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英
随着人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视,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也愿意用多媒体上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讲课时间,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使课堂更生动、有趣,过程的展现更直接、具体,同时还能节省写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可以集中精力讲解、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课件,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又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同时,多媒体的使用还能帮助学生克服感官的局限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得理解一些比较难懂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习效果。教育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拓展了空间。但是,一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笔者就结合两节《长方体的体积》,谈谈自己对多媒体使用的认识。
案例一:
师: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怎样计量长方体的体积呢?
师:课件演示:一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摆了几层?共摆了几个小正方体?
研究数字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案例二:
师: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比如微波炉、电冰箱等都用“切成若干个体积单位”来计算,行得通吗?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出示记录表)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
[反思]从案例一中不难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时,用课件的演示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与操作。然而,过多地关注多媒体的演示,势必削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相应的思维能力。而在案例二中,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过猜想、实践、验证,最终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对于学生而言,一个问题的解决肯定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中,只有不急于给出结果,而是给予相应的“启发”、“点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不仅是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于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思想、灵感一同迸发。若在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让多媒体课件唱主角,学生沦为配角,单凭教师口若悬河、旁若无人的单口相声解说,必然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学完规定的内容。就像是一盘美味的菜,若只是远观,而没有品尝,就无法知道它真正的滋味。这样,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利,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训练,数学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原本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现代高科技的展示。
目前在很多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化成了像看电影一样的简单、不需要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变成了无法参与的观众。不少课件充当的只是电子图书的角色,这与我们期待的新课堂大相径庭。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绝对不是“拿来主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原因有二:多媒體技术表现手法的局限性和教材内容的可用性。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虽然灵活多样,但一旦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就等于提前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既定的预设,且不太可能被改变,多媒体将一直牵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必须慎重选择,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并不是什么课堂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对于多媒体,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应用,充分利用它的长处,竭力避免它的短处,从师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符合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只有这样,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优化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