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莲莲
【摘要】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对创新教学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甚至在课型上我们也在追求创新。其实稍加用心,教学中每个小环节的创新设计,一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 创新
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能主动抓人“眼球”,教学中如何创新成了我们关注更多的话题,甚至在课型的创新上也大费周折。有幸聆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市级公开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她在这堂课上很多的设计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有时在教学设计中对每处细小环节进行精敲细打,甚至进行创新设计,一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
一、开场白、过渡语的创新设计
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课的教学说起。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径沙漠,不仅领略到了沙漠的奇异风光,更经历了一场奇妙的际遇。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话说,端午节这天,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唐僧只觉得两眼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魔鬼怪,把他吓得半死,大叫‘悟空!”这样的开场白设计,老师紧扣文本加以合理想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地引出对说明对象的揭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曾在一次区级评优课的选拔赛上,听到有位老师现场模仿小品演员范伟关于什么是幸福,设计了这样一段惟妙惟肖的开场白:“有人问范伟幸福是什么,他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学生听完哄堂大笑。这次赛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读本上的一篇文章《那幅银福羊皮画》,这样的开场围绕本文“幸福”的含义这一主旨进行设计,也同样收到了很好的开场效果。开场白、甚至过渡语的设计,我们只要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进行创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媒介的创意使用
还是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起,这是本节课另外一大创新点,用几则录音故事(老师事先安排班里的学生录音)的播放,代替老师口头的串联过渡:“话说,端午节这天,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鸣沙山,四人在漫漫黄沙中行走,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50度,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唐僧只觉得两眼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魔鬼怪,把他吓得半死,大叫“悟空!”从而过渡到揭示说明对象这一环节。“你能教教唐僧用哪些方法在说明文中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得既能让后人理解,又能生动有趣吗?”从而进入探究本文说明方法的环节。“请结合课外阅读及实际,为唐僧师徒讲述你还了解到哪些生活中的奇怪现象,能不能尝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奇怪现象作简单说明”,从而进入到课外拓展环节。这节课学生都能全神贯注聆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种媒介,例如一段录音、一张挂图、一幅画……只要我们能创新使用,用得恰当,都能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三、教学环节名称的革新
教学环节名称,精心设计,力求创新。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老师设计了说怪——品怪——搜怪三个环节,其实就是感知说明对象、特征——品味说明语言——补充生活中的奇怪的现象。虽然环节内容实质不变,但“旧酒新瓶装”,这样抓人眼球的环节名称,定能引人入胜,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时候,同样避免起“感知说明对象”“明确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等这样的环节名称。而是以积极响应教育局号召,给他们编一本宣传册的方式来向大家宣传宇宙知识。例如第一个环节就是“编撰目录”,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前提下感知说明对象。然后就是在每一章节的编写过程中结合文本,运用合理的说明方法,注意说明语文的准确生动。并随时反观课文,比较后感知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说明语言的准确科学等。
在讲《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共鸣”,就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揭示白求恩精神的句子,然后展开讨论,通过书上作者的论述以及老师资料的补充,感知本文论点的正确性以及白求恩精神的可贵。又设计了“争鸣”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感知毛泽东对白求恩精神的赞扬。
其实,一些让学生感觉枯燥的文体的教材(例如议论文、说明文等)的教学设计上,不妨在环节名称上花费心思,“旧酒新瓶装”,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的在职老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压力和堆积如山的作业,也许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花费在钻研课型上,更别说对课型的创新探寻。其实只要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例如上文所说的教学环节的名称、多媒介的运用甚至教学过渡语等,多花些心思就一定能吸引学生的视线,抓人“耳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