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星星
摘 要: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的角度解读翻译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全新的视角,特别强调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同样,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生态翻译学对其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口译的生态环境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口译教学 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环境的定义
正如生态翻译学奠基人胡庚申(2008,2010)所说:“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这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对翻译活动进行了全新解释,把翻译活动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下检验,提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这“三维”。同时强调译者的适应选择,凸显了译者的中心地位,这对口译有借鉴作用。
方梦之(2011)把翻译的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
二、口译所处的生态环境
作为翻译的分支,我们看看口译所处的生态环境。
口译所涉及的主体包括发言人、译员、听众、组织者、客户等。这些个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以上各主体构成了口译的生态。这其中,译员是整个环境中最活跃的,因为他与各个主体都有互动,他的口译会受到各个主体的影响,因而对最终取得的效果影响是最大的。口译的生态强调了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避免了把译员的活动独立出来的趋向。
口译的环境包括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1.口译的自然经济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外事活动频繁,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口译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经济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新词,如“税收优惠tax preference”、“动车bulletin train”、“(动车)上座率seat occupancy rate”、“抗震鉴定anti-earthquake evaluation”等。中文不断涌现网络流行词汇,英文也不例外,比如“weekend lag周末时差”、“mid-day crisis午间危机”、“nearsighted date见过照片的相亲”、“Postsantum depression节后抑郁”等,语言因为这些不断出现的新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就要求译员随时关注身边的新词、新现象和新译法,平时不断观察和有意识地积累。
2.口译的语言文化环境:翻译必然涉及文化,口译自然不例外。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体现在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上。如中文表达时喜欢用数字,比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四字成语、俗语、古语等。尤其是政治性文体,常常有许多冗余内容,直接翻译往往会让外国朋友不知所云。如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公司、企业和单位时,都喜欢提一下单位的方针、理念等,而这些句子基本上都会以排比或对照的句型出现。在即时转译成英文时,译员要考虑英文受众的接受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必一字一句地完全按着字面来翻译,可以适当选择。
3.口译的社会政治环境:口译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不同政治语境下,同样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法。这里比较显著的有温度、度量衡制度、数字等,中英文有完全不同的表达,这时要以译入语国家的规范为准,进行快速换算。还有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口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译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真实知识灵活选择。
三、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口译的生态环境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和谐共生又生生不息。而口译的生态环境要把以上提到的各要素统一到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之下。了解口译的生态环境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1.从口译的生态来说,教学应该强调情境化,强调学生译员与各生态主体的沟通与协作,而不应是只针对口译设备或者口译教师进行的一个隔绝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与真实口译现场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口译并不只是译员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他需要和讲话者、听众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情况,注意和讲话者的配合,也要注意听众的反应。
2.从口译的环境来说,口译教学仍然要强调积累与跟进。学生应该有大量的口译词汇积累并不断更新。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关注各方面的新闻时事,丰富自己的积累;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并在材料中贯穿对社会新现象的介绍与评论等,帮助学生扩大口译的知识面。
同时,让学生了解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并培养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在课堂的口译训练中,教师可以在材料中挖掘,在可比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关注中英文讲话的一些区别,并引申相关的文化和政治问题等。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和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正处在良好的口译生态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口译教学正是其中一股非常重要的保护及更新力量,两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使口译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4]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
[5]中国翻译,2011(1).
[6]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
[7]朱月娥.生态翻译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间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