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胡海清
摘 要: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环境、教学形式以及教育模式。这些影响将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工具。本文主要从高职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物流高职教育的特点,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物流管理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创造了技术条件,并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一、物流管理高职教育的特点
与普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的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所从事的工作具备较强的技能性。
2.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长时间操作和训练来熟悉流程与操作技巧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以够用为度,重点要具备过硬的技能素养,强调高职学生的动手操练能力,并注重面向社会(地区)需求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
3.高职院校教师的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弱化科研的要求
受到物流管理高职教育目标的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组织与协调能力,更多的被当做中职层次的学生对待。为了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并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同时,加强对老师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
4.高职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的多样性
在高职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实施者,既要有学校专职教师,也可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1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灌输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识记和模仿,强调教师的权威,存在教师劳动强度大、教学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等不足。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形式、方法、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功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上,不仅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样化、集成化和交互性,大大丰富了课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学生们通过计算机操作,设计软件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大提高,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拓展其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的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是以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和积极性。
2.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高职教育中,“传道”即传授知识和参与学校事务是老师的主要角色。但长期以来,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中。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产生而带来的信息系统彻底改变了这种关系。双方之间的沟通有了手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教学(实训)软件等媒介,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流的形式也从传统的一对多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师生关系在这种交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自由、互为主体的状态。为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若不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新事物,则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3.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各专业高职学生必备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相关设备软件的使用,既包含基本的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的使用与简单维护、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也包含专业性强的技术能力,如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网页的制作、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等。这自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专业的高职教师应主动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努力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上得课堂,还能下的实训厂房。同时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新的信息知识。
4.信息技术可以改变高职教师的科研条件
在传统环境下,教师进行科研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和科技文献,高职教师往往受客观条件所限,难以在教研和科研中有所成就,进而也会影响其专业教学思想与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前的纸制资料被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资料所代替,查询信息与数据更加方便,效率更高。此外,由于网上资料更新快、动态新,提高了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对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帮助。
三、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的观念传统、难以协调
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并成为影响教学和课程的重要因素。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组成的教学系统中,环境因素对教学媒体的影响必将导致教学要素产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微观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使用需打破很多原有的习惯,这必将对很多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者产生诸多的“反效应”。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上述“反效应”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下,不知如何定位自身教学,因此有两类教学模型是在教学中常见的:一类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课程教学;另一类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的课程教学。
在“教师”为绝对主导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用来演示知识,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学生的注意力被过多的动画展示不断分散,有效学习的目的未能达到,而且学生被教师的教学思路牵着鼻子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教师会用课件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学生”为绝对主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教师对各项活动的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让学生利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有效监控;在讨论时,放任学生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不仅没有发挥出来,而且教师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很明显,这两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有弊端,绝对主导的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育功能,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层次性、主动性与学习的个性化;在绝对主体的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在学生还不会走的时候让学生跑,必然会导致看着热闹、实质不牢的结果。
2.教学中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高职学生能了解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物流运作流程,并能处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业务,有运用计算机进行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的能力,并能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具有对物流作业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在目前的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能充分满足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比如日常教学中,用来展示理论知识的多媒体技术很普遍,但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条形码技术覆盖率低、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率也很低。尽管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有以下软件可以帮助现代物流管理,如物流系统集成软件、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货商管理库存系统(VMI)、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等,但是在目前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却是少之又少。
3.物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低、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当前,在软硬件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已经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插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多停留于“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专业性质的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常常只顾用多媒体技术一路“点击”,缺乏专业性,不仅会影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反而对专业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没有任何帮助,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高职课程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
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教育,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资源获取、认识与探索的工具,同时对师生关系、师生心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融入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及中心地位。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情感意识,实践中坚持三个结合:“自觉能动性与政策激励性”、“自学为主与争取学校培训为辅”、“自主开发与资源共享”相结合。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选择获取、开发、整合与应用能力。
2.融合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建设
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材建设要适应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内容设置要做到“3个面向”,即“面向专业、面向学生、面向科技”。面向科技,即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材体系中。首先,将信息技术纳入教材内容体系。以其中一门基础理论模块为例,内容可包括运输管理理论教学、运输路线优化与第三方物流软件应用,共计64学时,除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外,其中软件应用为l2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上机实训;其次,以物流管理精品课程为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内容体系。包括电子版、网络版、静态版、动态版内容体系。
3.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得益彰、优劣互补的课堂结构。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中,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且每堂课可增加10%~20%的信息增量。但是,多媒体只能定位为辅助教学,重点用来帮助教师讲清楚用其它方法不能很好讲清的问题;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进行形象描述;使最新的信息知识得到更好的展示;但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理论教学、知识展现、学生操作有机融合,尽量使课件播放时间控制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内。
4.通过课内实训、集中实训与技能大赛,提高物流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物流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物流技能,成为当代社会探究“第三方利润源泉”的重要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实训与技能大赛,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探索认知工具,用观察、归纳和不断训练的手段来学习物流管理的各项技能,用探索与研究的方法来寻求物流效率与成本问题的正解。
五、结论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蕴含着“以人为本”、“学生主体”及“个性化培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为实现先进教育理念提供了技术、平台和认知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把现代教育理念融会到教学实践中,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李冶,汪洪祥.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4]首珩,陈维克,刘志成.对接信息产业的高职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