人对于所谓魔法的真实看法,即通过极度厌恶魔法的麻瓜夫妻为开端:“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拜托了,他们从来跟神秘古怪的事不沾边,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在小说中,作家还精心安排了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情节,那就是德思礼先生为了阻止哈利拿到魔法学校录取通知书,费尽心机,采用各种方法,但却与魔法撞个正着。而这种“不信”,作家也将其安排在主人公身上,如在小说中,当哈利获知自己是一名巫师时,他不停地怀疑这个事实,他所有的疑问“像烟花一样在头脑里纷纷爆裂”,“我梦见一个叫海格的巨人,他来对我说,要我进一所魔法学校”,“难以置信”,“开玩笑”,作家以精辟的语言描述出了现代人对于神奇事物表现出的实际反应。

罗琳在小说中对巫术历史和日常生活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最大程度地为自己的幻想标注了“真实的”印记。如韦斯莱先生在魔法部“禁止滥用麻瓜物品司”上班,以及哈利的教科书“魔法史”中的记载,将阴郁寒冷的情绪归结为摄魂怪的出现等,以此来向读者证实魔法世界的合理性。同时,作品还描述了魔法由超人的能力变成了需努力才能掌握的技术,如记录了学习魔咒与飞行技能的过程,使得幻想世界历历可感,以实证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到想象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麻瓜的主观、不虚心,和巫师风趣、宽容的处世观,充分感受到原始文化和童话品格对人性的塑造,表现了成年人对于游戏的留恋,也通过小说寄托了作家尚未被主流社会同化的边缘精神。

三 结语

J·K·罗琳的创作本身体现着一种幻想精神,肯定了人性与精神的回归,它使得小说所表现的内涵能够自然而然地深入读者的童心世界,具备了浓厚的理想色彩,象征了美好理想地带精神的永存,也是对盲目前行的现代人的一种有益警醒。

参考文献:

[1] [英]J·K·罗琳,郑须弥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英]J·K·罗琳,马爱农、马爱新、蔡文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叶舒宪:《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4] 叶舒宪:《“新时代运动”的文学冲击波——从〈塞莱斯廷预言〉到〈哈利·波特〉》,《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

[5] 苏文清:《哈利·波特与土体间性哲学:〈哈利·波特〉对当代童话创作的生态学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丹,女,1980—,吉林长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罗琳哈利
寻找93/4站台
好脏的哈利
学生天地(2020年10期)2020-08-25 09:14:44
罗琳和川粉对怼
——吐槽之神快来膜
罗琳 从自杀阴影中走出的哈利·波特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23
像哈利那样隐身
学生天地(2016年35期)2016-04-16 05:16:41
《好脏的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