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胜
摘 要: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运用中提高听说读能力。作者结合自身实践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 新课标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为此,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使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别样人生精彩,使语文与生活互动双赢。
一、生活化教学法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材做了很大的改动,与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生活化”,其中有许多关于联系生活的规定。比如:“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所有这些规定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生活”二字,但在文字的背后处处透着“生活”。培养能力离不开“生活化”,沟通交流离不开“生活化”,学习写作仍然离不开“生活化”。很明显,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此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生活化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还远远没有发展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主要靠视觉、听觉感知,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因此,小学生往往对他们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更感兴趣,更愿意深入探究,从而使他们更有动力,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而对比较新鲜的事物要有好奇心,也要有興趣去了解,但是相比较而言,缺乏持久性,尤其是对“学而无用”的知识会很快失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1.教材的生活化实践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都是以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课文,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小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对学生认识生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讲类似于这类的文章的时候要着重讲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事物和能够经历的事情,加深学生对于这些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和经历的物和事理解文章语言文字之间的思想内容,感受文章作者的内心世界,努力让学生做到从生活中来到书中去,再到作者的心里世界去。另外在教材内容中还有很多是关于伟大的革命领袖和历史英雄任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语文知识教育,还能够给予学生人格和性格方面的教育,为学生优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优秀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对英雄人物的生活化有所侧重,让学生感受到要想成为优秀的人物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
2.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必须学会积累知识、积累生活。语文中的积累首先体现在积累词汇上。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成语辞典》等工具书,学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辞典请教,而且要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其次,语文积累生活化体现在积累写作素材上。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反映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为此我每周给学生一节作文课用来写一篇周记,写自己的见闻、思考和感悟等,教师每周评阅、交流一次。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周记训练不仅通过日积月累的练笔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多思、多悟、多写,以不断提升修养为学习目标,养成学文做人的好习惯。在日记中学生往往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可以使他们达到爱写、想写的境地。
3.课外活动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善于发现,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共同提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这样他们在完成某一件事后会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使学生发挥了潜能,张扬了个性,增强了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婷.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现代阅读,2012.3.
[2]钱林英.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现代阅读,2012.6.
[3]王丹丹.浅论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2012.12.