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2013-04-29 07:51:09邢政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审时度势提问课堂教学

邢政

【摘要】提问能不能沟通联系,传授知识,反馈信息,使教学目标达成,关键就在于教师能不能瞄准时机,看准“火候”,选准切入点。如果能,那么“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久而久之学生质疑问难、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定然得到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审时度势;瞄准要点

课堂教学少不了提问。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要饱蘸艺术的醍醐,才能滋润学生智慧的心田。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就小语教学提问的艺术谈两点浅显体验。

一、审时度势,把握提问的“火候”

烹饪讲究火候。无适当的“火候”去烧、炒、爆、烤,则无法做出美味佳肴。课堂教学中的“火候”是指时机。以课前精心设计或课堂随机而动的提问,给学生以启发、思考、可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1.导入处提问。导入环节处理得好,可营造一种利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令其主体地位凸现,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这就是“成功之半”的“良好的开端”。如教学《石头书》,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你们知道书是什么做的吗?书的作用是什么?你们见过石头书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识一下石头书,看石头书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如此导入,学生立马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探究心理。

2.关键处提问。课堂教学渐入佳境,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入神。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投石问路”,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出热烈讨论的氛围。如教学《军神》,刘伯承在手术中“抓破”床单,而“一声不吭”,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至此,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学生一定领略到了。就在此时,教师提问:刘伯承把“崭新的床单”“抓破”,是因为他指力过人吗?他在“抓”的同时还干了什么(数刀数)?沃克医生听了以后“吓了一跳”这与前面手术时“微抖”是否告诉我们沃克医生胆子太小了?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是怎样理解 ?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它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思考。

3.导读中提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课前预习,已经能把课文的句子读顺了,甚至读流利了。在精(细)读时,教师必须设置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疑障,让学生在朗读中解疑排障。如教学《雪儿》,教师可作这样的提问:我和雪儿的感情日深月浓——“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啊!我为雪儿欢呼”。于情于理,她不应该“放飞”雪儿,上下文似乎不一致,是不合情理的矛盾,你们怎样理解?难道真是那种“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的情感吗?放飞雪儿“我”的心里还“十分快慰”?对此,大家怎么看?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有一定深度,但是足可使学生的探究情趣得以激发,这对理解课文无疑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4.总结时提问。一篇课文上完,如同一幕话剧之结局。学生在配乐朗读之后,精神尚沉浸在对课文理解的满足或陶醉状态时,老师如果能提出个有分量的妙趣横生的问题来,立马会打破“陶醉”之后的平静,产生“投石击破天井”的效应。如教学《第八次》,教师在总结时这样提问:“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他看到了蜘蛛结网第八次获得成功,于是他也要干第八次,结果他成功了。如果他看到蜘蛛第七次结网成功,那么布鲁斯王子还会干第八次吗?”这个问题在总结时提出,它不是“蛇足”,此时讨论,强化了“不懈斗争”的主题思想,起到加固“信念教育”之定海神针效应。

二、瞄准要点,优化提问的质量

就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来看,有不少经过“精心”准备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由于教师提问有瞄准要点,没有抓住“七寸”,所提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如同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在背台词,这种俗套的提问表面上热闹,但受益甚微,听者恹恹欲睡,学者学无所获。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点,既指教师的提问,也指教师的点拨、点化。那么课堂教学的“点”在哪儿呢?总结他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第一,重难点。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重难点。教师在设计时,必然触及到这个“点”。这个“点”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如果抓不住这个“点”去提问,去“点”拨,去设疑解难,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说没有完成。

我曾听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评优课,我对教者的一个提问很欣赏。作者刻画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背靠着一颗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显得那么焦急,又为什么那样很耐心?作者把一对反义词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从老奶奶表面矛盾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心境?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时说,老奶奶的心理并不矛盾,“焦急”表明急切地想要为人民的好总理送行的心情,“耐心”说明她对总理真挚的爱,不等到灵车来,即使天再冷也不回家。归结一点,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人民对总理深沉的爱用“等待”的行为去加以倾诉。由于教者问得好,学生答得好,自然达到了理解疑难,获取了本应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易漏点。课堂教学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不点”,似乎不被重视,就是这个“小不点”每每被遗漏忽略。然而它却常常成为一节课的精彩之处。如《鼎湖山听泉》,文章第4自然段,开头写道:“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明明该用“耳边”,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枕边”呢?用“枕边”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个小问题,每每被忽略、遗漏。

第三,兴趣点。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联系。兴趣是内驱力,有内驱力的学习活动,其学习的效果也显著。因而,教师必须于课前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用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倘若教师提问难不住他,此时他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如教学《西湖》,教师在配乐朗读之后,学生对十里西湖的美景已有所了解,可以这样问:“西湖美吗?”生答:“美”。“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西湖之美吗?”生答:“能!人间仙境。”接着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发问:“仙境”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哪见过仙境?你读了本文中哪一句有到了仙境的感觉?此时学生听了这几个提问,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朗读、讨论,在盎然的兴趣中玩味了西湖仙境般的美。

第四,热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特强,对人们谈论的热点问题也每每洗耳恭听或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热点问题去提问,定然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一种探究心态,大有不搞清楚这个“热点”问题“决不罢休”的势头。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在导入时这样问同学们,过年了你们高兴吗?你们在过年时会干些什么?这两个小问题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争着回答,因为他们有这种快乐的经历。继而,教师再问:“可是,你们知道吗,就在大年夜竟有一个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最后她的结局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文,看小女孩是如何过年的?”这样,小女孩如何过年、命运如何随之成为每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很快进入探究的氛围。

诚然,提问的“点”还有很多,诸如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似懂非懂的模糊点;可渗透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总之,提问艺术的珠玑闪耀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和节节点点,教师能够瞄准时机,看准“火候”,选准切入点展开质疑,定能收到解疑启智的良效。

猜你喜欢
审时度势提问课堂教学
陕建的“策略”:无限接近市场——国个改革如何“审时度势”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26
审时度势 厘清思路 主动作为促进机动车维修行业高质量发展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9:55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7:06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1:57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审时度势 转变思想 积极引导——谈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8
错过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8:39:12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